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和合”思想内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教学领域,它的中性智慧可以消解教学文化间的冲突,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和合教学文化”是一种整体性、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和合相生的教学生活方式。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应遵循以下路径:保持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均衡;促进多元教学文化的碰撞、“和合”与超越;实现自然世界、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的文化融合;建设开放圆融的教学文化生态系统。教学主体只有对“和合教学文化”建构路径深刻地理解并付诸实践,才能在“和合教学文化”的生成中过美好的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2.
人的创造与人的精神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到卡西尔 ,中国从先秦到宋明 ,对于人的每次重新规定都是人的创造。从数字化到智能化计算机和生物智能机器人的出现 ,生命科学克隆人技术的发展 ,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的规定 ,已不合时宜。现代人类创造了高科技 ,这既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也给人类造成了灾难。人类只有依靠自己的智能创造 ,来化解这些灾难和危机 ,使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的冲突、融合而达到和合状态。基于此 ,应把人重新规定为“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和合存在”。创造是人的本质特性 ,“和合存在”是人的本性 ,和合因人而生生不息 ,人因和合而昭灵不昧 ,和合创造是人的第一义谛。人的精神发展和化解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在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中可获得有益的启迪 ,这对于建设中国人的心理健康 ,达到“人和人乐”的人类和乐境界 ,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和合"文化历来处在主导的地位,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人是社会组成最基本的单元,要想社会和合就离不开人的和合。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具有深刻内涵及其精髓。重新研究和探索"和合"文化对人及当今中华民族都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自2010年易地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和合”文化为核心,打造“和合”校园。“和合”之后,追求和而不同。“和合”是对原有传统、价值观的融合和继承,“和而不同”则是在传承基础上的迭代和再生,从推进教学改革、凝聚教师团队、打造学校特色等维度渐次推进。  相似文献   

7.
市场营销的本质不是“交换”而是“和合”。基于这一认识,适应21世纪营销环境的变化,企业的营销范式也应实现由交易营销到和合营销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多方面入手。中国“和合”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着许多关于“和”的思想。弘扬传统和合文化,对于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诸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论和“和谐”观念是和谐社会理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中华和合文化与大学制度构建略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和合”文化深深蕴含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平等融洽、合作互利等理念.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应该坚守“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精神,用“和合”文化思想指导大学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整体保持和谐状态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心态失衡、竞争秩序失范、人际关系失调、职业心态失真等心理不和谐问题,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认识实现心理和谐的人文内涵,正确处理社会需求与尊重个性、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人格塑造与心理疏导的关系,同时要有促进和谐的思维方式,以实现从个体心理和谐到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2.
慕旗娟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39-41,57
在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如何化解“文明的冲突”,促进人类文化事业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如何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沟通,交流合作,实现良陛互补,建立普世性的伦理,其急迫性已变得刻不容缓。中国“和谐包容”、“和而不同”的传统“和”文化,为解决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论和谐管理     
和谐管理是一种服务型、人性化和自组织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谐管理的哲学语境是从斗争哲学向“和”哲学的转换,“和谐人”假设是和谐管理的人性论基础。和谐管理有利于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和谐,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实现和谐管理,就要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协调好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社会公众阅读活动普遍匮乏,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的进步与和谐社会的精神构建基础。社区图书馆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开展、推行社区公众“和谐阅读”活动,在阅读中进步、在进步中和谐,积极培育有和谐精神境界的社区居民,从而夯实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一书有着丰富的“和”文化资源。老子关于“致虚极,守静笃”、“与善仁,言善信”、“道法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所体现的理论价值就是“身和”、“人和”、“天和”、“均和”。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生活方式是21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生活方式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理想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和谐精神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发展的需要。其基本目标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其基本模式是“文明、健康、节约、合作、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德性友爱是一种有别于亲缘友爱、情感友爱的以"善"为基石、以"德"为媒介的高尚友爱,它源于人类互助合作的德性本能。友爱是一个德性的过程,也是对德性的评价。友爱成为和谐社会的德性诉求,是基于友爱本身乃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性德性,它所体现的正是和谐社会以协调友爱、完善有序为核心的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多党合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多党合作既可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可促进人民群众掌握民主知识。多党合作有利于党的正确方针的贯彻执行,有利于调动民主党派的政治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培育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建设目标。培育和谐精神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社会需要和谐精神;要通过培育和谐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20.
儒家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关系团结和睦、个人身心协调发展等丰富的内涵。儒家和谐思想虽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有着若干重大原则区别,但其中崇尚和谐统一的追求、“和而不同”的矛盾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国家关系观以及“忠恕之道”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