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初期,梁漱溟提出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理论,并且在山东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乡村建设工作实践,对于改造我国现代乡村与中国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1]22.作为乡村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漱溟提出的教育思想理论是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西方国家文明的精髓,并且在教育工作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特殊的个性与多元内涵,对我们现代农村教育改革工作开展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借鉴与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是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活动的代表人物,他的乡村教育思想注重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得到真知,因此说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为研究对象来追忆近一个世纪前的历史人物梁漱溟和他的思想实践活动,并且尽可能地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金青山 《兰台世界》2007,(5X):53-54
本文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为研究对象来追忆近一个世纪前的历史人物梁漱溟和他的思想实践活动,并且尽可能地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彭秀良 《档案天地》2010,(12):22-24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大大小小的实验区不下一百处.著名的有晏阳初在河北定县(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及陶行知的南京晓庄师范。  相似文献   

6.
<正>梁漱溟(1893—1988)是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与生活实践中,梁漱溟形成了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有效得当的德育方式,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一、梁漱溟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1893年,梁漱溟出生于北京。10岁时,梁漱溟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居于中等以下的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着,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化救国的代表人物。1931年至1937年他在山东邹平县进行乡村建设试验,与邹平县结下了不解之缘。邹平县档案馆经10余年的努力征集,建立了"梁漱溟与邹平乡村建设运动全宗",计有生平类、论著墨迹类、乡村建设类、实验县类、研讨会类、声像类及其他类等七类档案资料,为研讨梁漱溟及其乡村建设活动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中国社会的独到认识,梁漱溟致力于将乡村建设理论发展成为社会改造和建设方案。以"调和论"文化哲学理念为指导,他追求自下而上的社会改良方式,强调从乡村社会进行治理,以乡村建设来实现中国社会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基层电大应如何锻炼、培养教师队伍 ,是关系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前途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三明电大将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重心放在校内 ,立足校本 ,开展多种途径的在岗进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注重高尚人文精神的关照 ,做到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互促进 ,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梁漱溟作为一代宗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仅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7年,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山东7年,梁漱溟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是个有个性、有骨气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始终说真话,长年茹素且不蓄发,被人称为“不穿袈裟的和尚”。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18日出生于北京.梁漱溟作为一代宗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仅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7年,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山东7年,梁漱溟成为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是个有个性、有骨气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始终说真话,长年茹素且不蓄发,被人称为"不穿袈裟的和尚".  相似文献   

12.
李露 《兰台世界》2016,(4):90-92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时期梁漱溟最重要的文化思想成就是其创建了将西方哲学、佛教哲学与中国儒家哲学相融合的"新孔学",开启了现代新儒家,提出了独到的文化哲学理论和"三个路径样法"的东西文化比较观。今天我们重新反思五四时期梁漱溟的文化思想,对于建构中国现代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了美好乡村建设,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排头兵,率先启动且大规模开展了美好乡村建设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文根据合肥市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针对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消除情况下,美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美好乡村建设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优秀传统表演艺术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和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手段。起源于1950年代的安康“新民歌剧”是在汲取紫阳民歌、汉调二黄和西方歌剧元素而形成的地方剧种。经过经济社会转型期近30年沉寂之后,新民歌剧在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安康示范区创建的推动下,成为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开展乡村社会教育、凝聚乡村脱贫攻坚精神动力的积极力量。其从“遗留”到“传承”的艺术创新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借鉴,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融合发展、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英国乡村生活博物馆在档案数字化、专题资源开发、宣传教育、产业合作和乡村文化共建方面的实践工作具有亮点。我国乡村档案工作在信息化建设、服务理念、宣传教育、产业融合和独特性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服务乡村发展的能力。今后我国乡村档案工作可参考英国乡村生活博物馆的经验,从技术、资源、人员、文化、协作五个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6.
论文在概述国内外关于储存库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地阐述了开展储存库理论和实践研究对我国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最后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协调联盟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建立馆藏电子联合目录以支撑储存库的合作运行和利用长尾理论指导储存库建设实践等合作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藏书储存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1893-1988)先生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出生地为北京.梁氏原为元代宗室贴木尔的后裔,属"世代诗礼仕宦"之家.梁漱溟一生历经清末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可谓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见证人.梁漱溟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乡村建设理论>(1936)、<中国文化要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0)等,梁先生思想博大精深,学术颇有建树,对我国学术界影响深远,被世人称为"中国最后的儒家".梁先生且虔诚信佛,自称他一生所忙碌的事业,都是以出世者悲天悯人的心肠,从事入世工作.他积极开展了许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活动,本文仅取部分事件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18.
成仿吾先生一生致力于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在中国近现代内忧外患的革命年代,成仿吾形成了党领导教育发展的教育思想,并在东北师范大学予以实践,为开创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新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覃真真 《大观周刊》2011,(20):129-129
作者针对广西乡村景观建设的思考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乡村景观建设呈现的问题,并对乡村景观建设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及利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了让民生档案更好地服务于民,本文提出了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及利用的新措施,旨在为开展创新型的民生档案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