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大连近代城市的起步,源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的不断加强.北洋大臣李鸿章受命筹办北洋海防之后,最终确定了以旅顺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大政方针.从此,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在旅顺口开始建设.  相似文献   

2.
既往的中国近代海防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为中心的海军战争史上,主要集中在海防思想与政策的演变上,主要集中在与海防事件相联系的重要人物身上.这些成果固然都是海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海防史的全部,还有一些重要内容尚未涉及,例如,晚清海防地理学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还是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进入近代,海洋方向的防御日益成为清王朝整个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有1万8千公里海岸线的客观现实,又使海防布局问题成为晚清政治家们所关注的焦点所在。综观在沿海七省中南北居中的浙江海防,其战略地位在清廷海防战略中渐次弱化,此中原因十分深刻,它折射着晚清海防战略的本质及其基本走向。本文拟从剖析浙防的弱化过程入手,通过对近代海防战略形成及实施过程的分析,透视中国军事近代化过程中的某些特质,并对此提出一些看法,以期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4.
陈胜 《兰台世界》2013,(10):75-76
为了加强海防建设,李鸿章在海军人才培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创办海军学堂、实践锻炼、出洋留学、加强管理等举措培养出了一批近代海军人才.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强海防建设,李鸿章在海军人才培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创办海军学堂、实践锻炼、出洋留学、加强管理等举措培养出了一批近代海军人才。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清末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绘制的《沿江沿海各省炮台图说》两册,该图以西方海图的形式展现了中国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沿岸各要隘处海防炮台的概况。1899年末至1900年初,叶祖珪奉清政府之命,率领重建的北洋水师巡视海防,以应对意大利强租浙江三门湾的企图,《沿江沿海各省炮台图说》即是在此次考察后绘制的。该图说不仅地图绘制精确,还附载关于海防炮台建设的长篇条陈,充分反映了叶祖珪的海防思想,具有珍贵的地图学及近代军事史研究价值。同时,作为清政府处理三门湾事件的产物,此图说也是晚清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本文在简介传世晚清海防炮台图说概况的基础之上,对《沿江沿海各省炮台图说》进行初步探究,试图通过论述此图的绘制史实以及蕴含的海防思想,展现其文献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洋员是北洋海军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近代中国军事革新的时代产物,客观上为中国海防和海军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参与甲午海战的20名北洋海军洋员,虽然人数不多,表现或英勇或怯弱。  相似文献   

8.
马骏杰 《历史档案》2000,(4):102-109
《北洋海军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是中国近代海防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中国近代海军法规建设的重要成果,它标志着北洋海军的正式成军。虽然它从完成到最终失去效力仅有短短的6年时间,但它颁行的意义以及对甲午海战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屈辱从海防的崩溃开始的,为修补和缝缀破碎了的防线,便有了创办近代海军的历史活动.清政府先后组建了北洋、福建、南洋三支近代海军.但是囿于财力,清政府决定采取优先发展北洋海军的方针.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的颁布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成军.这是大清帝国花费巨资和大量心血编织的第一个海上强国之梦,清政府对其抱以热望.然而这支曾经一度跻身世界海军强国之列,位居亚洲第一的龙旗舰队,却在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灰飞烟灭了.  相似文献   

10.
正《船政学堂》既是对一段特殊历史的编年体式的真实记述,又是一部让人对近代中国产生更多感慨和唏嘘的纪录片,它让观者读出了近代海军兴衰之外更大、更深的思考。《船政学堂》告诉我们,直到清朝已过鼎盛时期,中国还没有海权观念,仅有了一点海防意识。建设近代海军、在海上拥有防范外侵的军事力量,这是一种早期的觉醒。本片的立意高远,在于通过对船政学堂建立过程的描述,引发出近代中国建设海边防御力量的历史过程。特别让人感慨的是,正像任何一次伟大变革需要先行者做出奋斗  相似文献   

11.
营口西炮台     
<正>营口西炮台,是一座近代海防军事遗址。始建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建成于1888年,迄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著名民族英雄左宝贵1884年曾亲自督修营口西炮台。营口西炮台也是东北唯一的、保存完好的生土材料建筑,曾历经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895年3月6日中午12点,日军进攻西炮台,镇守炮台的海防马步练军营官兵奋起抵抗,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97年辽宁省委命名西炮台  相似文献   

12.
1874-1875年发生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是晚清政府在已变化了的地缘政治环境下,面对西北和东南两大边疆危机而进行的一次国家大战略探索,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内关于国家大战略发展方向的辩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1874—1875年发生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是晚清政府在已变化了的地缘政治环境下,面对西北和东南两大边疆危机而进行的一次国家大战略探索,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内关于国家大战略发展方向的辩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王宏斌著,商务印书馆,2006海防问题是晚清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一部系统的海防史专著,应当全面探讨这一时期的海防思想、海防政策、海防制度以及重大海防事件。具体到海防思想来说,应当探讨当时人们的海洋观念、海防思潮的演变情况;就海防政策而言,应当研究清政府  相似文献   

15.
张瑞嵘 《出版科学》2021,29(3):122-128
从时代语境、译介活动、出版机构和历史影响等方面对晚清时期日本海防军事著作译介出版的历史脉络和活动轨迹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让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领域得到更多关注,同时为近代军事著作译介出版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日本以琉球遭风船民被台湾"生番"所杀为借口,悍然出兵台南的琅峤。日兵侵台事件的发生,让清廷对台湾的海防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始了台湾开发与建设的新部署。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首倡设立台湾电报。其后,福建巡抚丁日昌移福建陆路未成之电报线至台湾,于光绪三年(1877年)建成自台湾府城至安平及自府城至旗后长达95里的电报线路,并在府城、安平、旗后三处设立报房。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并由中国人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在中国邮电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之后,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台湾进行一系列近代化建设,最终完成了台湾电报的铺设,并敷设了闽台海底电报线。由此,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军情政令瞬息可达,在加强近代中国海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从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电报档、朱批奏折等档案中,编选有关创办台湾电报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法战争之后,鉴于前期海军建设成效不大,清廷又发起了第二次海防大讨论①,有学者称之为“乙酉年间海防筹议”②.一般的海军史著作都略有提及③,又以王宏斌先生的论述稍为具体. 经费是海防建设的基础,此次海防大讨论距甲午中日战争仅9年时间,其关于海防经费的筹议过程及其结果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至目前为止,尚无相关的研究成果.笔...  相似文献   

18.
明代晋江的海防格局,基本是在洪武朝建立起来的。以后由于城池和海防设施年久失修,加上倭寇、海盗的破坏,无法发挥其防御职能,修缮和重建迫在眉睫。修建后的海防设施更加高大、广阔、坚固,对防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奠定了晋江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晋江的海防设施主要有城池、水寨、瞭望墩台、炮台、碉堡和烽燧等。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与越南边境的反清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峥嵘 《湖北档案》2010,(1):74-74
1902年秋冬,孙中山应法印总督韬美之邀,前去参观大博览会,在河内停留数月,借此创立了兴中会。1905年,河内兴中会改组为河内同盟会。这期间。也建立了海防同盟分会,会址在海防台湾街万新楼,分会会长为刘岐山,甄璧、林焕廷等人为干事。两三年内,河内海防两地加盟者已达数百人。河内和海防同盟会建立后,孙中山以越北为大本营,以越北华侨为主要依靠力量,进行了钦廉、镇南关和河口诸战役。  相似文献   

20.
澳门海防同知(即广州府海防同知)的设立,是清政府有效管理澳门加强海防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研究澳门史必定会涉及到澳门海防同知的设立问题。首先提出设立澳门海防同知的是时任广东按察使的潘思榘,但在何时提出设立澳门海防同知这点上学界存在不同看法。一、吴志良先生在《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一书中认为:“乾隆八年(1743年),广东按察使潘思榘向朝廷提出:‘县丞职分卑微,不足以资弹压,仍于澳地无益,似宜仿照理瑶抚黎同知之例,移驻府佐一员,专理澳夷事务,兼管督捕海防,宣布朝廷之德意,申明国家之典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