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情和景是王夫之美学体系的重要范畴。情景说源远流长,王夫之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情景说理论。文章主要结合具体诗歌作品,浅析王夫之提出的对于情景的艺术处理方式——“情中景”、“景中情”,以及他所推崇的独特至高的艺术境界——“情景妙合无垠”。在分析这三种情景关系的同时,探析了这一情景关系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情和景是王夫之美学体系的重要范畴。情景说源远流长,王夫之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情景说理论。文章主要结合具体诗歌作品,浅析王夫之提出的对于情景的艺术处理方式——“情中景”、“景中情”,以及他所推崇的独特至高的艺术境界——“情景妙合无垠”。在分析这三种情景关系的同时,探析了这一情景关系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诗歌的写作技巧通常包括五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行文结构、表达方式. 一、抒情方式 (1)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诗人将感情融汇在对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写中,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场景描写中寄寓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都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的诗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抒情诗,情景关系在其诗论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王夫之从中国古典诗学只强调“触物以起情”的单向联系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强调了情与景之间互相触发和互相依存关系,从而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作为诗歌意境美的最高要求。他对情景关系的论述大大超越了前人的理论,从而将中国古典抒情诗创作规律的美学研究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5.
一般情况下,诗歌中景情关系是和谐的,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还有一种步和谐的情况: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写本应让人欢乐的景物来表达心中难言之意,难传之痛。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  相似文献   

6.
“情景相生”属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关于“意境”创造的理论.王夫之在《诗绎》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他还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后人把王夫之对情与景独特、精辟的论述称为“情景相生”说.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景"论始自先秦.从宋代到明代,情景理论成为许多批评家关注的中心.但是在论述情与景的关系时,大部分都是从诗歌的外部形式结构方面来谈的.王夫之的情景理论以他对"神"、"理"的理解为基础,情与景的浑然无迹,就是"神理凑合,自然恰得".对于"神"、"理"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必须追溯到他的哲学思想.王夫之的诗学观是其哲学思想在诗学领域里的延伸.他的诗学思想之所以深刻、富有独创性,也正在于此.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完成了对情景理论的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8.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依依”四句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情融于物 ,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 ,千古传诵 ,脍灸人口。清人王夫之评其艺术效果曰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究其情理 ,言“杨柳依依”为“以乐景写哀”具反衬作用 ,自当无疑 ;而云“雨雪霏霏”为“以哀景写乐” ,仍具反衬作用 ,则甚悖诗意 ,当是“以哀景写悲” ,具有正衬效果。沿用已久的王夫之诗评当重新认识 ,“杨柳依依”四句义蕴应重加解读。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诗.小雅.采薇》评语中提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观点,不惟与诗意不合,也有悖其本人的诗歌情景观。"乐景"、"哀景"说将属人之情归为属物之性,与其"性性"、"物物"的哲学思想及"心目所及"、"貌其固有"、"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等写景原则相矛盾;将"昔我往矣"等四个景句从全章抽离并前后割裂,拟想出"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两组"相反相成"的情景关系,立论虽新,却陷入了"分疆情景"、"一情一景"等以景就情的"阱"梏"。体会《采薇》原意,卒章乃是以节候物态的整体变化和对照,烘托因征戍日久、战事艰辛、思归心切等引发的无尽哀伤,其感人至深者,正缘于诗中所呈现并为船山反复推崇的真情实景和整体意境,而非缘于其所拟想的乐景与哀情、哀景与乐情的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10.
喜和悲是相对立的感情,可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又可以相互转化。清代王夫之曾说:“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并指出以喜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特殊艺术功能:“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对于以乐景写哀情的作品,我们要善于由喜见悲。由乐景见出所激起的愁思。美好的景色本来可以使人悦目赏心,可是在诗人心境不好的情况下,反而引起了悲怆的情绪。杜甫的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对于诗歌中的景进行了前无古人的细致研究和分类,强调了景与情的结合,景的形象性,反对单纯的写景,认为情中景和景外是景中之尤,滞景是景中之劣。王夫之的景论是中国古代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对《诗·小雅·采薇》末章"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评语,是其对《采薇》断章取义式的解读。从《采薇》的主旨来看,其末章并未"以乐景写哀,也谈不上"以哀景写乐",而是以杨柳、雨雪的景物转化来表现感时伤事之情。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诗歌创作实践的总结和审美特性的概括,“情景论”一直是中国古代诗学热衷的话题:从《礼记·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的物感说,到王国维提出“二原质”;从《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气动说,到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说,其间经历了理论不断地丰富和深化.特别是王夫之,王维国集“情景论”之大成,使之更加精深和系统化,成为古代诗学经典之一.概而言之,“情景论”美学内涵有二:l、情与景是诗歌生成,也是诗歌美质构成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谢榛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我,两不相背”李渔称“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倘若缺其一,便不能构成诗境.  相似文献   

14.
韩愈在中唐诗坛致力于开辟一条新的诗歌创作途径,"以哀景写乐"的抒情达意手法是一种尝试。从韩愈的思想气质、生平经历和诗学观念入手,探求韩愈诗歌中出现这种新奇抒情方式的原因。在辨析"以哀景写乐"与"以乐景写哀"及"以丑为美"异同的基础上,总结这种新奇的抒情方式。  相似文献   

15.
《姜斋诗话》对诗歌中的情景关系、见于言外的无穷意味等问题都有深入精微的阐述,集中体现了王夫之的诗歌意境理论。他的诗歌意境论是在合流了传统诗学的“言志”、“缘情”两派之后建构在儒学框架之中的,具有集大成意义,标志着中国传统诗歌意境论的本土性终结。王夫之继往,王国维开来,使意境这一古老诗歌审美范畴至今仍焕发着鲜活的生命色彩。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常常借助外在的景物来表达感情,融情于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的关系如何呢?这是试题命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总的说来,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是反衬关系,可以更增一倍的哀或乐。下面重点介绍以乐景写哀情的诗歌的答题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把他的哲学范畴中的“情”,用在古典诗歌抒情本质的论述中,批判地吸取前人的营养,并且以他哲学思想中的人性论为基础,全面地、辩证地揭示了作为诗之特征的“情”的内蕴,建立以“情”为核心、呈辐式结构的诗论体系,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中情与景的组合方式有五种:1.先景后情,触景生情;2.先情后景,缘情布景;3.情景参半,分列昭然;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隐景略物,直抒情怀.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1.以乐景写乐情;2.以哀景写哀情;3.以乐景写哀情;4.以哀景写乐情.本文通过一些名篇为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陈娜 《现代语文》2010,(9):39-39
在中国诗词理论中,情景无疑是个非常重要的范畴,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品味解读情景便是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鉴赏诗词的重要切入点。而关于古诗词中的情景,除了哀、乐两种类型的说法,周吉本先生提出的“豪情壮景、柔情悲景、悠情清景”诗歌情景融合方式,对中学古诗词教学更有启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雄衬悲的反衬手法,似源于以乐衬哀。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二句,以春日美景反衬出征士兵的愁苦之情,曾受到清代思想家王夫之的高度赞扬,认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杜甫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且继承并发展了它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熔铸出“以雄阔之景反衬悲苦之情”的独特方式,并集中运用于他后期几首著名的律诗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是《旅夜书怀》的颔联。星辰与明月,写天;平野与大江,写地。包天涵地,气魄焉能不大?更何况星垂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