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民族的大屠杀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有100多个戴着黄色安全帽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经过刻有3000个死难者名字的石墙,实际上,在这面石墙前能稍作停留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参观者,经过这里时,只是脚下略微缓一缓,眼光扫过墙面,随即匆匆穿过。青灰色的墙面上,3000个大屠杀死难者的名字:张金财、叶田氏、陈恒有、薛棠、王长生……谁认识他们呢?他们仅仅是死于那场劫难人数的百分之一,其余百分之九十九在哪里?是谁?点击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网址,我进入另一个民族的大屠杀记忆。首页上,一个大眼睛的犹太小女孩,双手合在一起,托着腮,调皮…  相似文献   

2.
正据以色列《犹太前进报》网站(forward.com)2014年4月24日报道,以色列教育部近日出台了关于大屠杀教育的新课程计划,以色列儿童将从幼儿园开始接受大屠杀教育。该课程在以色列教育部网站上被命名为"我的记忆",并在大屠杀纪念日之前发布。来自以色列教育部和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国际学院的大屠杀研究专家设计了这一课程。课程委员会包括大屠杀研究专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育顾问。  相似文献   

3.
在事发时几乎毫无"美国性"的纳粹大屠杀,战后非但没有消弭于美国社会,反而逐步上升为美国国史和国家记忆的重要部分。二战期间美国未能切实援助犹太人的内疚感,在大屠杀真相浮出水面后,逐步转变为关注大屠杀、勿让悲剧重演的警钟,成为美国对待大屠杀态度转变的起点。以《安妮日记》《大屠杀》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作品,对大屠杀进行去犹太性、美国化加工与诠释,在民众中引发激烈的情感共振。"艾希曼审判"成为大屠杀记忆美国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梵二会议"不仅使基督徒学者反思并研究大屠杀,也使犹太人开始将大屠杀记忆作为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黑人民权运动推动长期遭遇不公与歧视的中下层民众将大屠杀视为揭露社会撕裂、达成权益诉求的有力工具。诞生于美国国内政治危机、被打上鲜明政治烙印的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其建立过程是大屠杀记忆美国化的主线,其建立标志着大屠杀记忆美国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9月7-22日,第五届犹太大屠杀中国教育者专题研讨会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召开。本次会议由以色列亚德·瓦谢姆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大屠杀博物馆和大屠杀国际研究院主办,艾德森家族基金会赞助,共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多所高校的30名师生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宗旨是让中国师生详尽地了解犹太大屠杀历史及其教育,议题涵盖犹太历史文化、反犹主义、纳粹大屠杀、大屠杀教育与记忆等内容。会议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在国家建构和治理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大屠杀记忆的政治功用,竭力打造大屠杀记忆的公共空间。它通过建立以亚德·瓦谢姆为核心的纪念场所、确立大屠杀纪念日与纪念仪式、规范教育体系中的大屠杀教育内容与形式、建设大屠杀网站、制作大屠杀影像等多元方式来建构历史记忆,推动大屠杀记忆逐步迈向公共历史领域,让未曾经历过大屠杀的以色列公众从大屠杀公共记忆中找寻历史通感。公众则借助纪念馆、纪念日、学校教育、历史遗迹、影像媒介等途径与历史互动,形成对大屠杀记忆的自我认知与评判。  相似文献   

6.
<正>我决定去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看一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往南京的高铁上,我拼命调动着自己关于南京大屠杀残存的记忆,却发现空空荡荡,脑子里依旧只有一个冰冷的数字——30万。"12秒"与30万人走进纪念馆之前,我一直在想:30万人是什么概念?却从未想过,这个数字会以  相似文献   

7.
位于耶路撒冷的大屠杀死难烈士和英雄纪念馆是为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法西斯残杀的600万犹太人而修建  相似文献   

8.
二战中有600万犹太人在纳粹集中营惨遭杀害。设在耶路撒冷的大屠杀纪念馆目前正在实施一项耗资巨大的计  相似文献   

9.
片言只语     
过度的爱对孩子是一种潜在侵犯家庭中必须明确父亲和母亲各自分担的性别角色,即家庭里有唱“红脸”的,有唱“白脸”的——父母各尽其责。分工明确。如果二者不协调或者是有所缺失,就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别老用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过度的爱和给予其实对于孩子也是一种潜在的暴力和侵犯。——马健《中国青年报》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大屠杀纪念馆落成后,以色列就在全世界收集遇难者的资料。迄今为止,他们已经收集了超过6200万份各类与大屠杀有关的资料。他们提出的目标是:直到每一个人都有名字,有自己的尊严。忘却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相似文献   

10.
正是由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大屠杀教育、保存大屠杀记忆,大屠杀话语才在国际社会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国际组织主要从战争罪行证据的调查与搜集、大屠杀纪念与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否认大屠杀"等反犹主义行为做斗争等方面保存大屠杀记忆,并且将大屠杀纪念与教育活动日益制度化。国际组织对大屠杀记忆的传承有助于帮助公众了解大屠杀以及种族仇恨的危险性,推动创伤教育成为公共文化的重要内涵与道德基石,但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对创伤记忆的政治化解读与道德滥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触摸着我那双阿迪达斯鞋上的条纹标记,我想起了我的祖父。 大屠杀纪念日那天,我们的老师萨拉带着我们乘坐57路公交车来到了沃和林纪念馆,我觉得这真的是很重要的时刻。我们班上所有的孩子都有来自伊拉克的家人,除了我、我的表兄,还有另一个叫德拉科曼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纪念馆,民族的公共记忆纪念馆是为纪念具有深刻意义的事件或值得尊重的人而建立的,也就是说,将被高度评价的人物的业绩或精神融入含蓄的建筑空间。因此,纪念馆本身就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值得纪念的人物与事件不胜枚举。近代以来由于抗击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更是产生了诸多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纪念馆可说是星罗棋布,遍布各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以纪念馆名字命名的纪念场所约300个。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纪念馆的教育作用,共青团中央…  相似文献   

13.
1月23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的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何凤山“国际义人”荣誉称号。他70多岁的儿子何曼德和女儿何曼礼从美国赶来,代替父亲接受了荣誉证书和证章。以色列外交部和大屠杀委员会负责人,中国、奥地利驻以大使,何凤山救助的犹太人及后裔等400多人出席了仪式。 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相似文献   

14.
未被审判     
B南京大屠杀诉讼案 明妮·魏特琳 南京,又是南京.在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中还有一位曾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美国人.她的名字叫做明妮·魏特琳,她是基督徒、是传教士、是老师、是几个美国孩子的姑妈、是中国人眼中的观音菩萨.  相似文献   

15.
大屠杀对以色列社会影响深远。但有关大屠杀的历史研究在以色列却经历了漫长的转变进程:建国初期它是一种禁忌;40年代下半叶总体研究维度深入;到50年代初大屠杀研究成为热点并被授予"官方"地位;此后大屠杀集体记忆概念化,并经历了艾希曼审判和"1977年转向"两次转折。随着时间推移,大屠杀作为集体创伤,已经成为以色列身份的一个中心要素与标志。  相似文献   

16.
烈士纪念碑     
……走进烈士陵园,一眼就看到烈士杨子荣的塑像。塑像后面是“杨子荣纪念馆”。穿过纪念馆,举目一望,就能看见耸立在山顶上的纪念碑。纪念碑的正面刻着7个刚劲有力的大字“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10米,底座宽1.5米。它的背面刻着杨子荣、马路天、高波等42名烈士的名字。看着这些英雄的名字,我久久不能平静,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烈士们,安息吧,你们不会失望……烈士纪念碑@卢平$海林市第一小学四(1)班!学生  相似文献   

17.
张謇,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我们海门常乐人的骄傲。他,一个不平凡的人,一生创造了无数辉煌成就。他,是教育家,是政治家,是社会活动家,是农业专家,是慈善家,是林语堂所说的"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时代巨人!这一天,我来到张謇纪念馆,追寻他的足迹,领略他的风采。张謇纪念馆是一所灵秀的园林式建筑,园内建筑古朴凝重,曲径  相似文献   

18.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2013年1月18日报道,在"国际大屠杀纪念日"(International Holocaust Remembrance Day)到来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新的宣传册《为什么教授关于大屠杀的知识?》(Why Teach about the Holocaust?),宣传册中提供了关于大屠杀教育的概述。大屠杀教育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愿景为起点,旨在实现"建设和平,促进宽容、尊严、平等、男女相互尊重"等普世原则。人们日益意识到,大屠杀已成为全球性大规模暴力行动的一个极端案例,它向教育领域,特别是尚未发  相似文献   

19.
差别     
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现摘抄一些: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的遗址。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只刻有3000个死者的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盛顿“大屠杀纪念馆”是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纳粹屠杀的600犹太人的博物馆。 参观人群中,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者,叙述了在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危难时刻,一个19岁的姑娘勇敢机智救了13名犹太人的动人故事。 1942年德国法西斯不断向苏联前线增派兵力的同时,疯狂地屠杀犹太人。波兰东南部有个小镇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