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前期的篆刻线条基本沿袭元代元朱文与仿汉印章两种流派;明末清初篆刻线条取法范围拓宽,出现了不同风格与不同流派;清中后期,在金石学盛行的氛围下,篆刻线条又受到了“印外求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江 《新闻天地》2006,(8):61-62
刘泽荣同志早年曾仿黄牧甫“但视其字知其人”一印成“视其印知其人”。今观刘君近作篆刻作品,可换一字:“但视其印知其人”,以作其印之评介。刘泽荣,字龙文,号无闲居土,别署江南一痕。1954年3月出生于湖南津市一个贫苦家庭。17岁时因“文革”而辍学入伍。14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优良品质。他从小热爱书法篆刻,先后得到了高石农、韩天衡、张牧石等篆刻艺术名宿指导。对秦玺汉印用功最多,同时对明清流派印风及当代篆刻名家的优秀作品亦广收博取,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我对刘泽荣的了解是从他寄给我的资料中得知的。1998年,他把刚出版  相似文献   

3.
丁佛言是近代有影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曾为推翻封建帝制、再造共和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摆脱官场风云,全神贯注致力于古文字的研究及书法、篆刻的修炼,著述颇多,被誉为"鲁之灵光"。山东博物馆收藏的《松游盦印存》,是一部集中他手刻各印搨存之书,充分显示了他独步当代的篆刻艺术。丁佛言刻印选字风格独特,以吉金文字入印,大量的诏版权量、镜铭钱泉、陶瓦碑碣等被巧妙地融入印中,他将篆刻的取法扩展至鼎彝、砖瓦、古陶等领域,开印坛新风。丁佛言印章的章法构成巧妙,印面布置最鲜明的特征是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实现印面的装饰效果。在其古玺印中,留白的块面和刚劲爽利的线条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他印字的用笔与用墨轻重相间、粗细并存,各种刀法交替使用,不拘一格。他的印文从形体与韵味上都有浓淳的书法味,体现了他以刀代笔的高超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4.
清初山东安丘名士张贞所形成的"安丘印派",成就斐然,传承有绪,有独到的理论体系,在中国篆刻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张贞引导和带动了山东篆刻的发展,其后人克绍箕裘,使"安丘印派"的影响力突破齐鲁地域,进而辐射全国,在主流印坛也具有一席之地。本文就张氏印学及其传承问题展开探讨,揭示"安丘印派"在齐鲁印学融入主流印风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书法和篆刻同属书法艺术,但却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书法家可以不是篆刻家,但篆刻家必须具有相当的书法功力,这就是古人"印从书出"的道理所在。以书法篆刻成就闻名的丁冬辉先生,对篆刻和书法艺术有着自己特有的感悟。时下喜欢书法的人日趋增多,对于如何欣赏书法作品这个问题,丁老师认为:"书法艺术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它  相似文献   

6.
现藏日本秋田县鹿角市先人显彰馆的内藤湖南自用印中,有"坚白学人"在丁卯年(1927年)所治的篆刻五方。这五方篆刻包括朱文印"湖南"、朱文印"臧之名山"、白文印"恭仁山庄书库"、连珠印"臣虎、丙卿"、白文印"凤琴铁箫之室",以古玺文、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入印,这表明治印者不仅熟知最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又能熟练运用各类古文字字形。有学者认为这五方印为四川西充人白坚所刻,"坚白"为白坚之号。根据调查所得资料,本文详细介绍和考察这五方篆刻作品,从白坚其人以及他与内藤湖南的交游情况,否定他是"坚白学人",最后结合罗振玉其人、他与内藤湖南的交游以及他的"坚白"字号印等情况,判定罗振玉才是为内藤湖南治印的"坚白学人"。  相似文献   

7.
篆刻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它是集书法和雕刻两者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是一种用线条、刀法造就的抽象美,在此我称之它为"篆刻之美".篆刻是一种将方寸天地的石头玩"活"了的艺术——方寸红白蕴古今.在这方寸天地之间具有极高的审美情趣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结合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篆刻校本课程的教学,对初中引入篆刻作为校本课程而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鉴藏印是鉴赏印和收藏印的合称。在古籍版本的鉴定中,鉴藏印是重要的参考因素,通过对鉴藏印的研究,古籍的流传情况得到清晰的把握,版本得到准确的鉴定。篆刻是由古代印章的制作和镌刻而发展成为艺术的,因此,"篆刻"和"印章"这两个概念常常在广义上互相包容。篆刻作为一种艺术,出于章法的需要,会将文字作各种特殊处理,其结果可能和楷字形体相距甚远,这就带来了印文释读上的困难。文章用一些极具典型性的实例,对篆刻用字中的繁体、异体、简化、变体、合文等种种情况分别进行阐释说明,并论述了鉴藏印释文辨析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期对目前开展的古籍普查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纵观五百年流派印章艺术发展史,徽宗一系,显然是极为重要的一群人物;尽管明末清初的程避并没有特别鲜明的开派意识,但由于他不落陈俗,倾心创造,以更新的印艺面貌与文彭(1498-1573)、何震(生年不详,卒于1604年左右)及其他印人拉开了很大距离,程速还是坐在了徽派开宗的高高席位上,近三百年来,令人仰目。自程逡崛起印坛算起,而歙四家、邓石如直到吴让之,这些徽系印人以各自独有的篆刻风格和卓越成就,在篆刻艺术史上,写下了一页页炫赫夺目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10.
吴昌硕是晚清最重要的艺术大师之一,素有诗、书、画、印四绝的美誉.尽管他四十岁左右才开始学习绘画,但在绘画上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得益于他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因此研究吴昌硕篆刻与绘画的联系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1.
齐白石的书法篆刻艺术不但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根基,还有着巨大的创造性,真正实现了文学修养、个人品质及生活经验等的高度融合。他的书法篆刻理念不仅在于其诗书画印的完美融合,而且更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清代印谱,存世者众,比较充分地显示着当时篆刻艺术的传承与成就,并且折射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风气与面貌。本文选取《汉铜印丛》、《西京职官印录》、《思武堂古印存》、《松雪堂印萃》、《清承堂印赏》等五部虽非最为著名但各具特色的印谱,分别叙考,以期借一斑以显全豹,进而探究清代篆刻的艺术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湖北档案》2008,(9):F0003-F0003
近得一古铜官印,印文为阳文篆刻“驰防指挥使记”,印背阴刻“成平三年八月少府监铸”字样。据考。北宋官印印背阴刻“监”字与今文“监”字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家极其重视藏书印,在中国印学史上,藏书印占有独特的地位,藏书印随着藏书建设事业和篆刻艺术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正整理者言:艺术大师齐白石以诗书画印"四绝"传世,其精品画作散藏于许多博物馆、画院和私人,而就收藏齐白石篆刻作品而言,数量最多、品质最精绝者当数私人藏家王文甫。2014年初,齐白石艺术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罗随祖第一次见到王文甫收藏的齐白石印章的原印时,三方印就入迷地观赏了一个下午,最后抬头说了一句话:"这些印章完全不同于以往见到的作品,让我重新认识了齐白石,它们是白石金字塔上的尖。"出身上海书画世家的王文甫17岁时偶然见到一方齐白石  相似文献   

16.
篆刻小议     
篆刻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篆刻二字,顾名思意,是篆书与雕刻的结合,它是随着印章的使用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汉字是由绘画发展而来的以线条组成的方块字,商周到春秩战国的金石器物中的篆书,已经具备生动丰富,气象万千的艺术趣味。古代印玺、便是把这些精华集  相似文献   

17.
“林泰之印” 《档案春秋》去年第九期曾刊登过《我为宋庆龄保管五万元人民币》一文,文中有一处细节说到,当时如果要取用这些钱,必须凭宋庆龄的手信及盖上宋庆龄化名“林泰”的私人印章方可。这方“林泰之印”印章的篆刻者,就是本文主人公,沪上著名篆刻家刘友石。不过当年刘友石篆刻这方印章时,并不知道“林泰”就是宋庆龄。  相似文献   

18.
7月5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美术馆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隆重开幕。李岚清同志作了题为"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的专题讲座,并  相似文献   

19.
印章边款是篆刻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素有"袖珍碑刻"之称。所谓印章边款,是指镌刻于印章边侧上的款识,阴文谓之款,阳文谓之识。亦称侧款、印款、边跋等。边款的产生是受唐来以来官印中简单的制作年月、  相似文献   

20.
古籍藏书印从形制、风格、内容上展现了藏书家特性,反映出中国古代藏书文化的精髓,除却标识权属和体现个人旨趣的现行效用外,还具有鉴定古籍版本和了解篆刻书法演变的历史效用。藏书印种类多样,依据内容可分为记名印、鉴赏印与箴言印。从藏书印的角度可以剖析藏书家的精神旨趣,体现其强烈的所有权意识、蕴藏古人的读书观与治学观、寄托藏书家的人生志趣、彰显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倾向、体现穿越时空的文人雅集活动和美美与共情怀、彰显中华传统的诗礼传家和人本思想。通过深挖藏书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以期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为古籍保护事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