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套灌区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2010、2030年河套灌区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方案对未来需求及资源条件两个方面的显示:小麦用水量偏高,面积减少;夏秋杂粮、油料用水量偏少,面积相对增加,实现节水型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应选择耗水量低的作物种类或品种,减少种植业需水总量,并指出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节省农田灌溉用水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已在垦区兴起了多种种植模式,发展了经济作物或特种作物。作物、害虫与天敌三者同耕作制度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人们试图通过农田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抑制害虫,保护天敌,减少作物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聂媛  李晓云  江文曲  刘念洁 《资源科学》2022,44(11):2315-2329
水资源短缺与水-土-粮系统不协调是制约中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种植结构优化作为农业结构型节水的重要举措,对保障中国水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中国北方10省,揭示水足迹视角下水资源压力与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关系,探讨不同目标权重情景下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趋势,并通过构建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得出不同节水情景下北方10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①中国北方10省中粮食种植规模较大的地区水资源压力指数普遍偏高,水资源约束呈趋紧态势;②当使用熵权法对经济收益、蓝水(灌溉水)消耗和绿水(雨水)利用目标客观赋权时,北方10省将增加高收益高耗水的水稻种植。随着蓝水消耗最小化目标的权重逐渐加大,水稻种植面积和蓝水耗水量会逐步减少;③在15%节水情景中,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应调增玉米种植面积而减少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宁夏和新疆应调增小麦种植面积而调减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河南应调增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而减少小麦的种植面积;④在节水5%、10%和15%情景中,优化的种植结构能够使北方10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蓝水足迹总量较2019年分别减少38亿m3、51亿m3和64亿m3,平均单位蓝水足迹的现金收益提升4%、3%和2%。本文结果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12年伊春市种植结构的现状,就种植结构不平衡、产量低等问题,结合伊春农业生产实际,提出了减少大豆面积,增加玉米、水稻、马铃薯、经济作物和饲料等作物的调整建议。同时,就如何调整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节水型社会:理论及其在西北地区的实践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北地区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危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节水型社会的概念及其特征,系统总结了近几年来甘肃省张掖市建设节水性社会的实践经验和成果,提出了在西北地区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对策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以流域管理为主体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以水资源市场化配置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逐步形成节水型农业种植体系;加强工业“三废”治理,逐步建立节水防污型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草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说明发展人工灌溉饲草料地是改善达茂旗草原生态,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生产能力升级的根本之路。接着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按照耗散理论建立基于熵权系数的多指标(经济效益、社会需求、生态效益)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以达茂旗为例建模进行了达茂旗灌溉饲草料地发展规模及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用水量模型概算,最后提出了与达茂旗相适应的、基于草原生态保护的水土资源优化整合、合理布局的对策和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肥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及走势分析(Ⅱ)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分析种植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作物体系化肥消费水平,并核算了化肥在不同作物上的分配。最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定量研究了中国化肥消费对作物结构变化的弹性。结果表明,中国氮、磷肥消费已达到较高水平,氮、磷化肥施用面积比例分别达到87%和66%,大部分作物氮使用量超过了100kg/hm^2,磷肥超过80kg/hm^2。相对而言,钾肥施用水平略低,施肥面积比例仅43%,大部分农户很少使用钾肥。中国氮、磷肥用量较高与有机肥施用较少有关系。由于作物间施肥水平差异较大,作物群体变化对化肥消费的影响很大。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已经下降到63%,粮食作物化肥消费比重已经下降到46%,而经济作物(尤其是果菜)已经成为化肥消费的主体。从种植结构弹性系数来看,粮食作物面积比例大,化肥消费总量对其面积变化的弹性要大于经济作物,但不同化肥品种对不同作物面积变化的弹性有一定差异。未来粮食作物面积会保持稳定,而高耗肥的经济作物面积会继续增长,因此全国化肥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尤其是施用水平较低的钾肥需求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8.
量化长三角地区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对该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LMDI方法,将2000—2015年长三角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分解为强度效应、结构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效应。研究发现,从时间角度看,产业用水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用水量下降的驱动因素,尤其是前者,除上海第一产业外,长三角三次产业用水效率普遍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用水量下降的作用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促进了用水量增加。从空间角度看,用水量差异及其驱动效应与参考对象的选择密切相关;浙江第一、二产业用水效率提高促进用水量下降具有明显优势,而上海在第三产业上具有优势;上海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而江苏和浙江的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江苏和浙江要努力控制人口规模,也是缩小用水量空间差异的有效途径。因此,长三角要采取有针对性、差别化的节水政策措施减少用水量,可以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口控制方面具体考虑,经济增长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反而会增加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9.
郭玲霞  张勃  封建民  董莉丽 《资源科学》2014,36(10):2194-2202
通过对甘肃省黑河流域中游下段的高台县60个村578户农业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采用决策树分类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索干旱区农户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模拟不同水资源供应情景下的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影响作物选择的首要因素是作物所需的灌溉次数,其次是预期收入、预期成本以及灌区;2作物种植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水资源相对充足的灌区种植结构单一,以收益较高的制种玉米为主,山区及灌溉用水不足的灌区,以低耗水作物和套种模式为主;沿黑河干流向下游套种比例逐渐增多,高耗水作物逐渐减小;3情景模拟结果显示,若水资源供给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将会下降,中、低耗水的作物种植比例将会增加;大田种植减少,套种模式增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城镇化背景下,利用系统GMM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评价中国31个省份及东中西部地区2000—2016年人口结构变动与用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中国人口结构中人口老龄化对用水量的弹性系数最大(0.042);非人口结构因素中上期用水量对本期的弹性系数最大(0.978),其次是万元GDP用水量(0.020)和人口规模(0.018),产业结构调整显著抑制用水量增加(-0.041),其他变量回归结果不显著;②东部用水量受人口结构变动影响大于其他因素,高端消费、人口城镇化和农业劳动人口每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导致用水量分别提高12.1、6.5和3.6个百分点;中西部人口结构变动暂时不能显著影响用水量;③人口年龄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各自作用下对用水量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弹性系数分别是0.174、0.150、0.139和-0.012、-0.008、-0.020;2016年仅西藏未跨越人口年龄结构的第一门槛值,其他省份均跨越第二门槛值;北京和上海2016年已跨越产业结构的第二门槛值,天津、山西等11个省份处于门槛的第二个阶段,其他18个省份未跨越第一门槛值。因此,需要缓解人口结构变动对用水量的促进作用,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合理控制城镇流动人口,引导居民形成节水消费和理念,推广节水型公共设施及家庭设备,合理配置各产业间人力资源,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加快技术创新及技术溢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南阳市为研究区域,分析南阳199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以及三大类种植业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年际变化情况,探究了气候变化与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23年来,南阳市的气温与≥10℃积温明显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线性趋势变化率为0.392/10a,积温的线性趋势变化率为195/10a。农作物种植结构受气候变暖影响发生变化:花生、蔬菜、玉米等喜温作物占总播种面积比重不断上升,喜凉作物冬小麦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建议应关注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种植业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稻米是我国人民的主要口粮。四川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省份之一,常年种植水稻3000万亩左右,总产1500万吨以上,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四川粮食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33%和47%,居四川各大作物之首,全国前列,西部第一。但近年来,四川水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9年至2003年平均每年减少92.3万亩,相当于每年减少2个水稻生产大县,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马铃薯已成为我国冬种主要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在5万亩左右,总产值近亿元。我市农民有着丰富的栽培经验,生产的马铃薯表皮薄且光滑,色泽金黄,口感好,品质佳,是菜用马铃薯的上品。根据多年来的试验示范和积累的栽培经验,围绕着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我们在大面积推广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平衡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4.
正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建设节水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从长沙的小区家庭用水量调查来看,主要的生活用水包括洗澡、洗衣、洗碗等生活用水,这些用水基本上属于一次性用水,如果用这些生活废水去冲洗马桶,这对现代节约型生活的促进很有益处。我通过对家庭住宅中各用水量分析入手,找到家庭用水浪费严重的原因,并设计一种适应家庭使用的节水装置,希望对家庭节水改造有参考和借鉴作用,推动节水型社会的实现。一、节水装置的运行原理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作物从诞生起,就招致了怀疑、拒斥和争议,但是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它的种植面积正在不断扩大。目前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10%。世界上主要的转基因作物是大豆(占转基因种植总面积的57%)、玉米(25%)、棉花(13%)和油菜(5%)。  相似文献   

16.
随着呼市行政区域的扩大,1997年实有耕地面积达到346-37千hm2。农作物种植面积也达到279-8hm2,农作物主要种植有玉米、小麦、马铃薯、高梁、豆类等。1 呼和浩特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发展趋势分析近年来,呼市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扩大,马铃薯已成为呼市农业上主要种植作物之一,而且是本地区的优势作物。表1显示了呼市地区马铃薯20年来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统计调查。从80年代初开始直到199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一直比较稳定在13千hm2左右。从1996年开始显示出这种发展趋势。马铃薯…  相似文献   

17.
基于MODIS数据提取华北典型区冬小麦种植面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4年和2008年的8 d合成的MODIS多时相地表反射率产品,提取华北冬麦种植典型区面积分布.根据冬小麦生育期内时相变化建立了EVI时序曲线;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降低云对时序数据的影响重构时序EVI数据,并结合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和图像解译结果,提取华北典型区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依据MODIS-EVI时序数据提取的研究区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分布,与统计数据比较其总体精度可达98%.2008年冬小麦的面积与2004年相比有所增加,其中山东省增加15%左右;而北京和天津市这5年里的面积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18.
任频频  李保国  黄峰 《资源科学》2022,44(3):436-449
明确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演变过程中主要作物的生产时空格局,对开展农作物生产布局优化工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农业统计数据,探讨2002—2018年黄淮海旱作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利用空间自相关、重心模型等方法探讨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过程中该区域的两种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时空格局及其变化规律。结果发现:①近20年,黄淮海旱作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整体由多样化向专一化发展,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总体呈减小趋势,以小麦和玉米及其组合为主的种植结构占有的县域数目逐年增多,43%的县域小麦种植比例显著增加,81%的县域玉米种植比例显著增加(p<0.05)。②传统农业生产地带,包括河北平原西部、鲁西北等地小麦和玉米单产呈显著“高-高”聚集特征(p<0.05),河南中东部小麦单产也呈显著“高-高”聚集特征,但研究区南部玉米单产呈显著“低-低”聚集特征。尽管旱作区内部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格局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但近20年小麦和玉米的生产重心均集中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处,表明在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演变的过程中,区域尺度小麦和玉米的生产具有一定的时序稳定性。③在“以水定产”和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导向下,河北平原的小麦种植比例有所减少,2014年以后,小麦玉米型县域数目减少,玉米小麦型增加,2018年已不存在单一小麦型县域。本文可为黄淮海旱作区区域尺度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王云 《科技风》2012,(9):73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解决好水资源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严格水资源管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人民渠一处对水资源进行全时段优化调度,缓解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节约了灌区用水量,为充分利用水资源,增加社会效益和单位效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黑河分水后张掖市水资源供需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敏俊  王磊  王晓君 《资源科学》2011,33(8):1489-1497
2002年起张掖市开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以缓解黑河分水后张掖市可用水量减少的局面。本文通过分析张掖市水资源供需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黑河分水后张掖市水资源供需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及经济学机制。结果表明:建立水权制度、渠道衬砌等工程手段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对于实行"总量控制"、保障黑河分水的顺利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水量向灌区分配时仍然比较粗放,"定额管理"也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超额灌溉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剩余水量回购定价过低阻碍了水权交易。当前张掖市的水量平衡是在上游来水增加的条件下得以保持的,一旦上游来水减少,现行绿洲农业的规模和结构将难以为继,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生态建设将会面临水资源的制约,亟需重新思考绿洲农业的规模和发展模式,加强和完善农业用水需求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