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教学制度的主体可以分为管理主体和遵循主体两类。从应然的角度讲,两类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在教学制度的实际运行中,这种关系往往被异化为单向的监督与被监督、评价与被评价、约束与被约束的关系。为纠正教学制度主体关系的错位,两类主体的关系应该从地位悬殊转向地位平等.从对立转向合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教学中新课型的应用和推广,其考评机制也必然发生变化,目前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考评的价值取向由目标取向转向主体取向。现代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被广泛认同,教学考评是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构建的,在评价情景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评价的主体。主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放在了突出的发展地位,这是对传统教育漠视人的存在、否定人的个性的反叛,在日益重视人的价值地位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课程、教学理所应当,而考试中的人文精神,已被人们所忽视、淡忘。一、人文精神在考试中被忽视的表现一是考试扼杀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在学校考试中,教师本位一直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被试与主试始终被视为施考与被考、监督与被监督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从试题指导语到考场纪律约束,无不…  相似文献   

4.
教师评价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以霍伊学校结构理论为基础,研究对比中美两套代表性教师评价方案在规则设计和权力结构两大维度的运作效果发现:中国方案更具备阻滞型学校结构的特征,美国方案更倾向于促进型学校结构的特征。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方案应实现以下几个转变:评价目的从"加强管理"转向"促进教学",制度安排从"依附嵌套"转向"独立自主",教师与评价者的关系从"对立被动"转向"双边互动",评价结果从用于"量化排名"转向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设计从"基于经验"转向"专业科学"。  相似文献   

5.
外部制度与内部制度是约束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因素。外部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内部制度包括教学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从高校外部制度、内部制度两个层面进行思考的目的在于破解制度障碍,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建立较为宽松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6.
约束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制度与内部制度是约束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因素。外部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内部制度包括教学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从高校外部制度、内部制度两个层面进行思考的目的在于破解制度障碍,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建立较为宽松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学质量日益成为大学问题的焦点,近年来,人们逐渐将视线转向对教学学术性的关注,希望重读博耶以扭转当前高校重科学研究轻人才培养的现状.教学评价制度对大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左右着教师教学投入的力度和价值取向.从教学学术的视角,对现有教学评价制度进行反思,并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方面提出重建教学评价制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任何社会里,道德总是与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相联系的。道德与主体的联系,有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两个方面。但人们往往更多注意的是道德与主体之间创造被创造、约束被约束、评价被评价的外在联系,而忽视道德与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人性与德性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这样一种对立统一关系。认清这种内在联系,对于了解道德教育及其方法的特殊性,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勇  马航飞 《文教资料》2009,(23):195-196
高校督导制度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环境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对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的监督.其主体为教学督导员,在制度推行过程中要维护并加强教学督导员的多重权威,发挥其监督教学过程,参与教学管理的职责.为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督导制度要求督导员树立明确的服务观念,与教师形成平等互动的关系,以专业素养为基础,形成客观的教学评价,并向教师传授自身的教学经验,形成学校的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讨论了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科类结构问题的制度成因,即以准入为重点的专业审批制度、以规模激励为核心的招生录取制度和拨款制度以及专业评估和监控制度的缺失决定了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发展模式的内在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调控机制要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契约"关系和治理模式,让高校回归责任主体地位;调整高等教育管理和评价制度安排的价值取向,实现从规模激励向结构、质量和效益激励的转变;以利益为杠杆,根据专业性质分类确定结构调整的主体和机制;以综合信息服务为政策工具,建立社会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优化等问题。要解决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教学管理体制,妥善处理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教学工作委员会制度,明确界定教务处的权责界限,突出教学实施机构的主体地位。要解决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不优化的问题,必须开放决策,增强决断,优化决策机制;强化服务,运用激励,优化推进机制;完善标准,强力纠偏,优化调控机制;增强力量,改进手段,优化监督反馈机制;注重实质,强化约束,优化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2.
童炜 《教学月刊》2014,(7):49-52
正新课程要求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始终。评价标准从一个维度转向多维度标准;评价方式从单纯的考试、"打分"转向质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各种方式;评价内容从单一评价学生成绩转向评价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师生多元;评价过程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本文就在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采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为了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发展性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内涵转型时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成了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教学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教学管理中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作用,加强督导员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督导,保证督导结果的公正,做好督导信息反馈,以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以全员、全程、全面性理念为指导,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分为;个子系统,即教学管理系统,主要是建立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和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教学监督系统,主要由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组成;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包括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教材质量评价、专业与课程评价、学院教学工作评价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应试教育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学习结果(如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惟一的依据,这显然是片面的和不公正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评教师”这一评价方式应运而生。 一、发扬教育民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是大家公认的,评价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但是,以往学生总是处于被提问、被考试、被评价的被动地位,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而没有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评教师”就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案例研究的方式,在中美两国的研究型大学中分别选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南京大学作为比较对象,从评价的目的、主体与客体、标准、信息来源、结果处理这五个方面分析了中美两国案例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异同,为我国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范围、标准、方法、解释等要素,是素质教育课程与教育评价模式的基本要素。一、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转变为“育人为本”;二、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由“重他评”走向“重自评”;三、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对象要从“唯智育”转向“五育”并举,“重知识”转向“重能力”,从“重产出”转向“重效率”;四、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时空观要从“课程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注重实践活动”,从“固定课程表”转变为“弹性课时约定”;五、课程…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活动中存在工具理性遮蔽价值理性、强势主体主导评价过程、评价局限于“经验主义”和“有限数据”、评价方法机械化和简单化等现实困境。造成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评价受管理主义和知识中心主义支配而游离于评价目的之外且没有跳出“方法中心”的科学主义惯性思维。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与循证实践在理念、原则和实施上高度契合。基于循证实践,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范式应实现“四个转向”:价值取向从“方法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评价主体从“一元主导”转向“多元协同”、评价标准从“经验”“数字”转向“多维证据”、评价方法从“同而不和”转向“和而不同”。循证实践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范式应突出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评价重点,以学生的课堂教学表现、课外实践表现和自主学习表现构建“多维证据”体系,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质量治理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是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效的研究生教育需求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对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质量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活动.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应实现治理理念从质量管理转向质量治理,治理目标从政府构建转向共建共享,治理主体从一元自治转向多元共治,治理范式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治理文化从制度约束转向文化自觉.新时代,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探索以"质量为本"为理念,以共建共享为目标,以多元主体协调参与为基础,以数据驱动为核心,以文化自觉为重点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校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定位不同。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应定位为"科研服务教学"。要使科研服务教学,从内在过程来看需要扩大教学内涵与限定科研目的,走向"教学学术";从外在条件来看,需要明确地方高校发展定位、改革教师评价制度以及引导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