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时期的秘密宗教法禁政策,继承了唐律中"造妖书妖言"和五代敕令中"夜聚晓散"的规定,发展为"夜聚晓散、传习妖教"的罪名,并把禁止妖教的法令从地方法规上升为中央法规。方腊事件后,南宋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吃菜事魔"条法。宋政府对秘密宗教的法律治理,深刻反映了宋代官员的地方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2.
宗教信仰是世界各民族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宗教信徒中农民最多,信仰最深、最广。宗教在农民起义中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对政治发展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出现了新的变化 ,阶层分化使当代中国阶层构成呈现出新的态势 :农民阶层的职业分化加剧使农民人数急剧下降 ,但更深层次的分化很难在短期内完成 ;工人阶层的职业内流动使传统的蓝领工人的人数不断减少 ,且阶层内的收入分化加剧 ;干部阶层的剥离式分化使庞杂的干部队伍趋于分解 ;个体、私营工商业阶层的出现 ;知识分子的成层化趋势。新的阶层构成对政治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阶层政治参与的不均衡性对政治决策的挑战 ;阶层利益指向的差异性对政治整合有效性的挑战 ;阶层分化所导致的利益分化对政治稳定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杂议制度是宋代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制度.国家政治生活中所涉及的军事、礼仪、行政、司法、财政、外交等各方面的疑难问题,往往都可以通过杂议来解决.这种制度有利于统治者制订出比较正确的统治政策,调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杂议类似于一种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集中制".杂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宋代官僚政治的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西游记》中的宝物描写,探究《西游记》通过宝物书写所传递出的文化信号.明清小说中的宝物描写与小说构思及人物形象塑造密切相关.宝物崇拜多受到佛道以及民间宗教的影响,晚明知识界和平民的"好物""赏物"风尚使《西游记》故事中的日常器物与宗教圣物都转化为"宝物",人们对器物的痴迷,显示出文化阶层的世俗化趋向和社会各阶层...  相似文献   

6.
饮食文化是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具体而言,饮食与礼结合起来,从而使饮食具有了文化意味,更具有伦理道德意味。宗教祭祀活动中的饮食,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意味。饮食在政治活动中在古代社会中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士"的中上层阶层都或隐或显地参与政治活动。饮食在中国古代是与政治、历史、道德、文化紧密结合的,具有文化意味,因而称为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7.
诗话是北宋以来“蔚为大观”的文学批评种类.虽然其体创于欧阳修,而渊源却早得多.那为什么第一部诗话出在宋代?其社会基础和文学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似未有人专门论及.本人不揣学浅,略陈陋见,以就教于方家.一、宋代诗话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宋朝在中国封建社会是经济比较发达、文化十分繁荣的时代.文学史上言诗词则唐宋,言小说则宋元.在宋代,小说、戏曲得到发展,出现了话本和平话,其成就仅次于词.这和宋代的社会状况是分不开的.赵宋王朝在统一晚唐、五代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后,加强中央集权制,在文化上实行学校养士、科举授官的政策;在经济上则变法图强,大力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把无数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吸收到工业或商业重地的大城市里面来,形成了广大的市民阶层. 市民阶层出现之后,要求表现市民生活和适应市民趣味的文艺为之服务.于是小说,戏曲这类通俗文艺应时而兴,成为宋代通行的文艺形式.  相似文献   

8.
关于《资政新篇》 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1859年,太平天国主要领袖干王洪仁玕曾提出一个系统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其中阐述了进行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良的思想。这个方案经天王洪秀全旨准颁布,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具有纲领性意义的文件。由于《资政新篇》的提出,便使太平天国起义呈现出以往的旧式农民起义不同的特色。于是,有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9.
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建立大顺农民政权,明王朝宣告覆灭.当农民起义取得节节胜利之时,以洪承畴、吴三桂等为代表的明将—一汉族官僚、地主分子却利用当时变幻莫测的动荡世局,与清军相勾结,对农民起义军进行疯狂的镇压.清廷眼看明王朝大势已去,便将对付明朝的力量转而对付农民起义军,并联合明朝的汉族官僚、地方中的投机分子.形成一股势如破竹追剿农民起义军的强大势力,一起镇压农民起义军.清朝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征剿和对各族人民的残酷镇压,使各民族的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形成了以农民起义军为领导的包括广大农民、城市平民、手工业者、部分地主和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在内的联合抗清运动,大江南北烽烟弥漫.  相似文献   

10.
宋人咏侠,与宋代任侠风气、民族矛盾、宋代武林、绿林、市井、秘密帮会等现实生活紧密挽结,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价值体系。宋代咏侠诗内容丰富、气象恢弘,富含时代精神,在对晋唐咏侠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中呈现出独一的审美特质,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宋代咏侠诗上承晋唐咏侠传统、下启金元咏侠之风,是咏侠诗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宋代咏侠诗从宏观上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不但能够填补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而且对于探讨文人的时代精神和独特个性都有重要价值,进而还可为研究中国文化在宋代的承传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关于南京市农民阶层体育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对南京市农民阶层进行了化分。此外,运用体育消费理论,对于南京市农民阶层的体育消费现状和他们的消费理念进行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南京市农民阶层的体育消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归纳起来,南京市农民阶层的体育消费主要受到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内部因素包括以下几点:受教育程度,居民家庭收入因素和个人体育消费的动机、意识。外部因素包括: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体育设施,体育消费市场价格,服务水平和余暇时间。这些因素中,内部因素对于体育消费起到了决定的作用。而且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时期,起到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2.
豫东地区宗教场所众多,传承久远,留存了大量的宫、殿、塔、台等物质文化资源及故事、传说、传习、音乐、庙会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由于豫东地区宗教文化旅游的文化内容较为单一、开发有失科学,多数景点的区域影响非常有限,制约了豫东地区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为此,其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遵循以下策略:加大宗教场所遗留建筑、文物的保护、修缮、重建的力度,优化宗教场所周边的文化旅游环境;创新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文化旅游内容;不断扩大豫东地区宗教旅游景点的影响,争取更为广泛的旅游客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多起于东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东部地区农民承担的各种赋税负担大于西部 ;东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多于西部 ;东部地区又是豪强地主较为集中的地区 ,对农民剥削非常残酷 ,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多发生于东方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在云南举办的第一届宗教运动会的价值目标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宗教运动会具有强健宗教人士体魄、促进宗教内部和谐、促进和谐社会构建与促进全民健身的普及等重要价值.同时根据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加强宗教运动会的宣传力度、增加外来资金投入与改善宗教运动会的项目设置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提出内部控制的构成五个要素,其构成要素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在构建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系统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女性参与文学创作者古已有之、代有才人。词是定型、兴盛于宋代的一种诗体,"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精"(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两宋时期参与到词的创作中的女性人数极多、阶层极广,尤其是因特殊的社会条件、历史环境和词的文体特殊性等原因,宋代女性的词作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和突出的家国意识,相对于中国古代其他时期女性文学而言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与宗教的起源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在汉族地区势力不大,但在少数民族中却有着广泛的影响,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这就使宗教具有了民族性。宗教信仰本不是民族的特征,但在很多情况下,宗教问题又往往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政治问题。我们学习党的民族理论,进而努力探讨一些有关宗教与民族的问题,提高对于二者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宗教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这就是说,人类一开始并无任何宗教可言,民族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血缘集团,这时出现最早的宗教观念“万物有灵论”这…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宋代出现冰嬉”这一观点及其依据、来源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宋代出现冰嬉说”在当代流传甚广;但该论断的史料依据不实,为误传;“宋代出现冰嬉说”最早可能来自于清代的《通俗编》.在国内承办冬奥会、发展冬季运动如火如荼之际,该研究对深入探讨我国古代冰雪运动,使世界各国正确认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岩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极具儒者风范的典型代表,从他入仕的那一天起,便积极履行并实践着儒家"仕以行道"、"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理念,关心民生,直言敢谏,忠君爱国,始终以天下的安危为己任,其所作所为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宗教道德的社会调适是对宗教道德适应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和要求而进行的整体把握和具体规整。宗教道德价值本身具有的复杂多变性需要我们对宗教道德的社会调适问题认真观察、深谋远虑。在社会主义社会 ,对宗教道德进行调适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宗教道德的社会调适落实到实际道德建设中 ,就是要积极引导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相适应 ,使之适应于全球化时代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历史需要。当前在实践上的主要要求是 :做好社会调适的具体引导工作 ;正确认识和评估社会主义现实宗教道德问题 ;加强对宗教道德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