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把档案馆建成"一个中心、两个基地"谈建成档案信息中心的必然性,因为档案馆有以下特点:(1)档案馆是保管和利用档案的基地,(2)档案馆的信息管理技术和开放能力,(3)档案信息来源的稳定性和广泛性,(4)档案馆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2月27日,女作家罗洪(1910—2017)以108岁的高龄离世,至此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闪耀并震撼中国文坛的女作家全部作别世界。我和罗洪有过一段交往,她和蔼可亲的大家风范令我终身难忘。罗洪是松江人,但与苏州颇有渊源,在苏州求学成长,第一篇作品发表在苏州人创办的刊物上,与苏州的关联自然离不开"档案"两字,苏州市档案馆馆藏教育档案里有着罗洪和她的先生朱雯的"青春留痕"。  相似文献   

3.
市县动态     
正苏州档案部门赴"中国茧都"开展丝绸档案征集调研7月3日,苏州市档案局局长肖芃、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主任卜鉴民及工作人员一行专程赶赴"中国茧都"——东台市富安镇,拜访了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克松,就中国丝绸档案馆的档案征集进行沟通联系。肖芃简要介绍了中国丝绸档案馆的筹建情况、现阶段主要工作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对卢董及其公司给予中心的支持表示感谢。卢克松就苏州建设"中国丝绸档案馆"对弘扬和传承中国丝绸文化、丝绸产品研发和行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将向中心捐赠丝绸史料和实物,同时凭借自身行业和地域优势提供丝绸相关档案的征集线索和渠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公民认同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应然向度的叙述和公民认同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实然困境的描述与分析,提出了提高公民对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认同的建议,一是构建科学的"档案民生论"理论体系,二是改革档案馆信息服务的实践:从认知、知觉、情感和行为四个维度进行操作,用公民的高认同促使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的彰显,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徐青自1992年大学毕业以来就一直在浙江省江山市档案馆工作,任档案馆主要领导也已经11年了。他50多岁,个子不高,有一对弯弯的眉毛,跟下属说话也总是笑眯眯的,是一位和蔼亲切的领导。在档案馆工作的日子里,他总说:"档案馆就是我的另一个家。"这些年,他一心扎根档案事业,苦心钻研档案业务,深入挖掘档案资源,推动了江山档案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档案管理员成长为档案界知名的专家型领导。  相似文献   

6.
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利用和研究档案资料的中心.为切实履行"基地"和"中心"的职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特有的作用,档案部门在丰富完善馆藏方面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当前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和档案馆所能提供的服务来看,还远远不相适应.综合档案馆特别是县级档案馆馆藏信息贫乏、内容单调、门类不全、结构欠佳、载体单一的"沉疴"严重影响了档案馆职能的发挥,正成为制约档案馆事业深入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一、档案馆信息咨询服务面临的新环境 由于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努力,档案咨询服务工作在档案馆内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地位,并享有"档案馆心脏"的美誉.尤其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档案馆能否直接参与到社会的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活动等各个领域中去,能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咨询服务工作.档案馆咨询服务工作开展的如何,是衡量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和作用的重要标志.从我国信息咨询业的发展状况看,档案馆开展档案信息咨询服务还拥有自身的多方面的特殊优势.档案馆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档案馆工作人员凭着大量的档案原始信息和有关专业知识,近水楼台,可以比任何一位研究人员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8.
基于众筹模式的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是"双核心互动理论"的具体体现。"双核心互动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用户档案需求与档案信息资源供给之间的良性互动。基于众筹模式的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的有效运行,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丰富优质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高效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渠道与大众参与平台;经验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团队。我国档案馆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众筹模式开发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条件。借鉴众筹模式在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在中国大陆"众筹网"中书籍出版的应用实践,构建出基于众筹模式的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模式,并对该模式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黄二卫 《北京档案》2010,(11):27-2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档案馆已经从单纯保管档案资料的库房变为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基地.这也就对档案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担负起深入研究档案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工并提供档案信息产品与服务的重任.档案馆和档案人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笔者认为档案馆应该从建立和完善能本管理机制入手,指导培养员工的能力,积极营造与能本管理相适应的档案馆文化,促进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信息化所引发的档案文献资源和技术服务手段的变革,分析了当前档案馆服务需求特点及档案馆现有服务模式与档案用户需求的矛盾.提出了集成服务模式是当前档案馆管理的核心战略的论点.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档案馆服务的基础是拥有大量丰富的档案实体信息资源,将档案信息资源集中在"馆藏"这个物理空间内,并以"馆藏量"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档案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离开了服务,档案馆就失去其存在价值和发展动力。档案馆的服务方式要与时俱进,档案馆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方式,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最终有效地提升档案馆整体发展的综合素质。一、服务创新对档案管理人员的  相似文献   

12.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档案馆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档案馆档案信息编研的工作实践,就档案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档案编研聊述管见。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为扩大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好地为档案利用者和社会各界服务,北京市档案馆与银联268声讯台,于6月14日联合开通了"档案查询向导热线",每天24小时提供自动声讯服务.只要拨通"26888222",档案利用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了解北京市档案馆的馆藏概况和想要知道的档案信息.  相似文献   

14.
档案信息咨询是档案利用的一种新方法,它连接着社会、档案馆和档案利用者,推动着档案馆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发挥档案馆的社会功能。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咨询刚刚起步,正处于从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过渡的阶段。本文从城建档案馆开展信息咨询服务的必要性、优势、不足与对策、举措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为城建档案信息咨询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必须转换开发模式,即从传统的内向型开发模式转换为外向型开发模式,也就是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单纯面向组织内部转变为面向社会公众、面向市场需求,做到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一、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明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方向档案馆在信息资源开发之前必须明确需求状况,根据需求确定相应的开发策略、模式、开发内容、广度和深度,由过去"有什么就开发什么"转变为"社会公众需要什么开发什么"。因此,了解社会公众需求成为决定开发成败的关键。档案馆既可以借助新技术手段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档案网络化管理的推行已经有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档案馆体系作为实体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网络管理可以实现档案馆的馆际交流.在网络档案信息共建过程中,将通过各档案部门间的协作,建立网上共享档案信息形式的“虚拟档案馆“,可实现网上档案信息体系的完整.本文试就档案馆如何在信息时代实现馆际交流提出几点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缺失、档案服务缺位的现状入手,主张档案馆抓住民生建设的契机,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档案信息服务。文章归纳了民生档案的内涵,档案馆开展民生档案信息服务的意义与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档案馆要以建设民生档案体系创新档案馆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8.
我国档案网络化管理的推行已经有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档案馆体系作为实体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网络管理可以实现档案馆的馆际交流。在网络档案信息共建过程中,将通过各档案部门间的协作,建立网上共享档案信息形式的“虚拟档案馆”,可实现网上档案信息体系的完整。本文试就档案馆如何在信息时代实现馆际交流提出几点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档案网络化管理的推行已经有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档案馆体系作为实体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网络管理可以实现档案馆的馆际交流。在网络档案信息共建过程中.将通过各档案部门间的协作,建立网上共享档案信息形式的“虚拟档案馆”,可实现网上档案信息体系的完整。本试就档案馆如何在信息时代实现馆际交流提出几点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萍 《兰台内外》2010,(5):64-64
我比较关注国内外档案数字化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可以说,长春市档案馆的档案数字化很早就进入我的视野,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充实我的感性认识。最近,当我细读国家档案局李和平副局长作序的《档案数字化的长春模式》一书后,对长春市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内涵有了全新的认识。就经济条件来说,长春市经济不是很发达,就国家综合档案馆来说,长春市档案馆并不特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