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批评学的新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明 《当代传播》2001,(6):24-27,23
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并由宏观层面推进到 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使其更具实践意义。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历史性反思,而 媒介批评理论则是新闻活动的现实反思。近几年,我国媒介批评理论形成了新的 学科架构,主要包括媒介批评的对象研究、媒介批评的内容研究、媒介批评的方 法研究和传播政策分析。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 在聚集。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报道的强烈反思,转移到如何分析、评价 新闻作品,如何认识传媒行为,已经深人到媒体的各个领域。媒介批评学引导人 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地理解媒介和新闻,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 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开始引进西方的媒介批评理论,到90年代逐渐进入内地传播学者的视野,媒介批评研究逐渐引起中国学术界的重视,媒介批评实践也随之广泛展开。从近几年的媒介批评实践来看,我国的媒介批评的探索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3.
蒋锐 《东南传播》2016,(4):33-35
从媒介批评的主体入手,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媒介批评发展阶段进行梳理,并将中国媒介批评的发展分为政府主导、新闻界觉醒、公众本位三个阶段,旨在厘清我国媒介批评的发展分期,给予相关理论研究以启发。  相似文献   

4.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媒介从业人员和新闻传播学者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在聚集。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理解媒介及其传播内容,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钟丹 《新闻通讯》2009,(12):36-37
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被现今的众多学者公认为是中国大陆研究媒介教育的第一人。卜卫在该篇论文中将“素养”一词推及到媒介教育领域,“在媒介教育研究领域,被引申为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于媒介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6.
媒介素养与媒介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是由西方的media literacy翻译而来的,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1997年,中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  相似文献   

7.
媒介批评:疑问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如果说文艺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走入困境、成为一种尴尬的角色的话① ,那么 ,媒介批评却如新生的宠儿 ,受到新闻传播学界的极大关注。然而 ,什么是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具有什么样的形态 ,在有关的研究中常常令人疑惑 ,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一、媒介批评的对象何谓媒介批评 ,不少论者提出了各自的定义 ,给人以众说纷纭之感。不妨列举数例 :1.顾名思义 ,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 ,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作用的理性思考。②2.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为基础 ,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 ,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 ,对大众传播媒介及…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媒介批评研究的增多,对媒介批评学科地位的认识却没有随之明确。本文对媒介批评研究从萌芽到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试图找到媒介批评真正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9.
赵梦媛 《今传媒》2016,(12):35-37
在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渠道的垄断被打破,更加多样化,媒介批评数量明显增多.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的表达形式出发,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具有实时化、批评主体全民化等特征,同时,研究也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真实性缺失、公正性不足等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以求能够促进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批评更加到位.  相似文献   

10.
广告影像思想的单一性,以及媒介伦理失范等成为广告影像批评的主要内容。文章从广告影像特性和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着手分析,试图找到影响广告影像特殊表现的内在原因和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构:媒介批评的精神归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批评的精神归指不是批评而是建构,这种建构功能主要体现在净化媒介报道内容、提升受众媒介素养、守护媒介公信力、建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建构民主社会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吴靖  云国强 《现代传播》2005,16(2):13-17
本文认为,媒介批评是文艺批评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延续,也是文学公共领域乃至政治公共领域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元素.但是在学术批评的专业化和传媒批评的商业化双重压力下,媒介批评的空间正在缩小,其培育公共理性的启蒙作用也日趋衰弱.作者批判性地梳理了学院媒介批评的主要流派和视角,指出现存媒介批评范式在关注范围和切入角度上的局限.本文认为,媒介批评的对象应该扩大到所有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文本,尤其是通俗文化和边缘文化的文本,而不仅仅限于机构化的大众传媒所制造的话语;并且批评的切入点应以剖析文本所折射出来的权力关系及其变化,或解释文本的社会现实意义为指导,而不是拘泥于从既有理论框架推导出对文本的标准解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媒介批评的包容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分析的沉默受众属于媒介批评主体受众部分的范畴。沉默受众并非等于所有受众面对媒介活动采取的是沉默定式,因为他们存在批评行为的取向,但是这种取向由于受自身知识结构水平、认知能力或者媒介环境的原因影响,而隐匿起来成为潜在。作为在市场化、全球化大背景下发展的媒体,应该发掘沉默受众潜在的批评行为参与到媒介批判当中,实现有效的自律机制,促进媒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胡丹  楼宁 《今传媒》2012,(12):43-45
胡适对媒介的批评,主要围绕新闻失实、报界堕落与不思进取,言论自由等内容展开,他的媒介批评话语实践,折射出胡适谨慎、务实、负责的务实思维,也反映出胡适追求言论自由的执着与坚定。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世纪的媒介理论大师,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地球村"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断和媒介四定律的论述,在当代社会有现实意义。网络媒介发达的今天,媒介面临形态变化和内容的道德批评。本文结合其理论,就当下的媒介形态文化进行道德批评。  相似文献   

16.
否定媒介批评的标准,必然导致媒介批评失去必要的尺度与依据,使批评陷入随意性。媒介批评标准具有多元性,根据批评对象不同采用不同标准,同时运用聚合标准与具体标准,有益于评价媒介的针对性与准确性。但标准的多元性容易被研究者误认为批评标准游移不定,而否定标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否定媒介批评的标准,必然导致媒介批评失去必要的尺度与依据,使批评陷入随意性。媒介批评标准具有多元性,根据批评对象不同采用不同标准,同时运用聚合标准与具体标准,有益于评价媒介的针对性与准确性。但标准的多元性容易被研究者误认为批评标准游移不定,而否定标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媒介批评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批评机制是指媒介批评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是机构和制度的运作方式,是一定时代的媒介制度加批评方法,也可以说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批评方法或制度化了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聂畅 《新闻世界》2014,(6):108-109
随着web2.0时代的来到,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媒介批评的生态。通过微博这个平台,普通公众获得了媒介批评的话语权,同时由于微博媒介公开即时、交流性、互动性强的特点,使得微博已经成为媒介批评的新阵地。但微博上的媒介批评还有待改进,需要理性、客观、规范的态度和辩证、全面的思维。本文通过对媒介批评内涵及微博特性的探讨,就微博对媒介批评的影响做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郝雨 《当代传播》2012,(2):39-42
一、中国媒介批评的雏形及原生态一般来说,人类媒介发展的几个阶段(所谓"五次革命"),其时间上的边界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清晰的。而且,现今也有许多重要的史料和文物,能够佐证其各个阶段的历史进程。但是,我们所认为的与媒介发展几乎如影随形的媒介批评,却不容易找到如此清晰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在人类早期,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以及记录文字的载体(尤其是"纸媒")还没有出现之前,媒介批评文本的诞生和留存,是难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