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项羽经过钜鹿激战,歼灭秦军主力,威名大振,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开往关中。而此时刘邦已捷足先登进入关内,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俨然以关中王自居。面对着轻松窃取胜利果实的刘邦,项羽焉能甘心?而曹无伤的告密、范增的“望气”进一步激怒了项羽,一场大战如箭在弦。但是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刘邦接受了项伯的建议至鸿门“道歉”,项羽一反常态,对范增的“杀刘”暗示不予理会,对项伯的公然“护刘”熟视无睹,对樊哙的闯帐虽怒斥却又礼遇有加,对提供情报的曹无伤轻易出卖,对刘邦的借故逃脱毫不在意。  相似文献   

2.
长达4年的楚汉之争,以刘邦获得天下,项羽乌江自刎而告终。造成这种弱者胜、强者败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鸿门宴可算是一件值得探究的事件。 本来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和范增的劝说后,已下定决心利用鸿门宴铲除刘邦。可是当他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攻之,不义也”,立刻改变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由此,项羽寡谋轻信的性格可见一斑。 而刘邦来到鸿门后,觉察气氛不对,便马上抓住项羽的心理特点,说自己与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同胞,又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竭力地跟项羽套近乎,并极力迎合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项羽听…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206年,在今西安临潼新丰鸿门的刘邦和项羽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人们或称其为“鸿门宴”,或称其为“鸿门会”。“鸿门宴”和“鸿门会”有着不同的内涵,有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区别。项羽在鸿门与刘邦会面时并没有加害刘邦的想法和行动,但后来在一些人看来,“鸿门宴”成了加害客人的宴会,成了项羽设宴欲加害刘邦的宴会,这是对项羽的误解。《史记》中有关记载这次刘邦、项羽鸿门会面的文字应该取名为“鸿门会”。  相似文献   

4.
说起应该为刘邦逃席承担责任的人,大家自然会毫不犹豫地指向项羽,因为项羽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头脑简单,他错失了在鸿门宴会上杀掉刘邦的机会,以至于酿成千古遗恨。当然也有人认为项伯在刘邦的逃席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项伯目光  相似文献   

5.
"天云属地汗流宇,杯影龙蛇分汉楚。楚人起舞本为楚,中有楚人为汉舞。"宋人谢翱笔下的《鸿门宴》诗写出了鸿门宴会上变幻莫测的情景。汉王刘邦能从虎狼之穴逃离,着实惊险。人们每论及此,不是归咎于项羽的妇人之仁,就是归功于刘邦的狡诈机变;不是指责于范增的妄自尊大,就是称赞于张良的多谋善断。至于项伯,往往忽略。再读《鸿门宴》,笔者认为,救刘邦于剑下,项伯功不可没。首先,项伯夜奔张良,为刘邦  相似文献   

6.
许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了《史记》中的"鸿门宴"。该文写项羽谋士范增千方百计欲除掉刘邦,宴会前,以刘邦有"天子气"为借口鼓动项羽进攻;宴会开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犹豫不决时,又自作主张召项庄,嘱其"击沛公于座,杀之。"可终因项伯的阻挠和项羽的优柔寡断,致使刘邦逃离虎口,全身而退。范增见此情形,又气又恼,脱口骂日:"竖子不足与谋!"  相似文献   

7.
仔细阅读《鸿门宴》,发现人物对话描写很有特点。一是项羽说的话少而短,刘邦说的话多而长。本文写项羽说话共8次,说话最长、字数最多的一次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含标点共21个字,次之是“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含标点共13个字,一般一句为五六个字,字数最少的一次是一个“诺”字。写刘邦说话共11次,字数最多的一次是请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解释的话,刘邦一口气说了67个字(含标点),次之是刘邦来到鸿门当面向项羽道歉,一口气说出56个字(含标点)。从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说话次数和语句长短来看,我们会发现两人有完全…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上的座位安排与项羽性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鸿门宴上的座位安排绝非是项羽自高自大,而应该是分宾主的。刘邦来项羽军营中谢罪,军事态势上处于劣势,但项羽遵从叔父项伯的劝导,心理上不但没有对刘邦设防,反而将刘邦当作客人。在叔父项伯与谋士范增之间,他感情的天平失衡,是宗亲血缘的魔爪和虚伪的道德使项羽坐失良机,也恰恰是这“义”与“孝”使项羽成为一名失败的英雄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9.
从项伯舞剑谈起在著名的“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唆使项庄乘舞剑之机妄图谋害刘邦。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项伯也拔剑起舞,几次挡住了项庄的剑,使刘邦安然无恙。刘邦这次之所以能够脱险,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应当归功于项伯具有较强的注意分配能力,即在同一时间里项伯既能得心应手地舞剑,又时时注意护卫刘邦,致使范增、项庄一伙的歹毒行为未能得逞。什么是注意的分配呢?注意分配指的是人们在任  相似文献   

10.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众所周知,这是《鸿门宴》中排的座次。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不惜笔墨详细叙述各人的座次?原来,我国古代对座次很有讲究。室内的座位以朝东方向为尊,其次是朝南方向,再次是朝北和朝西。按说,刘邦是客人,理应居尊位。但当时,项羽在鸿门驻有四十万大军.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一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重要而又精彩的文字,它叙述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霸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最终刘邦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历来为人所称道。两大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各具...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是在项羽军帐中喝酒,按常理刘邦作为客人,应当坐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东向”,可是在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大多研究者认为,这座次是项羽安排的,表现了项羽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妄自尊大、骄横无礼、以势压人、藐视刘邦的傲慢自负心理。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首先,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项羽不必杀刘邦。很多史料及研究资料上都把鸿门宴看作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但实际上,项羽并没有打算宴请刘邦。在反秦斗争中,各大势力结成了同盟,相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于公元前206年10月率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他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但又怕失去关中,于是派兵守关,“勿内诸侯”。11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其谋臣范增也说:“急击勿失!”而项羽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口气,是因为当时两军力量悬殊。《…  相似文献   

14.
也许你会说《鸿门宴》中的刘邦足够机智,能够随机应变,我以为刘邦实为一地道的伪君子、真小人。刘邦初入咸阳宫时,见到宏伟绝伦的建筑,失声喊道:“大丈夫生世,当如是也。”贪婪之心流露无遗。其人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入关后有所收敛,但只为收买民心。明是自己想据关称王,硬是推托给他人。项伯好心劝张良,他又趁机套近乎,又是敬酒又是称兄道弟,还约起“婚姻”来了,如此攀亲,只是为了让项伯以长者身份在项羽之前美言几句。项伯为仁慈之人,怎会料到此着之阴险,还只道他刘邦真个不敢觊觎项羽天下。以至于项庄舞剑时,挺身维护这未来的“亲家”。怪…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描写的是项羽、刘邦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关中王而展开的一场震烁古今的政治斗争,由此也拉开了激烈而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明显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处于绝对劣势。  相似文献   

16.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对其中的传主项羽,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第一册)和江苏版教参(2005年12月第2版,第三册)认为,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2008版)分析《项羽本纪》时认为,鸿门宴上的项羽"头脑区钝,优柔寡断,完全缺乏政治斗争手腕","范增对他那样忠心耿耿,他不听,项伯那样吃里扒外,他却言听计从.刘邦甜言蜜语的恭维奉承,樊哙义正词严的申斥,张良事后的巧妙反应,他都一一容得下,他完全被人家里应外合地争取、利用、愚弄了".教参的编写者对项羽在鸿门宴的表现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头脑区钝,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被人家争取、利用、愚弄,简直是个只知使用武力,头脑简单的鲁莽武夫.然而,笔者在反复阅读《史记》《汉书》等资料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想法.笔者以为项羽可能真的有"妇人之仁"、轻视刘邦等心理,但放走刘邦的根本原因却不是这些.  相似文献   

17.
话说曹无伤向项羽禀报后,项羽大怒,上气不接下气。虞美人赶紧给他服下新产品"哮喘速救丸",他才慢慢缓过气来。范增上前给他分析了一番当前形势,他更加愤怒,发誓要把刘邦打个稀巴烂。项伯还算仁义,一听到消息马上跑去找张良,报告他说:"大事不妙,张兄你快点跑吧!"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从《鸿门宴》座次安排这一角度入手分析,从座次分析人物心理,并通过与刘邦的对比,论述了项羽的性格。在叔父项伯与谋士范增之间,感情的天平失衡,错失良机,揭示了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的性格。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一文具备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说的是秦统一六国后.由于秦王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各地诸侯纷纷响应,刘邦和项羽也于江苏起兵。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南路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又派兵守关。11月。项羽率军住鸿门。此时,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带来消息:刘邦带军队抢占了皇宫,想要在关中称王。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著名片段。学习本文就要对刘项两阵营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樊哙和项庄、曹无伤和项伯四组人物的对比分析,可以欣赏到太史公精妙的构思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