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周敏 《兰台世界》2013,(12):76-77
汉服在民俗文化的阐释上丰富多彩,并且它还为弘扬光大和发展宋代的民俗文化作出了重大了的贡献.本篇论文将主要围绕汉服在宋代的特点及文化内涵窥探宋代的民风民俗,找到它们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刘兵 《兰台世界》2014,(3):48-49
宋代是一个民俗文化积极、快速发展的时代,竞渡项目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将对宋代的竞渡做一个专门的考究。首先讲竞渡的发展渊源;其次介绍宋代的竞渡整体盛状;再次讲两宋皇家竞渡;最后讲宋代的全国民间竞渡状况。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一个民俗文化积极、快速发展的时代,竞渡项目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将对宋代的竞渡做一个专门的考究。首先讲竞渡的发展渊源;其次介绍宋代的竞渡整体盛状;再次讲两宋皇家竞渡;最后讲宋代的全国民间竞渡状况。  相似文献   

4.
汉服迷群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新媒体的作用下,汉服迷群这一亚文化群体发生了转变,圈层扩大,界限消弭,汉服迷们自主表达想法和欲望。新媒体时代为其赋予权力的同时,新媒体也让汉服迷群内部联系更加紧密,互动仪式链加深同袍之间的身份认同。复兴汉服突出"仪式"的塑造,仪式性的实践活动唤醒大众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汉服迷群的生长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我国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张冉 《新闻前哨》2023,(4):38-4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短视频行业的勃兴,与汉服文化相关的短视频在抖音短视频平台得以广泛传播。汉服文化短视频在满足用户自我展演和获取信息的同时,借助情感表达唤起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在共同关注和情感连带的核心机制影响下,抖音平台汉服爱好者的互动仪式得以构建。汉服爱好者在互动仪式中收获的情感能量驱动社群集体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因为“汉服”断代久远,所以人们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汉服”一定拖沓,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误会。  相似文献   

7.
前些日子,我应南方一家报社编辑之约,为一篇题为《屈原穿的是汉服吗?》的评论作漫画配图。文章的新闻背景是,据6月18日的《东方早报》报道,"穿汉服,祭屈原",申城网友在大宁灵石公园过了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繁荣昌盛的经济和上升的民族文化自信等因素,催生了汉服复兴运动。本文分析了该运动目前存在的危机与发展瓶颈,探讨国家政策、社会支持、舆论环境、新媒体传播与汉服复兴的关系,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汉服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其对外传播在颇具成效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从逻辑符号学中的“符号三元构成说”角度出发,通过对汉服的再现体属性及其解释项进行分析可以解释其个中缘由、阐明其传播优势,并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符号载体选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丁莺 《大观周刊》2012,(47):58-58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服是中国汉族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一直为后人所沿用,但在满清政府的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改冠易服,汉服逐渐消亡;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随着人类思想与社会的日益进步,汉族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一些“汉服”的提倡者再度将“服装”政治化,似乎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劣势。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的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  相似文献   

12.
苏步道 《大观周刊》2011,(26):184-184
本文结合图书馆收集、整理民族民俗文化资料的实践,探讨了民族民俗文化在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队伍,民族民俗文化的价值,以及怎样做好民族民俗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戏神信仰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也浸染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文章从历史文献入手,推考出中国古代戏神信仰产生于宋代。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代戏神信仰的历史分为萌生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并探讨了清代中叶戏神繁盛的原因是源于戏曲声腔的多元化和地方剧种的大崛起,而明代存在的"二郎神"信仰在清初被"老郎神"取代,则是政治势力和社会舆论双重压力下改弦易辙所致。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民俗文化元素在电视广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新闻世界》2011,(4):123-124
本文根据现有的民俗和民俗文化的定义提炼出民俗文化元素的定义,总结民俗文化元素的特点,并对其大致分类,根据案例分析民俗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情况,总结民俗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成功之处,为民俗文化元素运用到广告中提供一个借鉴,以便正确引导消费者,展现我国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民俗文化的内涵、形式入手,探讨了大众传媒、大众文化对民俗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大众文化环境下如何借大众传播媒介之力传播民俗文化,并提出传播和发展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是一种独立的服饰体系。汉服具有民族性,它的发展还具有传统型和自然性。首先它是一个民族的特色,体现了该民族的独特文化。其次,它的发展始终是有所继承的,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加以改造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陈燕 《新闻爱好者》2012,(10):12-13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传统民俗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生存状态和传承形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分析了陕南民俗文化的内容、形式、传播环境及传播媒介的变迁,探讨了大众传播媒介对陕南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在促进民俗文化广泛传播,使其更具传承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传播的片面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李丹丹 《青年记者》2016,(5):106-107
传统民俗文化蕴涵了一个民族或区域的人民长期传承的风俗生活以及文化形式.齐鲁传统民俗文化积淀深厚、博大精深、类型丰富多彩,孔孟之道及对泰山的崇拜形成了齐鲁大地上特有的民俗文化,这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瑰宝.但随着大众文化形式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民俗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所以在融媒体时代依托大数据可以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为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传统民俗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9.
余蓉茜  余岁兴 《今传媒》2023,(2):110-113
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群体特征的更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传播策略如果一味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让传统民俗文化消逝在时间的洪流,唯有不断进行传播创新才能让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发展。本文对中国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并运用舒尔茨整合的营销传播“SIVA理论”,探索了陕西传统民俗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陕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需要满足年轻受众的需求,运用属地内容特色,拓展传播渠道及场景,让受众对文化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20.
陈芦燕 《云南档案》2013,(12):51-53
本文从口述档案助力于民俗文化保护的优势与形式着手,分析了口述档案在民俗文化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并结合当前口述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分歧与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最大限度发挥口述档案在民俗文化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