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先别慌     
孙云晓先生的最新力作《孩子,别慌》针对"童年恐慌"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不仅让广大读者们有机会认识到当代青少年身上所负担的沉重压力,而且还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让孩子不恐慌,父母首先莫慌张。孩子会放大父母的焦虑形成"童年恐慌"。正如孙云晓先生在书中所言,许多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孩子"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以  相似文献   

2.
看到这个话题,虽感到有话可说,可也产生某种恐慌:我能说得清新闻人承受的"恐慌"吗?能为此提出可资参考的应对之道吗?显然,"恐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遇啊.新闻人或多或少存在"恐慌"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只有正视它,从而克服它.  相似文献   

3.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一度让报业颇为恐慌,从"拐点论"到"冰点论",甚至不无"日薄西山"之叹.关注新媒体,就是关注未来,遂成业界共识.稍有上进心的报业,都会毫不犹豫在自己的战略规划中,划出新媒体的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4.
民以食为天,然而,2006年"红心鸭蛋事件""多宝鱼事件""福寿螺致病事件"频发,让百姓担忧.有关这些事件的食品风险报道面临两难境地:既要满足人们知情权,履行监督预警的职责;又不能夸大风险,使人们产生恐慌心理.  相似文献   

5.
"早教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把教育溶于娱乐之中,真正实现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袁丽媛 《传媒》2012,(9):46-47
正2012年3月28日,网友"的子"发微博称,"同事老公的同事的孩子,前几天爷爷奶奶带着出去玩的时候丢了,几天后孩子又出现在小区门口,兜里装了6000块钱,眼睛直愣愣的,一查,眼角膜被摘了"。在该微博发出后的两个小时之内,转发量就超过4000条,评论超过2000条。与此同时,人们震惊、恐慌和不安的情绪也在网络上传递和强化。后经北京警方调查核实,该微博内容为谣言。而这并不是一起孤立的网络谣言事件,在"失踪小孩眼角膜被摘"发生之前的近一年里,耸人听  相似文献   

7.
记者部落     
作为两家都市类报纸《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的总编辑,在外人看来可谓风光无限,但他却从不这样认为,"恐慌"二字常常挂在他的心头。在"恐慌"中他一路走来,2006年,带领《齐鲁晚报》闯入"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三强,今年,他本人获得韬奋奖。本期"传媒骄子"关注《郝克远:在恐慌中创造辉煌》。  相似文献   

8.
新书推荐站     
《出版参考》2012,(13):33
正《奖罚分明孩子更出色》东子/著定价:28.00元漓江出版社2012年4月在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你知道如何在孩子犯错时指出他的错误而让他从中成长吗?面对家中孩子的无理要求,你知道如何说不吗?在孩子取得进步时,你知道怎么奖励他以让他更上一层楼吗?你是相信赏识教育,不停地告诉孩子"你真棒",还是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呢?  相似文献   

9.
赵云泽  薛婷予 《当代传播》2021,(2):31-35,40
本文深入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中恐慌情绪的蔓延及其导致群体性认知障碍的原因:当危机事件突然爆发时,对负性情绪信息的优先认知效应会使个体本能性地产生较高程度的恐慌情绪唤起,在恐慌情绪的支配下,人们的认知系统会产生认知障碍,最终形成"恐慌情绪唤起-认知障碍"螺旋,并导致群体性非理性行为的酝酿和发酵.本文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消解危机...  相似文献   

10.
"媒介逼视"作为国际传播领域的新现象,合理使用或许可以起到以暴制暴的作用。以较小的非法代价换取更大的社会利益,也是国际社会中不得已使用的非常规手段。但随意使用或过度使用"媒介逼视",制造"舆论绑架",甚至助长"媒介恐慌",显然只能让外交努力适得其反,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  相似文献   

11.
少儿电视新闻节目的出现是少儿受众需求和儿童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少儿电视新闻节目还处在起步阶段,制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少儿电视新闻工作者要以"少儿为本",坚持一切从少儿的角度出发,"说孩子的新闻、让孩子说新闻、为孩子说新闻",让孩子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传统媒体的改革不断深化:转企改制身份转换、受众需求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等.面对这些"冲击",传统媒体的新闻人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职业"恐慌",与其说这是职业"恐慌",不如说是职业危机或挑战.  相似文献   

13.
本书侧重介绍和分析美国天赋教育的how(怎么做)以及具体的what(做什么)。作者强调,天赋教育不是培养神童,不是通过各种补习班和才艺班将孩子制造成天才,应该通过家长、老师的循循善诱,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自我教育,将孩子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培养"大智慧"的孩子是基础教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李倩倩 《新闻世界》2009,(9):132-133
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到2009年的OMP事件,中国乳企品牌问题接连不断地出现让中国乳业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质量危机和信任危机。而在品牌危机面前,除了企业本身应该承担责任外,媒介在促成这一恐慌局面方面,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以中国乳业危机中的媒介恐慌为例,分析在品牌危机出现时,媒介如何引发了恐慌,并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5.
问题奶粉儿童排队检查 2008年9月l9日,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在问题奶粉儿童检查点外,焦急排队等待检查的家长和孩子人数太多,发生了拥挤。由于不少家长过度恐慌,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幼儿的心理,导致这些幼儿极度恐惧。专家说,一旦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其心理疾病将远远大于生理疾病本身。  相似文献   

16.
媒介恐慌论与媒介恐怖论的兴起、演变及理性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介恐慌论和媒介恐怖论源于世界恐怖主义日益膨胀的威胁和媒介世界浓厚的暴力氛围.媒介恐慌论作为一种研究恐怖报道与恐慌心理关系的媒介理论,虽然可以在中国文字诞生时发现它的起源,在魔弹效果论中看到它的发展,但却是随着"9·11"事件的暴发才成为真正的学术话题的.媒介渴望发生大新闻的心理和对突发事件的大规模报道,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形成"恐慌文化"和非理性的直觉式的反应.鉴于恐怖主义和媒介之间经常具有一种相互提供养分的倾向,恐怖主义已演变为一种弱者反抗强者的非对称的对抗性手段,一种象征性的发言权和传播方式.媒介要确保不被恐怖组织利用,就必须以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首要考量,坚守社会责任、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自愿遵守面临恐慌或恐怖事件时的报道原则,愿意以相互体认、相互理解的态度与危机处理者合作互动,以向公众提供全面、真实、安全、平衡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在道德恐慌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新闻媒体对某些事件的关注程度常常会超越事件本身对社会可能构成的实际威胁程度:媒体在一个预测、象征和扭曲的框架内,将个别的偏离者或偏离行为进行夸张放大地报道,大量的不断的报道会在社会上形成恐慌情绪并引发恐慌心理和行为,并且营造出了一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社会控制的氛围。这种社会性恐慌可能会被支配性的意识形态及其机器所利用,而偏离者的"民间恶魔"形象则沉淀为大众的心理图式。  相似文献   

18.
高飞 《出版广角》2013,(18):52-53
纵观图书出版各类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都与孩子培养极为相似,解开心扉"金钥匙"只有一把——沟通。沟通增进理解、沟通化解矛盾、沟通降低内耗、沟通提高效率。让我们图书在编辑的细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吧。图书出版就像培养孩子。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学习进步、早日成才。作者和编辑作为图书的父母也同样有此期盼。图书与孩子一样,既有先天因素,也要后天努力。十指长短有不同,解决方法需对症。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被SARS折磨的北京人终于摆脱了心理恐慌,这是好事,但不恐慌不等于放松警惕,要知道形势还是不能太过于乐观,如让SARS杀个回马枪,损失会更为惨重。在科学面前一定要实实在在,只有当全球彻底消灭了SARS,我们才能举办庆功宴。”  相似文献   

20.
给人东西最礼貌的方式是双手递过 去,帮助别人的道理也一样,应当是"左 手给予帮助、右手给予尊严"。 曾看过一篇报道:有一年冬天纽约 特别冷,雪很大,政府号召市民出来扫雪 给校车开路。一些家长和没有孩子的家 庭抱怨"这么冷的天就别上学了"。政府 官员说"不行,穷人家的孩子一天只有学 校这顿免费午餐,还指着它熬过冬天"。 "那就让穷人的孩子上学,其他孩子不必 陪着受这个罪"。"不行,穷人的孩子也有 尊严,要让他们在保持尊严的基础上得 到帮助"。 感动之余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