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女性小说创作历史,寻找并分析了当代女性小说创作承继的四个方面的书写传统:一、对女性形象的立体呈现和“自传体”式的自觉运用;二、对巨型“寓言”的僭越;三、对“女性”和“人”的双重关怀;对“神性”叙事话语的反拨。  相似文献   

2.
老舍20世纪30年代所创作的小说其女性形象分四类:传统旧式家庭主妇、强悍的“女强人”、被迫堕入风尘的女性、接受瓣式教育的“女强人”。这些女性形象的塑体现了作家老舍浓厚的男权意识和男性本位主义意识,而这一点恰恰正是他对当时提倡女性解放建构女性文学话语的五四文学精神的疏离。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梳理铁凝不同时期的小说创作,剖析其叙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探究不同时期女性生命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研究铁凝小说创作审美风格的嬗变流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嬗变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变迁,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了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从顺从走向独立的历史进程以及男女平权意识的强化。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不仅反映了社会观念和女性地位的变化,也丰富了影视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为社会性别平等的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女勇士》是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本文重点分析了《女勇士》在美国出生、成长的第二代华裔女性在“母亲辈”话语系统的影响下,她们的话语愿景,话语权渐进获得的心路历程,文化习得对话语权的影响和在“母亲辈”影响下的话语重构,力图揭示出华裔女性视角下中华文化的嬗变和华裔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对沙俄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尖锐批判,同时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典型形象,为其赢得了不朽的声誉。但他的妇女观与农奴制息息相关,充满着矛盾与悖论。表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存在着妇女观与女性文学形象、男性霸权主体话语与女性反叛形象话语的双重悖反。托氏文本话语作家主体的“卧室理论”,实为“狼对小羊的真理”;女性形象反叛“卧室理论”的语义特征,实为“主体间性”的视界取向。  相似文献   

7.
邱华栋的都市新小说创造了一系列富有现代都市特色的女性形象。这些系列形象把都市女性普遍化为“新美人”内涵的文化符号。作家在这些小说中用单一的情节、男性的话语为都市女性塑像,即使这些系列形象具有明显的符号化嫌疑,又缺失了作家应有的深度思考和对个体的尊重。本文将对其小说的情节设置、叙述方式、话语表达进行分析,以探求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塑造都市女性形象的符号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上古感生神话的三个片断作为典型,力图揭示隐藏在文本叙事背后男权主体社会体制下话语运行的性别压迫机制。然后分析神话中女性形象在后世发生嬗变分流的历时流程,再次揭示男性中心主义文化的话语阴谋,试对当下女性困境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女性是文学的永恒话题。她们多姿多彩的倩影将文学画廊装扮得摇曳多姿、异彩纷呈。但综而观之,女性似乎从来没有逸出神仙与精妖二元角色定位的怪圈,她们由神而仙,进而堕落成精媚与妖孽,一步步地从神龛走向凡间,堕入地狱,永远也没有逃脱非神即妖的文化宿命。女性形象的嬗变实际上是女性没能建构起自己的话语体系,长期被男权话语随意命名定位而造成的。这种嬗变折射出传统文化的演进过程,考察这种嬗变可以换一个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这对女性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程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是学的永恒话题。她们多姿多彩的倩影将学画廊装扮得摇曳多姿、异彩纷呈。但综而观之,女性似乎从来没有逸出神仙与精妖二元角色定位的怪圈,她们由神而仙,进而堕落成精媚与妖孽,一步步地从神龛走向凡间,堕入地狱,永远也没有逃脱非神即妖的化宿命。女性形象的嬗变实际上是女性没能建构起自己的话语体系,长期被男权话语随意命名定位而造成的。这种嬗变折射出传统化的演进过程,考察这种嬗变可以换一个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化,这对女性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对人类的明进程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