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初中生普遍存在着知识面狭窄,看问题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等弱点。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对教科书知识的单一性传授,更应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民生。课前三分钟评论在这方面有着独到作用。从选取最有价值的新闻;我来播报新闻,同学们来评论;学生评论完后,老师及时进行点评三方面来论述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新闻评论的具体实施方法。从课前三分钟新闻评论有助于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课前三分钟新闻评论有助于学生阅读量、阅读面的扩大;课前三分钟新闻评论有助于学生爱国意识的提高三方面来论述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新闻评论的好处。  相似文献   

2.
一、谜语激起求知欲 生物课中,有些内容枯燥,学生听了很快淡忘。但如果采用相关的谜语,学生便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欲望。 如讲《光合作用》一课,要复习前边叶绿体结构与功能。为了激发学生打开记忆大门。可把叶绿体特征设计成这样一个谜语:“小小绿机器,迎光造氧气。(一个细胞结构)”学生大声猜出是叶绿体,此时老师带着点神秘的问:“那你知道叶绿体有什么用处吗?”学生回答的很快也很干脆“制造氧气”。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前对知识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愉快地进入新课。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课前几分钟,怎样来安排?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真诚问候在一次参加“乡村教师进城”的评课中,几个选手面对陌生的学生都有几分钟的“开场白”。其中一个老师给了学生真诚的“问候”。结果,他的课堂中,学生与他没有一丝半点的陌生感,个个都积极地围绕老师来展开“参与性”活动,配合他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这位老师的成功来看,他把“课前五分钟”用在与学生的情感投入上了。这是“人文化”的投入,是真诚的,真诚可以换来真诚。“说古论今”新课前,我们结合要学习的新内容,如果有故事、趣闻或者新闻与之挂钩…  相似文献   

4.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唯有学生热爱上物理,对物理知识发生兴趣时,他们才会有积极持久的求学劲头,为此大家都把学习兴趣看作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如何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发生兴趣,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做到乐于听、愿意学、敢于提出问题,创造一种好的学习气氛,确实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设计新颖巧妙的导语 (1)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入课题。 教师应精心设计提出问题的方式,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造成对问题“心求通、口欲言”的情势。 例如在讲“物体的平衡”时,课前可设置“不倒翁为何不倒”;讲“牛顿第一定律”时,课前设疑,“要甩掉鞋底上的泥巴,为什么要用力跺?”等等…… (2)用简单而又新奇的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5.
用高中学生的学习来探讨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懂而不会”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在新知识学习时学生课上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课下却不会灵活运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也有学生的.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学生学习角度对“懂而不会”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具有不同的境界,“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境界,而“会”是一个更高的境界.本文就高中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政治教学中,旧的教学模式常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教师独占堂,从导入新课、讲授、启发,引导测试,一讲了之,以致大多数学生为“政治课无非就是死记硬背”。对这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和方法,促进学生理解、掌握、运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良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一节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吸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让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的必备条。所以,每节课前,我尽可能采用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新课。例如:我在讲“自信是成功…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政治课取得最佳效果,我在教学中开展了“新闻评论”活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正确认识社会,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一、新闻评论活动的实施 1.讲新闻:课前5分钟由学生讲述新闻并做简要  相似文献   

8.
坦率地讲,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新课改实践中痛苦地蹒跚着,总是认为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较差,农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较差,如果不以灌输的方法强力施教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直到有一天,我于不经意间就“克、千克、吨解决问题”上了一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课,初尝了新课改的甜头,也从中咀出了实践新课改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9.
刚开始进入中考总复习时 ,我逐课讲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内容、课后练习等重要的知识点。前几节课学生的积极性还不错 ,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鲜感消失了 ,最初的紧迫感也被时间磨蚀了。每节语文课都这样听老师讲讲、自己看看 ,学生的情绪渐渐低落。看到这种情景 ,我心中十分着急 :若这样复习下去 ,肯定是花了时间而收效甚微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番思考 ,我决定尝试采用“师生易位”的方法上一节复习课 ,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来指导同学复习 ,教师则从“听”当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每一册小学数学教材中都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三种课型。怎样教这三种课型,从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悟出一条规律,这就是抓住课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一、新授课,就是与旧的知识概念没有联系的教学内容。例如:“圆的认识和周长,面积的计算”这一单元,它是由直线图形发展到曲线图形,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一个飞跃。其特点是概念性强,名词术语多,知识的内在联系紧密。如:“圆心”、“半径”、“直径”、“圆周”、“圆周率”等概念都是高度抽象的概括。根据其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绎讲  相似文献   

11.
曹健 《广西教育》2014,(25):70-70
正"先学后教"的"学"即学生自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目标的自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有效地组织教学。那么,怎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自己的教学呢?一、课前准备,调查摸底(一)课前师生交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即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起点可以从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前谈话中获得,根据学生的反应,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讲,哪些知识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二)生活数据收集数学教材利用学生身边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孙宏 《广东教育》2004,(10):52-52
为了使文言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尝试了“变学为讲”的教学法。学习《陌上桑》一课,我先安排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并就课文内容提一个问题,要求将这个问题彻底搞清楚后,理清自己的思路,在课堂上讲解,通过讲解帮全班同学也搞清这个问题。这下可激发了大家的热情。每个学生都想在课堂上展示、表现一下自己的高明。有很多同学来问我讲某某问题行不行,我都充分肯定其思路,并给予必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3.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好的课堂应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对学情的真正把握。而现实备课中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往往是靠经验、凭感觉,容易出现“会了还讲”“不会也讲不清”等低效现象,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做一些课前的调研与预设。课前调研可以从调研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困难等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4.
1.备课这节课的容量较大,所以教学更要强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后,我认为要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关键在于“悬浮”.“悬浮”是个引人入胜、颇有趣味的现象,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浮沉条件的起点.只要把处于“悬浮”状态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搞清,讲透,那么物体上浮和下沉的条件便很容易接受.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问题,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我设计了六个实验.并以此作为这节课点拨思维.学习知识的基础,这6个实验是: ①学生小实验.请学生在课前每人设计一个“使物体停留在液体中”的小实验。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圆,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及计算公式。学会运用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圆规、硬纸板、直尺等学习用品。课前每组发给直径分别为1分米、6厘米、4厘米和3厘米硬纸板做的圆。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我们过去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红色的圆形塑料板,提出:谁知道这是什么图形?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都是圆形的,因此“圆”在人们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价值,所以从古至今不少数学家对“圆”不断地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板书“圆”) (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  相似文献   

16.
【现状分析】课标倡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其实,这里的“学”不仅仅指课堂上的学习,也指课前的学习。要践行“以学定教”,势必要把一部分学习前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内消化知识,切实提高学习效率。目前学生课前学习存在着以下两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评优课     
评优课对于老师来说极具诱惑力,尤其对我这个刚毕业的新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它是一个标准,代表着老师的水平。如果评优课能拿到“优”,无疑是我教学生涯中的开门红。我接的是四年级,刚接班不久,就有同事告诉我,这个班最有个性,下课时震耳欲聋,上课时静若“死水”,尤其是一到了有人看课的时候,同学们就吓得不敢举手。给这个班上课的老师也没有办法,只好一个劲地讲,也不管有没有发言的了。眼瞅着评优课就要来了,我还是没有找到撬开大家“金嘴”的好办法。毕竟那个“优”对我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把评优课…  相似文献   

18.
“讨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真理的方法,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改革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变“讲”为“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面转化。运用三步讨论式教学便是促进这种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如何运用“三步讨论式”指导学生的学习呢? 一、课前讨论课前教师给出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讨论,有利于获得对新知识的初步感性认识和表象基础,为新课的讨论作好铺垫、积累素材;也有利于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发现认识障碍、疑点,以便激疑启思,燃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新  相似文献   

19.
王燕 《四川教育》2008,(2):68-68
【案例1】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我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成都到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不好计量,数字太大了。”此时,我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20.
[案例1] 走进无声的世界 这是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他们需要关爱》。教材安排了“换位体验”活动,旨在使学生切身体验残疾人的困难与痛苦,唤起内心同情。课前,我组织学生走进聋哑学校,和聋哑小朋友一起学习、生活一天。在这一天里,学生像聋哑儿童一样,只能用手势和老师、同学、家人交流,不能开口说话。有了课前的充分体验,课堂上孩子们交流了换位体验的感受。他们有的说,“我最喜欢上语文课,可是上课时我什么也听不见,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实在太难受了,快要憋死了。”有的说,“我最喜欢唱歌,可是现在唱不出来,太痛苦了。”还有的说着说着,甚至抽泣起来。此时,学生正经历着情感碰撞、心灵净化的过程,课堂已经成为学生心灵交融的天堂。我又趁热打铁,让孩子们欣赏我们学校历届学生与聋哑学校的小朋友手拉手活动的照片,鼓励孩子们加入他们的行列,做爱心小天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