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这是南京师院附小刘静若老师上的一堂课内阅读指导课。教师一上课就开门见山地对要阅读的《伊索寓言》作了简要介绍:伊索是古希腊一位伟大作家,传说是个奴隶,善写寓言,讽刺抨击残暴的反动统治,后被杀害。这本书(出示《伊索寓言》)共有十几则寓言,今天我们只阅读其中两则(出示卡片:《整天唱歌的蝈蝈》《一把斧子》)。短短几句话,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提出了明  相似文献   

2.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学生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 ,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教学时 ,可在运用自读为主 ,重在感悟 ,注意积累的文言文一般教学策略时 ,依据本篇寓言的语言特点和教学重、难点 ,凸显“课标”新理念 ,灵活运用多式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殊途同归 ,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设计A]一、设计理念这则寓言 ,文字特别简练 ,形象生动 ,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睛之笔蕴含寓意。教学时 ,突出以学生自读为主 ,在充分读中理解人物说的话的意思 ,在理解人物语言中感悟寓意。二、教…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选了两篇《伊索寓言》故事,其中一篇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教授本课时.讨论完这则寓言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描写手法、故事寓意之后,进入了拓展环节:续写此故事。我说:“同学们,  相似文献   

4.
《庄子》寓言中人物寓言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不但由其主观因素所决定,也受到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传承的影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暗合了人物寓言成功的两个决定因素,形象特征类型化,但又不乏生动、鲜明和丰富的个性;故事情节曲折迭起,荒诞、夸张,出人意外。《庄子》人物寓言的成功除准确地把握了这两个基本要点之外,也与其自如旷达的结构设置,清拔恣肆的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关于《庄子》寓言定分种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性与寄托性的统一,是为《庄子》寓言定分的基本标准。按照这一标准确认《庄子》寓言共261则。可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寓言,共213则;一是关于自然方面的寓言,共34则;一是直接与庄子其人有关的寓言,共14则。形成《庄子》寓言中人物寓言占绝大多数情况的原因,一是接受者心理定势的选择,二是对儒家某些思想的有意反叛  相似文献   

6.
<正>《伊索寓言》是三下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的主要推荐书目。从主题看,这本书既是民间故事集,也是经典寓言集。经典寓言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智慧、优秀文化的传承等众多功能,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明晰道理,增强思辨,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寓言经典?下面,笔者以《伊索寓言》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为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亲历阅读过程,探索在自主阅读中建构阅读经验和方法,主动建构阅读策略和实现阅读价值。  相似文献   

7.
寓言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一定的语文知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即寓意。寓言的寓意应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反复琢磨,深入思考,自己悟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受到训练。下面以《寓言二则》(第五册)为例,谈谈怎样在阅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寓言二则》包括《自相矛盾》和《掩耳盗铃》两个故事。怎样在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进而悟出其寓意呢?教学中,可  相似文献   

8.
一、引导学生思考阅 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在无拘无束、自由驰骋、不受任何限制地进行阅读时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我在教学《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时,在鼓励学生充分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不同角度分析这则寓言的寓意。在小结交流时,同学们有的认为是讽刺那些不动脑筋的思想懒汉,有的认为是讽刺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有的认为文中求剑的人缺少对客观实际的认识,不能随机应变……教者及时把学生的阅读带进了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在低年级学段就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还要求学生喜欢阅读,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高年级学生要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低年级学生能较完整的讲述小故事,高年级学生能抓住要点,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因此,课内外阅读和口语交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一)课文分析 《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这两则寓言,都是人物寓言,出自记述战国时期一些政治活动家言论和行动的书——《战国策》。 第一则《南辕北辙》,故事一开头写道:“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记叙了这个人做什么以及马车奔跑的样子。接着,写了坐车人和他朋友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詹丹 《语文学习》2020,(1):59-62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除了选入外国的两则伊索寓言外,还选了中国古代《列子》中的《杞人忧天》和《吕氏春秋》中的《穿井得一人》两则寓言。《杞人忧天》的故事已是成语,为世人所熟知,而《伊索寓言》的两则,又是传统教材中的保留篇目,如1987年版的人教社初中《语文》课本和1993年版的九年义务制《语文》课本[1],都选了这两则寓言,只有《穿井得一人》是统编教材新选入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还要求学生阅读浅显的童话、故事、寓言等,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使他们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了帮助低年级学生完成阅读目标,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我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4.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学生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多少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教学时,应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注意积累文言文的一般教学策略时,依据本篇寓言的语言特点和教学重、难点,凸显课标新理念,灵活运用多式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殊途同归,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设计A〕一、设计理念这则寓言,文字特别简炼,形象生动,用人物说的话作…  相似文献   

15.
一、联动的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并对"寓言故事类"专题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海报式"问题的收集和交流,学习运用"品读关键语句,感悟寓言道理"的讨论法. (3)在寓言故事阅读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续写. 二、联动的教学过程 1.说说寓言,读读寓言 师:在《寓言两则》中,我们又新读了哪两则寓言故事? 生1:《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 师:以前,我们还读过什么寓言故事? 生2:我们还读过《守株待兔》. 师:课外,大家也一定读了不少寓言,你们还记得吗?  相似文献   

16.
寓言是借一个简短生动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这是寓言的定义,也是寓言最基本的特点。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夫曾说过:“寓言是穿着外衣的真理。”这是对寓言特点最形象的描述。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里,选编7课寓言,共10个故事。这些寓言可分两类:一类是人物寓言,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一类是动物寓言,如《坐井观天》、《狼和小羊》、《狐假虎威》等。寓言是教育儿童的艺术工具,教育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寓言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帮助儿童形象地去认识抽象的哲理,提…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7课《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这两则寓言的寓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者讽刺了做了不该做的事 ,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后者告诉我们 ,一个人有了错误 ,只要认真改 ,就不算晚。这两则寓言语言浅显易懂 ,故事生动有趣 ,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寓意含蓄深奥 ,对小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 ,是教学的难点。根据这一特点 ,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会寓言。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 ,有了错要及时改正的道理。一、预习感知 ,了解大意。1 弄懂题意。①板书课题后 ,启…  相似文献   

18.
语文五册第5课《寓言二则》,包括《自相矛盾》和《掩耳盗铃》。这两个寓言,都已固定为成语。第一则《自相矛盾》,共五句话。这则寓言只有一个自然段,一百二十个字,  相似文献   

19.
寓言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其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阅读寓言,人们常能得到一些启示。比如《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就讽刺了那些"吃不到葡萄就说  相似文献   

20.
正人教版三年级《寓言二则》中两则寓言《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是用现代白话文写成的,北师大版五年级的寓言《刻舟求剑》《叶公好龙》都是文言文。通常,我们不会要求学生背诵白话文的寓言故事,即使篇幅很短;而文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