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合唱曲《祖国颂》是借鉴我们民族特点的旋律,运用西方编曲手法赋予民族音乐以新意的优秀合唱曲目。创作中在和声色彩的运用、织体的写法、复调的应用等方面,营造出了接近完美的音响效果,使这首作品能够广泛的流传。本文从《祖国颂》的创作入手,重点研究其旋律、和声、以及各音乐要素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对合唱《祖国颂》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歌曲创作实践中,在人声有限的音域范围内,如何使用各种音乐表现手段使歌曲具有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旋法特点,成为歌曲创作者体现所创作歌曲独特的韵味以及自身不同于别人的创作风格与特点的方法,使用民族音乐语言,以纵向的和声感为导向,汲取欧洲大小调和声调式体系的作曲技巧,并以歌曲横向旋律创作动机的特性及旋法的逻辑性为主线结构音乐...  相似文献   

3.
钢琴传人中国100多年,已形成钢琴艺术领域内的中西音乐融合,中国钢琴音乐在结构、和声、音乐表现、意境、文化内涵诸方面,都表现出迥然不同于西方钢琴音乐的自身强烈的民族特征。采用以大小调式为基础的功能和声体系,传统和声材料的“有限”改造非传统和声功能的方法,将旋律中的特征音程纵向组合为和声的方法,复合功能的和声方法,十二音序列的运用及自由十二音和声等,形成了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由于东西方民族的音乐心理审美异同,造成东方人演奏西方的钢琴作品中存在诸多问题:节奏感方面,东方人具有散漫性;由于东方人的传统音乐审美心理关注的是单线的旋律进行,因此解释西方音乐时,简化地表述为"旋律加和声"伴奏的公式;东方人缺乏和声的进行感及音乐结构的平衡感;对踏板的使用不明确。正确面对这些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力求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西方钢琴作品。  相似文献   

5.
历代音乐家都在探索着新的表达方式,由此而产生了和声风格的演变。因为和声永远是音乐中变化的潮流,也是一种一直变化着的音符。 ——罗歇·塞欣斯 我们音乐中的旋律听起来都是以和声做为基础的,和弦伴随着旋律赋予其音色,明确其进行的方向并加强其旋律的内涵。实际上,和弦限定了旋律所存在的方向。和声对于音乐就象透视画法对于绘画,其深奥的原理就是三度音程。  相似文献   

6.
音乐的三大要素是节奏、旋律与和声。它们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音乐。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是主题和激情;和声是音乐的色彩,它是渲染和修饰;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它是基础和动机。音乐,它乘着旋律的翅膀穿越倾听着的心灵,它用精巧的和声编织梦幻,它更以驿动的节奏展示自己的生命和存在。  相似文献   

7.
虽然“黑键音乐即民族音乐”这种观点流行于世,但这是错误的,其实“五声性”并非完全等同于“民族性”。论证这一观点需要以大量民族旋律为依据,探求民族五声性旋律写作的一般规律。探讨对三音小组、大跳、各种调式色彩,偏音的作用及和声框架对旋律的影响等方面,为民族性乐汇,旋律线及发展做以总结,以对音乐写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集浪漫乐派与民族乐派之大成于一身的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把俄罗斯民族音乐和西欧音乐技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传世杰作。这里正是通过分析柴科夫斯基的歌剧、芭蕾舞以及交响乐的创作风格,进而探寻其音乐中绝妙的音乐表现手法,从而揭示出柴科夫斯基音乐世界中旋律与和声的外在美以及庄重悲痛的内在美。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音乐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演进及环境变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有的与西方纵向和声思维相对应的线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的音乐学习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深蒂固。本人在视唱练耳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随着现代以和声为基础的多声音乐的发展,在对其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往往将多声音乐自身存在的横向旋律线性发展和纵向和声立体发展这两个相辅相成的根本性质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与分析音乐作品。本文将运用"线性思维"的方法并以视唱练耳专业学习的视角来分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中赋格BWV862,以达到在多声音乐作品的"视唱"与"练耳"训练中将"线性思维"和"和声思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朱敬修先生的合唱作品,大量汲取了河南中原音乐沃土的养分,将河南民间音调、曲艺与西方作曲技法完美结合。民族音调、和声在旋律中的融汇与结合、丰富的复调手法的运用等都是合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提的"传统作曲技法"是指在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通过作曲家们不断的实践而应用的一套作曲技法。不论是和声色彩、复调对位,以及音乐发展等等都融入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语汇。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时,笔者在其中发现在和声与调式调性、节拍上的运用上与我国的传统多声部音乐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相似性,故笔者试图从传统民间多声部民歌中寻找一些特点,旨在能更好的运用多种西方的作曲技术来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的"中国音乐"。  相似文献   

12.
王建中钢琴作品在创作上多取材于传统民乐元素,旋律上实现了西方技术和传统音乐的融合,和声上渗透了浓郁而又清新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我国许多作曲家采用新疆音乐素材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疆地域风格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反映出作曲家在保持民族音乐特色的同时大胆地探索了如何使钢琴这件西洋乐器反映出民族音乐特色。文章分别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对新疆风格钢琴曲的创作特点进行举例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新疆的民族文化以及该作品的音乐特色,而且也可以为弹奏新疆风格钢琴曲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音乐究竟能否表达情感,从古至今一直有很多的争论。从声乐形态向器乐形态转变时,旋律派与和声派的产生,到20世纪新古典主义音乐和表现主义音乐的对立产生,不难看出,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对于音乐美学情感问题的追问,各种流派一直是在此消彼长、互相对立、互相依存的状态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艺术歌曲主要以民族音乐和诗词创作为基础,既具有浪漫音乐特点,同时也充满抒情诗的特色,在和声旋律演绎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钢琴伴奏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声乐旋律的烘托,还是对于歌曲意境的突出渲染,都展现出强有力的支撑。为此,本文针对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展开相关探讨与分析,在探析其重要性基础上,强调了在中国艺术风格、艺术思想内涵,以及艺术歌曲和声三个方面的重点把握。  相似文献   

16.
许平 《现代语文》2007,(6):32-34
人们常把音乐喻为人生道路上盛开的一簇鲜花,那是因为音乐美妙的音符、动人的旋律、丰富的和声令人陶醉,动人心魄,净化灵魂并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与遐想。我们的生活需要音乐,尤其是风华正茂的中学生更钟爱音乐,美妙的音乐是他们营养丰富的一份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7.
民族五声性和声在我国专业音乐创作中已普遍使用,并逐渐形成自己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是,在许多音乐院校的和声教学中,长期以来讲授的仍然是欧洲传统和声,而对民族正声性和声的讲解则相对较少,有的院校根本就不涉及,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了和声学之后,仍然对民族多声音乐不甚了解.在音乐写作中,常常用欧洲传统和声配以民族五声性的旋律,造成了和声与旋律风格的严重脱节。应尽快改革和声教学中的这种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18.
和声的民族风格问题一直是我国音乐界探索的重要问题,而功能体系和声与五声性旋律结合时中西不同的音乐体系之间存在着众多矛盾,其中偏音问题尤为突出,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偏音问题,采用积极的办法解决这一重要矛盾,才能使功能体系和声与五声性旋律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传统音乐虽然早已存在多声部音乐的组合方式,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和声体系.随着各种有关民族化的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的书籍与论文的发表,认为西方尤其是现代西方音乐创作理论更能保存我国传统音乐的民族特点.爵士乐作为不同音乐语言结合的混合物,加上现代爵士乐的旋律语汇与节奏模式也越来越得到认可,可见民族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创作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音乐的三大要素是节奏、旋律与和声。它们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音乐。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是主题和激情;和声是音乐的色彩,它是渲染和修饰;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它是基础和动机。音乐,它乘着旋律的翅膀穿越倾听着的心灵,它用精巧的和声编织梦幻,它更以驿动的节奏展示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所以我们说,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就像没有韵脚就没有诗歌。音乐是岁月在歌唱,节奏是四季在轮回。节奏是音乐的起点和终结,是音乐之所以有机行进,有规律和韵律,有动感和趋势的根本原因。如果说音乐是河流,节奏则是堤岸。它限制音乐,使之不因自由而泛滥;它引导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