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语第四册课《中国石拱桥》第五自然段说:“唐朝的张鸷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中茅以升先生的引有误,“初月出云”当为“初日出云”。  相似文献   

2.
我在执教人教版初中语第五册30课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时,放手让学生备课、讲课,并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教参和有关材料,引导他们利用一些资源来服务于学习。  相似文献   

3.
梁维力 《现代语文》2006,(10):32-32
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第五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是《好兵不一定都当元帅》,我在初中时代就已经对这篇章提出了质疑,现在过了九年左右时间,这篇章还在充当着教材。我认为这篇章的几处逻辑矛盾使得议论应当具备的逻辑性、辨证性在此中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4.
现行初中语第五册(人教社2001年12月版),新选了一篇《灰姑娘的时钟》。这篇课借灰姑娘因未守时而受惩罚的故事,提出了“时间伦理”的概念及其社会意义。这是语教材中首次将“时间”的意义上升到“伦理”的层面来阐述。在教学这篇课的过程中,我感到学生的觉悟也被激发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们认识到,珍惜时间不仅事关个人,而且事关他人,事关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珍惜时间也是应当具备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5.
2001年人教版初语五册教师用书第23课《满井游记》的课说明中,有一段话:  相似文献   

6.
《蟋蟀的住宅》浅析和教学设计□石家庄市童星小学王丽娟张彦华《蟋蟀的住宅》原在统编教材小语第十册第7课,现被编入新教材第九册第15课,并且由原来的略读课型变为精读课型。课文调整后训练重点由原来的“理清文章条理”变为“抓住事物特点写”;生字由原来的“慎”...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的现行初中《语》第6册第2课《有的人》、七年级下册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作,都是臧克家(1905.10.8--2004.2.5)。对臧克家,上述课本中前介绍说是“诗人”,后未作介绍,但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介绍说是“诗人”。这一介绍虽然不错,但并不全面。在写作上,臧克家除了写诗,还写散、小说以及艺评论等,他在这些方面的贡献也不可小视。他发表的处女作.既不是诗歌,也不是诗论.而是散。193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散集《乱莠集》。此后,臧克家一手写诗,一手为,他的散与诗歌创作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阅读教学目标分解细化的研究,指的是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总目标和第四学段目标分解细化成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教学目标,以此指导具体的课阅读教学,使师生的阅读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在研究中将初中语阅读教学目标分为四级,即: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第四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不朽的失眠》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于1999年发表的一篇小说,内容是关于张继和他的成名作《枫桥夜泊》。作跨越了千年的时空,以丰富的想像,敷衍了诗句的由来,对一个痛苦而优秀的灵魂进行了令人叫绝的解读。作为教材,《不朽的失眠》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0.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辽宁李锦杰,夏雁一、教材分析:《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个有趣而又很有意义的童话故事。原编在统编教材小语第二册第31课,现被编入义务教材第二册第15课,且由原来的“看图学文”课型变为“讲读”课型。1.本课通过小白兔和小...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九义初中《语》第五册《怀疑与学问》这篇章中“随便”一词的两处运用,笔认为有待斟酌。第一处在第四自然段:“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第二处在第五自然段:“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轻信。”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第二册(人教版)第十课《傻二哥》课后练习题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3.
新初中《语》第五册在前四册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材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能力为主,发展学生的个性。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快手刘》是苏教版小学语第九册中的第13课,课极其生动逼真地记叙了快手刘变戏法的过程,表现了他纯熟的技巧和出神入化的手技。在教学这课的第2自然段时,我尝试了在“动态生成中教学,在动态感悟中阅读”,从教学实况来看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5.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选了《捕蛇者说》一文,注者把“当其租入”一句注为“抵他的税收。当,抵。”这种解释,我认为欠明确。《语文月刊》一九八三年第十一期,程瑞君同志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注释商榷》一文,就上述注释提出了不同意见,把“租入”解作“租税”,认为“‘租入’在这里不是一个词,‘租’是名词,租税;‘入’也是名词,同样是租税”,“‘租入’在句中是同义词连用,以凑足音节,增加  相似文献   

16.
《前出塞》(六年制小语第十二册第21课)是唐朝杜甫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出塞》本是汉乐府歌曲的名称,是歌唱边疆战斗生活的军歌。杜甫大约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了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他在这些诗中,借用一个战士的口吻,通过他对从军情况的诉说和思想感情的抒发,描述了从出发远征、练兵作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语试用修订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共有五篇课,即《人有两件宝》《乌鸦喝水》《小猴子下山》《司马光》《六个孩子七个坑》。其中《人有两件宝》和《六个孩子七个坑》是新选的课。这个单元还有一个口语交际的内容,即“错在哪里”。下面就这一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挺剑”与“剑挺”岂能混为一谈江苏沭阳县贤官中学朱其华初中《语文》第六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挺剑而起”句,课本对“挺剑”未作注释,《教学参考书》将其释为“拔出宝剑”。初中《阅读》第六册《陈涉世家》中有“尉剑挺”句,课本把“剑挺”注为:“剑拔出销。...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版)第五单元第十七课《杜甫律诗五首》中,收录了《咏怀古迹(其三)》,该诗颈联为“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书下注解把“省识”解释为“不识”,并把“省  相似文献   

20.
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七课《高大的皂荚树》中,先后出现了“荫盖”和“遮阴”。两个词语之中没有把“遮阴”写成“遮荫”,显然“阴”和“荫”不能通用。据《辞海》载:“荫,树阴。引申为遮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