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991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发表孟万金的"儿童学习障碍的诱因与诊治".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从关心下一代学习为突破口开始萌芽. 1992年,<教育研究>发表孟万金的"教育心理学的新使命:提高新一代国民心理素质";<心理学探新>发表孟万金的"传统国民心理初探——兼于西方比较".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向培养国民心理素质高度提升.  相似文献   

2.
1991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发表孟万金的"儿童学习障碍的诱因与诊治".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从关心下一代学习为突破口开始萌芽. 1992年,<教育研究>发表孟万金的"教育心理学的新使命:提高新一代国民心理素质";<心理学探新>发表孟万金的"传统国民心理初探--兼与西方比较".  相似文献   

3.
1991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发表孟万金的“儿童学习障碍的诱因与诊治”。标志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从关心下一代学习为突破口开始萌芽。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西方掀起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很快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革命。这场革命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和研究范式的转变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文摘周报》(2007年6月13日)发表了《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全国开始推广》一文;《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7日)又发表了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带来啥》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孟万金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为帮助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日前,本刊专程采访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孟万金教授。[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刘计敏 《中国德育》2013,(14):62-64
《中国德育》2013年第12期发表了"落实新纲要,务求新推进—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一文,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结合自己30年的教育管理实践和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探索,我认为孟万金教授的这篇文章,堪称是基层学习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西方掀起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很快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心理学革命。这场革命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和研究范式的转变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文摘周报》(2007年6月13日)发表了《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全国开始推广》一文;《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7日)又发表了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带来啥》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孟万金教授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为帮助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日前,本刊专程采访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孟万金教授。  相似文献   

7.
创始人:孟万金教授,心理学博士,美国佛州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中国特殊教育》杂志社社长。主持国际国内重大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数十部,发表中、英文论文近百篇。2007年5月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8.
程曦 《中国德育》2013,(12):67-69
孟万金中国教科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新世纪以来,世界积极心理学运动催生了我国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热潮。这股热潮引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矫治补救向积极主动、发展预防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参考》2010,(5):27-27
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主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中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协办的“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将于2010年8月13-15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在积极心理学思想和理念基础上.为推动积极心理教育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促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应用与普及而举办的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主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协办的“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将于2010年8月13~15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旨在为推动积极心理教育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促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应用与普及:  相似文献   

11.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是核心任务,塑造幸福人生是终极目标.在《中国教育报》的专访中,孟万金教授指出“创建幸福中国,基础在幸福人生,关键靠教育.创建幸福学校标志着教育观从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根本转变”.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环,是学生走向高等院校和社会生活的最后阶梯.高中生活的体验极大影响着学生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恪,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新的《中学德育大纲》对德育的内涵也作了新的界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并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实施途径等方面对心理教育作了相应的具体规定。在党和国家颁发的关于中学德育工作指导性文件中涉及心理教育,这还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认真学习这两个文件,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怎样呢?  相似文献   

13.
冯忠良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点创建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研究会理事等职,现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获国务院特殊贡献奖和高等师范学院教师奖。发表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智育心理、德育心理等方面的专著、论文40余种,并十余次获奖。冯忠良教授虽已经年逾古稀,但他一直关心并积极参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近我们走访了冯教授,听取他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冯教授提出的“能力与品德是人最根本的心理素质”的观点,对我们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4.
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主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协办的第一届“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8月12-15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推动积极心理学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应用与普及。  相似文献   

15.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教授创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这一思想发轫于2002年,形成发展于2006-2007年,成熟于2008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书的出版是其成熟的标志.5.12汶川地震后心理重建中的作用发挥体现出其经受住了决策与实践的检验.2009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完成了测量量表和网络测评系统的开发,向大样本测评和大面积推广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后将逐步覆盖所有学段,继而扩展至全民积极心理素养的提升,促进全人发展和构建服务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2011年5月3日,《中国教育报》大幅发表办一所幸福的学校——访中央教科所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引起了广泛积极的反响;随后《中国教育报》又以先让  相似文献   

17.
著名心理学家孟万金教授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他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5):F0002-F0002,F0003
2010年8月12-15日,“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积极心理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品质和美德,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和幸福大吃一惊,会议宗旨是:推动心理学与积极教育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沃建中:199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从事认知发展与脑功能、思维发展的应用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999年获全国首届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奖。主持国家“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研究”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与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认知发展研究室主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曾主编《中学生心理导向》、《小学生心理导向》、《幼儿心理导向》等书籍。 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推广速度很快,多数学校从仅仅开设心理热线和信箱、开办…  相似文献   

20.
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主要教学内容中,“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等6章内容将重点放在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开发重视不足;也缺乏增进幸福感的相应章节;还与高校公共必修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存在内容上的重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彻底抛弃传统的病理学取向,广泛吸收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