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④,人或益之,人或损之⑤,胡可得而法⑥?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⑦。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⑧。时不与法俱至⑨,法虽令而至⑩,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11),而法其所以为法(12)。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13)。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14),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15),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17),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18)荆人欲袭宋(19),使人先表澭水(20)。澭水暴益(21),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22),溺死者千有余人(23),军惊而坏都舍(24)。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25)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  相似文献   

2.
[原文]工之侨得良桐焉①,斫而为琴②,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③,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④,使国工视之⑤,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⑥,作断纹焉⑦;又谋诸篆工⑧,作古(?)焉⑨;匣而埋诸土⑩。期年出之(11),抱以适市(12)。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13),献诸朝(14)。乐官传视(15),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16)!而不早图之(17),其与亡矣(18)。”遂去,入于宕冥之山(19),不知其所终(20)。  相似文献   

3.
劝学     
[原文] 君子曰①:学不可以已②。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④,鞣以为轮⑤,其曲中规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⑦,輮使之然也⑧。故木受绳则直⑨,金就砺则利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2)。吾尝终日而思矣(13),不如须(?)之所学也(1);善尝跂而望矣(1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1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18),而闻者彰(19)。假舆马者(20),非利足也(21),而致(?)  相似文献   

4.
一个夏日的暮夜,月光如水,湖面浩淼。一位长者与儿子泛舟于绝壁之下,考察石钟山的来由。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的交叉口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这样描写过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唐代曾做过江州刺史的李渤来此察访,击石铿然有声,自以为得之。对如此两种说法,这位长者皆疑之。月夜山空湖寂,悬崖绝壁侧立千尺,奇石如猛兽,森然欲与搏人;山上的栖鸟闻船惊起,恐怖的叫声令人毛骨悚然。正当他们拨船欲返之时,听到水上发出如浑宏钟鼓声,寻声察之,发现临水面的山根皆石穴孔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澎湃涵澹,乃钟鸣  相似文献   

5.
我在学习萨缪尔森版的《经济学》(第16版)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一句话,这句话是凯恩斯说的,对当时的我震动很大,我后来在读《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时候,在最后一页看到了这句话的原文:"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行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  相似文献   

6.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①,斫而为琴②,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③,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④,使国工视之⑤,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⑥,作断纹焉⑦;又谋诸篆工⑧,作古(?)焉⑨;匣而埋诸土⑩。期年出之(11),抱以适市(12)。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13),献诸朝(14)。乐官传视(15),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16)!而不早图之(17),其与亡矣(18)。”遂去,入于宕冥之山(19),不知其所终(20)。 [注释]: ①工之侨:作者虚构的人名,大约是“巧工”的变化隐喻。良桐:指好的泡桐树,其木可以制琴。②斫(zhuo浊):削砍。③金声而玉应:指琴的音质清脆悦耳。金泛指金属制作的乐器,如铜钟;玉泛指玉石制作的乐器,如磬(qing庆)。这里形容琴声有如钟磬合鸣。④太常:指太常寺,官署名称,专管祭礼、礼乐等事。⑤国工:喻国内技艺最高超的乐师。⑥谋:谋划商议。诸:即“之于”两字的合音。漆工:油漆工匠。⑦断纹:裂纹。⑧篆工:刻字工匠。⑨古(?)(kuan款):古代在钟鼎等器皿上篆刻  相似文献   

7.
(原文) 呜呼!盛衷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②,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③,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④;燕王,吾所立⑤,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⑥,而皆背晋以归桨。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⑦!”庄宗受而藏之于庙⑧,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⑨,请其矢,盛以锦囊,(?)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⑩。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1),函梁君臣之首(12),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13),天下已定,一走夜呼(14),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警天断发(14),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16),而  相似文献   

8.
古人说过:“山得石而俊,水得石而清,房得石而牢,路得石而坚,庙得石而灵,寺得石而幽”。又说:“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现代人则认为:“居内有石显得清心高雅,馆院有石春色满园”。石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爱石是一种文化现象。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已用石做狩猎工具。到了商代,已用灵劈石做成虎纹石答。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东汉灵帝兴建上林苑,均动用了大量奇石。但真正作为民间石玩艺术则始于唐代,兴盛于来、元,普及于明、清,当代更为世人所广泛关注。当前,人们所说的奇石,是指在自然界中天然生成并有观赏价…  相似文献   

9.
[原文] 荆宣王同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相似文献   

10.
凡是学习书法,必从临摹碑帖人手。经典的碑帖是将自然现象中的美感和人类的思维巧妙组织而成的结晶,是前人优秀的成果。临摹碑帖是继承前人成就的必经途径。笔在学习书法过程中体会如下:一、临帖之法,孙过庭有述:“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说的是看帖要精细,精细则下笔稳准,毫厘之差神情顿异。临仿要相象,相象则能得形态,形之能得,精神自出,故临帖时不能妄以己意为之,应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亦步亦趋,直至心手相应。临帖还须有“广博”历程,就是选择多种历代名家碑帖,逐家临摹,不仅要做到要临  相似文献   

11.
配书     
古人云:诚于中而形于外。人们以为至理名言,我也如是。即便唱戏,也得讲究个体验。侯方域作《马伶传》,说一位叫马锦的演员,自觉饰演奸相严嵩不及另一位姓李的演员,于是隐姓埋名,投靠权豪势要之家为奴。经过三年近距离的观察体验,复出剧坛, 这才技压同行,把严嵩演得活灵活现。这叫身上有,先得心里有。足见诚中形外,理之必然,不可移易。  相似文献   

12.
唐彪在写作理论上是很有成就的。他说:“作文有深造之法。如文章一次作不佳,迟数月,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作文如攻玉,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读书作文谱》卷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的艺术传统,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的创作,大都主张形神兼备,神完气足,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简单说来,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础,神似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刘大(?)《论文偶记》说:“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苏东坡有几句著名的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谢榛也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四溟诗话》卷二)足见古代的文论家,在论画与论诗文中,都很重视神似。  相似文献   

14.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石武)(石夫).(Wǔfǔ音武夫)元好问这首七绝,是为所谓“李(白)杜(甫)优劣论”而发的.中唐诗人元稹(字微之)在为杜甫作墓志铭时,说了这么一段话:“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杜甫字子美,又自称少陵野老)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诗歌,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去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这番话褒杜贬李,说在铺陈终始,排比声韵等方面,李白还未及杜甫的藩篱(门户).更不要说升堂入室了.元好问没有直接讲李社孰优孰劣(在其他诗作中他曾十分赞赏李白),但他不同意元稹的理论,认为铺比铺张等等,固然是作诗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径,但仅仅以此为藩篱,那就未免太狭窄了,它只是作诗的区区小事.杜甫自有他价值连城的瑰宝,只可惜元稹只认(石武)(石夫)(一种似玉而非玉的美石),并不真正认识堪称连城之壁的美玉.  相似文献   

15.
陈原 《出版史料》2005,(4):31-31
新善同志:编辑部的事不及长谈,你们已在抓长远计划,将来总会有一天方针任务重新确定一下,就可以落实了。我以为现在最关键的是抓住总编室(调度和秩序)和出版部(在一定条件下,编辑工作易上轨道,但出版[生产]则是关系到整个社命运的)。我听不知什么人说,出版部改为出版处(不是出版部的人说的,也许不确),我以为不改为好,一则习惯,二则部、处有所不同(正如中央机关司、局有所不同一样)。总编室还得加强,对外(主要对作者)要加强,那种拖拉作风———不是总编室,而是各编辑室发生的,如来稿不处理,等几个月不给作者答复的那种作风,应当在总编室督促…  相似文献   

16.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①,战不善②,弊在赂秦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④.或曰⑤:“六国互丧⑥,率赂秦耶⑦?”曰:“不赂者以赂者丧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⑨.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⑩,小则获邑(11),大则得城(1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13),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14),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15).思厥先祖父(16),暴霜露(17),斩荆棘(18),以有尺寸之地(19).子孙视之不  相似文献   

17.
杨守敬先生从日本带回一卷手写杜注左传残卷。杨氏以为是出自北齐人手笔,宣统元年在上海石印成册,定名为《北齐人书左氏传》(我看是唐人手笔)。其跋语中说"其注末每多之也等字,亦是六朝旧习"。  相似文献   

18.
玉从璞中得,经雕琢而成器.一件好的新闻作品,就如同一块美玉,不仅需要发现的眼睛,更需要精雕细琢.2007年12月31日,农村大众报刊登的<青石山东第一镇,八年未卖一块石>(以下称<青石>),就是一块从璞中得来的美玉,一件精雕细琢的新闻精品.说<青石>为一块从璞中得来的美玉,因为它是笔者从众多"石头"中千挑万选出来的,是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型.  相似文献   

19.
上书九篇     
为书辞勾践 (范蠡) 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已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三十八字) 都说领导人着了急,下边就该努力;领导受欺侮,下边就该死。会稽战败时,臣本该死;其所以不死,完全是为了向吴国复仇的大事。现在国仇已复,国耻已雪,臣该履行当时没有履行的义务,从此和大王永别了。献书魏王 (范座) 臣闻赵玉以百里之地,请杀座之身。夫杀无罪范座,座薄故也;而得百里地,大利也,窃为大王美之。虽然,而有一焉,百里之地不可得,而死者不可复生也,则主必为天下笑矣。臣窃以为,与其以死人市,不若以生人市便也。 (八十五字)  相似文献   

20.
谈“画眼”     
“画龙点睛”这成语,许多人都知道。它往往是比喻写作时的传神之笔。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这“点睛”之笔通常又称做“画眼”。鲁迅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这儿所转述的,显然是被誉为“画祖”的顾恺之的名言。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