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究性“理字本”基于学情、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归纳、整理错别字的基础上,探究汉字学、汉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领会汉字的文化魅力,掌握独立识字的方法。在识字教学中使用探究性“理字本”的策略有:以“汉字捉虫”的形式,梳理错别字;以“寻根溯源”的形式,追踪汉字来龙去脉;以“字说字话”的形式,悟得汉字之奥秘。  相似文献   

2.
<正>“个体语言经验”是客观“语理”和主观“语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学生在真实而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运用形成的一种语文内在核心素养,是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的综合体现。2022年版课标的学段要求中“梳理与探究”替代并赋予“综合性学习”更丰富的内涵:一是其作为“学习内容”可融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等语文实践活动中落实;二是其作为“学习方法”重视学生主动梳理、探究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3.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对识字与写字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可根据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通过“追古溯源,探究汉字发展渊源”“身临其境,创设‘感官体悟’情境”“分门别类,建构‘以点及面’支架”等策略开展识字项目式学习,借助递进式的学习活动开展分层教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识字动力。  相似文献   

4.
<正>“个体语言经验”是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语言运用素养。小学是个体语言经验形成的重要阶段,其中识字教学是形成个体语言经验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2022年版课标首次提出了“梳理与探究”这一语文实践方式,在针对各学段所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里,指向汉字学习的学习要求居于首位,这与课程目标中各学段“识字与写字”要求相呼应。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突出强调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具体提出“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四种语文实践活动方式。本文对“梳理与探究”板块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进行解读,并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载体和工具,对于一年级小学生而言,加强汉字识字教学,提升识字效率,是奠定语文基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环节。但是目前在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学生的识字效果并不理想。针对此,从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实践出发,探究提升教学效率的相关路径。  相似文献   

7.
识字是小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才能学好其他的语文知识,才能通过汉字这种工具进行有效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大量集中在小学低段,小学低段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即使集中注意力也是20分钟左右。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教学质量是摆在众多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基于此,就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进行探究,力求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达到提高小学识字教学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识字教学中开掘汉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知识的启蒙,文明的教化,高尚情趣的审美滋养,是一个综合学习体验与实践的过程。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关注识字的数量与速度,更应关注识字的质量,关注学生识字的兴趣与情感体验,关注、开掘汉字携带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这是当前识字教学研究的新视点。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致力于“开掘汉字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与实验,成效显著。本栏目特刊发以下这组文章,希望会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字的基础”。然而,在理解这“基础”时往往出现偏差,这反映在教学实践上就是有的教师为教学生识字而教识字,很少考虑识字的深层次问题——汉字的文化内涵。其实,汉字不仅是一种言语符号,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在识字过程中要让学生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所以不能只关注识字的数量与速度,还应注重中华文化的承传与熏陶。一、从文化视角实施识字教学的必要与可能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指明了提高“语言运用”素养的具体路径:以“汉字”为轴心,以“发现构字组词特点”为出发点,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体验“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识字是此路径的重要构成,是学生发展“语言运用”素养的有力依托。基于识字的重要性,新课标立足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提出了相应要求,指明了识字教学方向,助力教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如在低学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欲望;  相似文献   

11.
王淑蓉 《学子》2012,(1):42-43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一阶段,学生识字如何、养成怎样的识字习惯和能力,对今后的识字及整个语文学习影响很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学互教”的识字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12.
罗祎  杨霞 《小学语文》2023,(3):36-39
汉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识字教学是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从遵循规律识字、品读诗文经典、开展实践活动等角度,探究在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内涵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汉字学习品位,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建立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小学阶段识字写字的总体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而低年级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会写,识字量占六年识字总量的60%,平均每学期学会500个左右。可以说,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语文启蒙教育的开端。语文教学必须从识字入手,只有积累一定的识字量,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我们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实用的识字教学方法,夯实学生识字基础,调动学生识字积极性,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使学生能做到爱学、乐学、轻松学,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课标提出的识字任务。因此,必须注重研究识字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识字乐趣,提高识字教学效果。以下是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归纳总结的几种识字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石祥  杨化楠 《甘肃教育》2022,(23):56-5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了“梳理与探究”,突出了语文学习活动之间的整合、探究与实践。“梳理”即“系统整理”,“探究”即“探索研究”,“梳理”是“探究”的基础,“探究”是“梳理”的升华,是梳理成果在新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的创造使用。文章从语文学习活动特征和学科内容特征两方面,阐释了小学第一学段中“梳理与探究”的教学要求,结合统编教材单元内容、学期内容和园地中的“书写提示”,对“梳理与探究”这一实践活动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文化识字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意指基于儿童特点,通过对汉字物化过程的追寻,通过对汉民族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追寻和复原,通过一种文化濡染的方式,引导儿童识字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其具体策略是:研究儿童,了解和敬畏汉字;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专题活动和学习技巧等方面融入识字;要从汉字自身特点出发,分别从字源、字根、故事、意象、微差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习汉字。总之,文化识字要以“儿童”为中心,以“汉字情结”和“汉字文化”为两翼,从而促进文化识字理论整体体系的形成,并积极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一字一乾坤     
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遗产。《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汉字、用汉字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与汉字接触最多,也与它最为亲近。所以,我们二年级将“汉字文化久,浸润国学长”(“赏汉字文化,品国学经典”)作为本学期国学周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口语交际”“写作”整合为“表达与交流”,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框架上改变了过去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的方式,转向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类语文实践活动统整表述课程内容。这是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导向,注重课程内容统整和真实学科实践等新理念的重要举措。教师应精细研读课标,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展基于大单元的统整性教学。  相似文献   

18.
方块字,也就是汉字,是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中的主要学习内容。小学低段,识字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为学生今后语文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低段如何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就成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考虑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对趣味性识字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的渗透进行分析,探究其运用策略,从而实现识字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吴克寰 《教师》2022,(4):21-23
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历经岁月洗礼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汉字知识,使学生会读、会认、会写汉字,也要立足传统汉字文化的内涵,将语文识字教学和汉字文化传承相融合,从汉字的起源、结构以及词义等多个角度入手整合汉字文化的内容,充分发掘汉字语言文化的内涵,在提高语文识字教学质量的...  相似文献   

20.
“归类识字”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课型,第四册的“归类识字”分三部分安排(共14课)。教学“归类识字”要按照汉字的结构规律,加强音、形、义的联系;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加强字、词、句的联系;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加强识字与认识事物的联系。着眼于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提高识字效率。一、本册“归类识字”的特点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材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和归类集中识字两种方式进行,就“归类识字”来说,其内容和形式有如下特点。(一)识字量大,目标明确。“归类识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