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过客》作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非常独特的一篇,其独特的意象群并以独特的文学样式表现出来,其思想意蕴的丰富几乎涵盖了鲁迅的全部浓郁的悲剧意识、直面惨淡的人生和坚定信仰、反抗绝望的"过客"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以中国的被迫现代化为背景,以现代性的个体认同为理论前提来探讨鲁迅《彷徨》中知识分子的个性性征,探索在中外两种文化的对撞之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轨迹,揭示他们深重的自我认同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3.
姚喆 《文教资料》2007,(34):83-85
本文从分析《过客》的时空结构着手,追寻鲁迅的写作心境,指出他创作《过客》的初衷是求索个体生命在绝望面前的存在意义;进而通过文本分析,还原鲁迅的求索过程,并将《过客》与《等待戈多》相比照,以凸现鲁迅的精神路径,揭示其间暗藏的时空序列,指出作家探讨存在意义的过程也就是选择生命所栖身的时空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困顿犹豫中踽踽独行,明知无路可走而毅然前行的过客形象恰是鲁迅的自我写照,成为其"反抗绝望"生命哲学的体现。过客的"犹豫"与"孤独"使其形象更真实、悲怆又崇高。过客与老翁看似两个截然对立的个体,实则为作者矛盾心理的外化,实现过客自我灵魂的拷问,体现了一位启蒙者的社会责任与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5.
《野草》是鲁迅急需抛弃一切绝望,寻获新生而艰难探索的集中体现,而《过客》则又集中体现了《野草》对希望与绝望、历史与背景等悖论的拷问过程,是鲁迅开始走出"第二次绝望"的一个转折点。他试图通过忘却、疏离来摆脱"虚空中的暗夜",哪怕前路也是虚无,他只需要当下的"在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结合《野草》整体和鲁迅创作的时期特性的广阔背景上考察《过客》,我们才能理解鲁迅投射在《野草》里的基本面貌,才能使鲁迅研究"从独断型诠释学转换为探究型诠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以"立人"为中心--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文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著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文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文化品格.鲁迅著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立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重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本文从这个角度,将鲁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三类: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论述重点放在前两类人物类型上,紧扣的过客的精神内涵,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8.
博览在线     
《广西教育》2011,(28):30
学生自我认同危机与教育的应然姿态周杰、周洋在2010年第8期《教育学术月刊》上撰文认为,学生的自我认同就是学生对"我是谁"的回答和体验,教育理应成为引导、促进和实现学生自我认同的力量,但当下学生自我认同出现了缺乏个人经历连续性的一致感受的危机。人的生命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运动,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野草》中塑造了一系列“过客”型形象——“过客”、“求乞”、“影”、“战士”、“死尸”等——构成《野草》独特的形象系列。“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里斯的小说《黑色星期天》,在真实的慕尼黑惨案背景下,虚构了"超级碗"恐怖袭击事件。在"恐怖袭击者"形象的背后,主人公兰德尔是一个失去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飞行员,更是一个失去国家认同感的士兵,其经历折射出美国当代社会边缘群体的认同危机。本文以认同理论为视角,通过社会群体中的局外人、自我凝视下的局外人,国家视角下的局外人三个方面,探究主人公在经历一次次身份认同危机后最终沦落到"恐怖袭击者"境地的社会根源,解读哈里斯笔下这一局外人形象的社会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身份问题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现代性话语。文化身份是其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动性的构成因素(阶级、性别、国别、年龄、性、种族、道德、政治立场等)在异质文化冲突中的嬗变及其组合。文化身份在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发生嬗变,广告、消费文化在文化身份问题中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超级女声》通过“超级”确立身份,通过交往构建身份,通过自我身份认同达到社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危机的根源在于自我认同的建构与社会认同的背离。个体文化身份要超越符号认同的屏障,重建文化身份的深度模式,摈除焦虑;社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个体身份的重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达到个体文化身份和社会文化认同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2.
荆有麟光先生在《鲁迅回忆》中讲到,鲁迅曾说《过客》一篇,在他脑筋中酝酿了将近十年。这仅有3000字左右的一篇散文诗剧,竟是作者酝酿十年的心血结晶,这启示我们,对《过客》的深邃内涵,仍需我们深入地探讨。目前,研究者们对《过客》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鲁迅在这篇散文诗中赞扬了“过客”不顾劳顿,艰苦跋踄的探索精神。但也有人根据散文诗的气氛和形象,认为它表现了作者的彷  相似文献   

13.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中的价值观危机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社会下,个体在不确定性的社会情境和"时空迷失"、"抽象体系泛化"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信任危机"、"自我认同困境"和"生命价值观迷失"等问题。由社会风险造成的价值观危机,可通过对共同价值理念的宣扬、风险观念的教育以及自我认同的重构,帮助个体形成积极应对风险的心态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过客》篇中通过塑造“过客”这一独异的“精神界之战士”形象,郑重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哲学关系,从而揭示出“向死而在”的哲学意义和“反抗绝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过客》蕴含着鲁迅独特的生命哲学,也体现出鲁迅关于"行走"的深刻哲思。这种思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过客"只得走",因为他全部的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都浓缩在行走的过程中,行走就是他人生存在的证明;其次,既然要摆脱牵绊坚定地独自行走,那么在路上遇到的布施就只能拒绝,这表现出过客在前行过程中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最后,过客义无反顾的行走过程也体现出鲁迅向死而生,通过直面虚妄来达到反抗绝望的伟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以往论者(包括李何林、王瑶诸先生)对《过客》的读解,都建立在鲁迅创作《过客》时的客观外在生活的浮面上,《过客》的深刻蕴涵往往被外部的生活表象所肢解。本文以考察鲁迅的心灵活动为依据,通过对作品的几个重要意象的分析,认为《过客》是一篇深蕴鲁迅独特人生思想的象征性散文诗。它以浓烈的启示性语言及意象解剖着生命、探究着生命的意义和对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过客》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以及思想意蕴方面,都受到了尼采的作品《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及一些诗作的影响。在创作心态上,二人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在精神上都承受着“存在良知之呼唤”的追击,都表现了以“无”为中心、为价值信仰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过客》被作为散文诗而被淹没在鲁迅的创作中.其实,《过客》是一部象征剧.在意蕴上,它体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他对于时间、人生和存在的思考;在形式上,它具备话剧的基本形式,也具有象征主义话剧的基本的艺术要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过客》可以说是现代象征剧的拓荒之作.  相似文献   

19.
徐訏的《鬼恋》讲述了一个在暗夜中前行不辍的女鬼的故事,用浪漫传奇的笔法构筑了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生命大厦;鲁迅的《过客》以象征的手法写了一个奋然前行而孤独的过客,来体现他在希望与失望间挣扎徘徊。"女鬼"与"过客"在生存与精神双重困境中呈现出了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及深刻的悲剧精神,反映了作家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强烈的"反奴隶"意识。  相似文献   

20.
《窈窕绅士》借助电影叙事艺术地再现了中国消费社会出现过程,男主人公通过对物的符号价值的占有,对文化资本的占有和欣赏趣味的提高,最终在消费中实现了自我的身份认同与他人的"承认"。然而,通过仔细研究发现,影片通过消费社会的符号意义的诠释揭示出了消费社会的本质、消费社会的悖论,指出消费主义文化对个体的意义以及消费的无限性造成个体严重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