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诗歌史上,苏轼凭着坦荡卒真的个性、随缘自适的心态、风流潇洒的气度,开了"自是一家"的新一代词风.文章从剖析苏词特点入手,从词的自身发展和苏轼卓然的人格魅力两方面探求了其词风形成原因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的是石湖词对东坡词的接受,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石湖词对东坡词题材内容上的接受。这一点上范成大主要表现为对苏轼的学习与继承。其次是石湖在风格上对东坡词的接受。随着年龄的增长,石湖词风表现出前后的不一致,而对苏轼词风的接受与融合,恰恰是石湖词风变化重要原因。最后从"以诗为词"的手法上看石湖对东坡的接受。总之,石湖词对东坡词的接受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体表现为总体继承、个别突破。  相似文献   

3.
北宋文坛领袖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人们尊为宋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是公认的豪放派词人代表。虽然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但是豪放并非苏词的全部风格,苏轼还是写婉约词的高手,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婉约词。本文试从苏轼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以及苏轼婉约词的地位与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苏轼。  相似文献   

4.
苏轼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诗为词",抒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表现慷慨豪迈精神或表达人生感悟和哲理。从农村清新风光中,再现淳朴风情。把词推进为诗,且灵活多变,在音律、语言体制上进行创变,使词提升为与诗同等的文学地位。其二是"豪放词宗"。苏轼有意识地将词的题材拓宽并打破晚唐以来低沉的词风,表现积极向上,成为"豪放派"的开创者,对词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人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向往山水田园生活、渴望自由等的归隐之情。但细细品读不难发现,这种感情的强烈程度和深层次内涵在不同阶段皆有所不同,这一点在宋词词风的转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从词的诞生和宋代词风的转变入手,以柳永和苏轼两位主要词人个人归隐之情的转变为例,分析了宋代文人归隐之情的变化,旨在更好地把握文人创作的整体风格,并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演变及词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凡诗词之大成者,往往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屡遭贬谪,方能在苦闷的境遇下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因此谪居文学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谪居期间,其心态、理念、作品风格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也迎来了创作的“高光时刻”,产生了大量优质作品。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词作是我国谪居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黄州,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与升华,同样也完成了文学上的一次蜕变,通过丰富的内容与变化无穷的词风带动了当时词创作的风气,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该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作品分析了他精神品格的变化,探究谪居生活对苏轼思想意识与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学界论之已详.然而以往的论著基本上都是以苏词或苏轼词论为考察对象,却忽略了苏诗这个最重要的参照对象.本文认为,只有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全面的比较,才可能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得出较为清楚的认识和较为公允的评价.以此为逻辑的起点,本文从写作年限、题材走向、风格倾向等方面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对照,从而得出了苏词的写作年限远远短于苏诗,苏词的题材范围也比苏诗狭隘,而苏词的风格则比苏诗更倾向于柔美和婉等观点.本文的结论是,苏轼在词的创作中确实有"以诗为词"的倾向,但是他并没有把词当作与诗毫无区别的文体,相反,苏轼对词体自身的特征有相当清晰的认识,所以他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把诗体的题材走向与风格倾向导入词体,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未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却扩大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并增强了词体的抒情性质,从而对词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苏轼词作历来以豪放著称,其实豪放词的数量只占苏词总数的约十分之一,苏词中有相当数量的婉约词,尤以女性为主要刻画对象。本文分析了苏轼诗词中描写的不同女性类型,亦简要探究了其女性观,肯定了苏轼所拥有的超越当时时代的进步女性观念。  相似文献   

9.
唐代民间词是随敦煌文物发现的,集中在敦煌曲子词中。民间词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是真与大。文章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民间词的思想内容。民间词的艺术风格是刚健、清新。文章从七个方面介绍了民间词的艺术手法。特别指出,词不是从苏轼起才走向散文化、议论化;慢词的制作不是从柳永开始的,民间词中早已有之。文章还谈到民间词的不足之处及怎样批判继承的问题,从词的源头上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豪放派"开山之宗,苏轼一改前人柔婉绮丽的创作风格,以诗体、诗材、诗境入词,为宋词注入了新鲜血液。而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段,不仅是苏轼创新自觉的体现,更反映了其在困境中仍随遇而安、性命自得的旷达人格和高远境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从音乐与诗的结合以及词体自身的发展演变中来审视李清照的《词论》。通过对历代有关李清照《词论》评论的梳理,李清照《词论》与北宋词坛创作风气关系的检视,以及歌、词、诗三者相互影响的分析,重新解读李清照《词论》,进而指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的主要贡献,与其说是通过对苏轼等人以诗、文为词的批评而明确了词在风格及表现手法方面的特殊性,倒不如说是通过强调词在声律方面的特殊要求,从格律化的角度加速了词体文人化的进程,为词最终走向一种可以与诗并列的文学样式在体制上率先垂范;至于其负面影响,也并非如先前不少学者理解的那样是束缚了词的发展,而在于从另一个方面促成了词对歌的背离,使之趋于案头化和书斋化。  相似文献   

12.
五山文学时期,从对中国诗词的模仿作品数量来看,苏轼可以说是对五山禅僧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之一。苏轼诗学思想的一大特色体现在用典方面。本文从语典借鉴角度分析了五山文学时期日本汉诗创作中对苏轼文学中语典借鉴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美学倾向。从文学接受与阐释的时间早晚来看,五山文学早期,诗人们对《赠东林总长老》一诗语典的借鉴折射出对苏诗接受过程中的禅宗文化背景,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意趣;从题材来看,西湖题材受到诗家重视,反映出写景诗创作中对苏轼有关语典及诗家重视;从体裁来看,不限于诗,词、辞赋也是语典用典中的载体,反映出日本诗家对苏轼文学作品的熟稔、文学接受中的广泛受容;受苏诗"以俗为雅"美学思想影响,创作中表现出对俗语入诗的模仿,是宋代"以俗为雅"诗学思想在日本文学中的反映。本文还从明用、变用、合用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典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咏物词自产生起就没有停留在单纯写物的阶段,词人往往借物寓情,抒发自己的情志,而在各家咏物词作中,"情"与"物"又展现出不同的关系,及至姜夔,达到抒情咏物的高度融合。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以词的纵向发展为线索,以苏轼、周邦彦咏物词为参照,来探讨姜夔咏物词中"物"与"情"的关系问题,也可从中窥探咏物词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赤壁至少有两处,一文一武,传为美谈。一般中国人读了苏轼的词,总是先知道文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文豪苏轼这气势雄伟、豪放而优雅的《念奴娇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的词作在历代学者的评论中,贬多于褒,这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他的茶词在苏轼等人的基础上实现了向更深、更广处的开掘和创新。题材多样、意象美妙、结构浑融是黄庭坚茶词的独到之处。宋代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吟咏情思和闲情逸致成为一代词人的普遍主题,黄庭坚的儒释道思想也为茶词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6.
<正>在人们的视野中,苏轼是文学大家,但不是哲学大家,也正基于此,其哲学思想研究往往被学界所忽略。河北大学刘燕飞的专著《苏轼哲学思想研究》正是找准了这样一个空缺,从哲学的角度对苏轼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该书从五个方面介绍了苏轼的哲学思想,形而上内容分为天道和心性两部分;形而下内容分为人生、艺术和政治三部分。该书认为苏轼的侧重点在思考个人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如何解脱,并且苏轼思想体系完整,能自  相似文献   

17.
明人崇尚宋词,在创作过程中经常追和宋元名篇,逞才弄巧,附雅前人,形成颇具规模的次韵宋元名家词现象。其中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倪瓒《江南春》三词的次韵风尚最具影响,这与嘉靖年间馆阁、吴中两个词人群体的唱和活动有密切关系,也是明人词学观在创作中的局部写照。而且,明人在次韵作品、作家、题材、风格的多样性选择上形成不同的次韵类型,深化了这一文学现象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元祐后,北宋朋系党争进一步激化,苏轼遭到政敌的弹击排挤,最终被远谪岭南。绍圣四年(1097),苏轼从惠州贬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量移廉州。这段时间,苏轼的活动轨迹主要集中于广南西路区域。考察苏轼流寓广南西路期间的活动轨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苏轼晚期的交游、创作生活,也有助于进一步整理苏轼在广南西路区域的文化遗存,丰富岭南贬谪文学、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两宋是词体建构定型的主要阶段 ,词体观是两宋词学批评中的核心问题。词体这种配合燕乐而歌唱的音乐文学样式 ,在其产生之初其内部就存在着音乐性和文学性、娱乐功能和抒情功能的内在张力和矛盾 ;正是词体的这一内在矛盾决定了词体的发展必然是“建构论”的 ,亦即词体的本质属性是在宋代文人词和民间市井词的雅俗分流、互动及词体文学创作和批评间互动的动态运动中 ,以“尊体”为目的导向 ,建构发展以至规范定型的。两宋词学批评中先后出现了“破体以尊体”和“分体以尊体”两种推尊词体的阐释思路和意向 ,前者以苏轼的“诗之余裔”说为代表 ,后者以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为代表 ,它们构成了宋代 (文人 )词体建构的两个维度。终两宋 ,文人词虽然主动疏离了民间歌场 ,但未尝脱离音乐本身 ;在词体观念建构中 ,宋人并未以脱离音乐为尊体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被称为浙西词派殿军的郭麐对浙派自身的理论缺陷有深刻清醒的认识,严词批评浙派末流严守声律、徒事摹仿、空有躯壳,缺乏鲜活生动的性灵。主张创作要自胸臆间出,表现性情、讲求情趣,以真性情论词,以抒写真性情来挽救浙派之枯寂,以融会通变挽救浙派衰象迭现的颓势。郭麐坚持通变,突破专宗姜夔、张炎的门户藩篱而博采众长,表现出开放博大的胸襟气魄和独立的人格思想。其词风引导词坛重新回归其抒情怡性的本色途径,这是浙西词派内部理论和词风的一次重大嬗变,意义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