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冷战后美国国会权力的复兴及其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国会的传统作用主要局限在内部事务上,在外交决策上基本处于从属地位。随着1973年《战争权力法》的通过,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国会在外交决策中的地位显著上升。美国国会权力的复兴,是冷战后美国国内背景与国际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国会权力复兴日益明显的时代,其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是双重的。我们应对此进行权衡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在加深中美之间相互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力求扩大积极因素的影响力,把消极因素的影响力降到最低程度,从而对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国会在外交上享有一定的权力,它通过各种途径对美国的外交决策产生影响。在美国的对华决策上,国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宪政体制中总统与国会在外交决策上的分权是美国国会对华决策的法律渊源;党派之间的政治斗争是国会对华决策的变量;意识形态是美国国会对华决策的内在情结;利益集团是美国国会对华决策的外在压力。  相似文献   

3.
美国宪法明文规定外交权乃是一项由总统和国会共同行使的权力。在现代外交实践中,美国总统几乎主导着美国对外事务的大政方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会外交出现了一些复兴的迹象。通过对国会在中美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几个重点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以后在发展中美关系中如何开展国会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台湾问题是关系到我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也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议题冷战后,美国国会影响对华对台决策的力度明显加大,成为影响美国冷战后对台决策的主要变量,并且常常扮演非常消极的角色、美国国会积极主动地影响并力图主导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制定主要出于其强烈的政治意愿.认清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美国在台湾问题的立场、态度,从而加强与美国国会的交流和交往,厘清台湾问题的种种干扰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中美关系中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美国国会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国会与总统权力的较量、党派斗争、意识形态的不同、利益集团的活动是国会起消极作用的主要原因,而台湾问题、贸易问题与人权问题则是其作用的主要手段。为发展积极的中美关系,就要加强双方新闻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会的交流与对话、加强对各有关利益集团的工作以及两国领导人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交流与对话等。  相似文献   

6.
克林顿在首任总统期间,面对冷战后多变的国际局势,其外交出现了诸多失误,招致国会中共和党人及国际社会的频频指责,尤其是左右摇摆的对华政策,导致中美之间关系严重后退,更为世人所批评。分析克林顿的外交得失,比较战后美国外交一般特点,不难发现其产生根源,除了总统个人外交能力远逊内政能力,其外交决策班子的构成也欠佳等原因之外,美国两党政治产生的府会对立与掣肘,美国的权力机制与价值观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更重要。这些因素影响过以往美国政府的外交决策,也必将继续影响克林顿在第二任内的外交决策,在反对党继续控制国会的背景下,克林顿要在外交上,包括对华政策上作较大调整,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7.
1850年,美英两国就巴拿马地峡问题签定了《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条约是美英两国在中美洲地峡冲突与妥协的产物。条约的签定对两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结合《克莱顿—布尔沃条约》签定时巴拿马地峡的战略地位、美英两国的外交指导思想与实践、条约签定前的谈判过程、条约的具体内容和评析以及条约对两国外交的影响等层面对美英两国在巴拿马地峡争夺中的外交进行初步的论析。  相似文献   

8.
论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权分立的美国,国会的主要功能是立法,但冷战后国会插手政府外交政策的情况越来越多,近十年来,中美关系曲折的历程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国会与政府对外交主导权的争夺表面上给人留下府会对立、分裂的印象,实际上却有利于美国外交利益的更好实现,二者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相似文献   

9.
刘文祥 《红领巾》2005,(5):55-58
美国总统和国会在对中国政策上的互动,表现为在制定中国政策问题上,既有矛盾和冲突又有合作和妥协.总统的决策影响着国会,国会的决策同样影响着总统.总统和国会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都制定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机制.在中美关系的经贸问题上,总统和国会合作多于冲突.在中美关系人权问题上,总统和国会目标一致,那就是给中国施压,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国会内部的党派区分并不能完全决定美国国会的对华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受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并随美国国内政治的波动而波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总统和国会在对华政策上演“双簧“,也不要认为国会总是和总统过不去.  相似文献   

10.
基辛格是冷战时期重要的国际关系学者和战略谋划大师,亦是尼克松政府外交决策机制中的核心成员之一.由他和尼克松总统搭档的“二人团队”垄断性地掌控美国外交战略,在世界舞台上掀起层层波澜,推动大国关系和国际格局的纵深发展.以中美关系“解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分析案例可见,伴随尼克松时代美国外交决策机制的调整,基辛格作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美国外交权力谱系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卓著地位得以确立和不断强化,并通过个人色彩浓厚、目的明确的秘密外交重构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11.
1973年的《战争权力决议案》是美国国会战争权争夺复兴的标志,2002年的《授权对伊拉克使用武力决议案》使总统的战争权得到空前的扩大。研究这两个决议案以及它们前后三十多年的历史对了解总统和国会战争权之争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也有助于对美国未来战争权的争夺走向有所把握。  相似文献   

12.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与国会分掌美国的外交决策权。在权力分配上,宪法倾向于国会的权力稍微占优势,但两者大体上呈现均衡状态的关系格局。但从历史发展来看,总统在外交决策领域所占优势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虽然消极抗日,但对美英等国的外交却取得了重要成果———废除“治外法权”。近代中国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北洋政府,对外一贯奉行妥协投降政策,蒋介石国民政府也不例外,何以在抗战相持阶段能废除美英等国在华的一些特权呢?1940—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野心急剧膨胀,太平洋风云紧急。为了确保美国在亚太的利益,美国启动了旨在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外交程序并取得了英国同意。经过两个多月的谈判,完成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条约》…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 ,美国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反共反民主浪潮——麦卡锡主义 ,它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国会、国务院以及军方在对华政策上的决策 ,从而使美国的对华政策在冷战的大背景下 ,经历了一个从“等待尘埃落定”到采取一条孤立、敌视和遏制新中国的外交路线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1977年1月,吉米·卡特入主白宫,就以过去历届总统从未有过的声势提出并推行人权外交政策,从此,人权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他上台后不久就将这一外交政策运用到实际的外交行动中,同年9月7日,经过漫长的谈判后,与巴拿马签订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本文通过分析该条约签署的背景和过程以及条约在美国国会里获得通过的过程,可以看到,所谓的人权外交,其实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迫隐形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16.
风采     
倪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助理、政治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研究中心项目主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关系研究中心资深专家、中国太平洋学会太平洋地区合作委员会高级专家。主要从事美国政治、美国对外政策、中美关系和东亚安全事务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国会与冷战后的美国安全政策》、《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是一个以总统为主、多方参与的复杂过程,是各种权力中心之间的一场斗争,也是相互妥协和让步的结果;在不少情况下对所谓美国的利益意见不一.美国宪法和历史惯例使得总统在对外政策制定上居于主导地位,甚至通过“行政协定”以避开参议院对条约可能的否决。国会自身的重要程序改革,也有助于国会在外交事务中采取更积极的态度,然而它却缺乏行动迅速的特点(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不易)。本文还具体分析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各种利益集团、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总统外交决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外军事决策是美国外交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总统领导的行政部门和国会分享.尼克松时期总统权力达到顶点:他从战后历届总统手中继承了庞大的权力、本身对于外交事务的了解以及组建了"保卫白宫型"的决策团队,从而保证了决策过程的集中有效性.但是在他任内以及下台后国会通过立法权重新收回部分对外军事权力的事实又说明制衡原则在美国制度中根深蒂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欧洲复兴计划并不只是美国政府内少数精英设计出来的,更是美国政府与部分利益团体合作的产物.美国政府和利益团体不但组建哈里曼委员会制订了欧洲复兴计划,而且还在国会听证会上联手削弱了国会反对派的攻势,排除了欧洲复兴计划立法中的障碍.欧洲复兴计划的出台是合作主义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的一次成功体现.  相似文献   

20.
文章着重研究分析冷战背景下中苏同盟建立过程中美国的反应及其应对,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直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美国一直致力于阻止中苏过于接近以防止新中国成为苏联扩张的工具,但是美国军方与援华集团则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仇视和偏见。随着中苏同盟的建立和1950年上半年中苏同盟关系的顺利发展,美国决策层内再次掀起了对中美关系的争论,争论的最终结果是争论双方达成一致并形成在中国大陆周边构建战略防御圈的对策。文章认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上在中美关系史和冷战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华政策的演变与之紧密相关,美国国内决策层对华政策的争论也与之有关,因此很值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