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诗文有境,有境者,情景交融,意与象合,有境始有高格.课亦有境,有境者,师、生、文三位一体,融合无间,课堂呈浑然一体之势.我们在观摩大师的阅读教学时,总有入情入境之感,仿佛聆听一首或悲戚或雄壮或悠扬或凝重的乐曲,仿佛与学生一起置身文本所创设、课堂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引发各种审美享受.这就是课的境界!要言之,即以文本主旨为归依,以学习主体思维、情感的高度集中与忘我投入为表征,以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为载体,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效果处于巅峰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最美丽的一朵奇葩,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学会品味、欣赏古诗词?要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身心得到愉悦,灵魂得到升华,就要求我们古诗词教学中使学生能达到三境:诗境、意境、人境。所谓诗境,就是对学生通过对诗词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达到能够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体验,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一些具体的场景和氛围,这就是造境。适度而又巧妙的课堂造境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扬学生的生命。一、造境,让课堂涌动脉脉的温情  相似文献   

4.
杨录 《考试周刊》2015,(25):21+41
运用诗学理论的相应原理解读散文,无疑能使我们深入领会文本的审美意义,达成对文本的整体审美观照,是散文鉴赏的重要视角。用中国传统诗论中的"境"这一审美范畴对《荷塘月色》予以解读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荷塘月色》抒情艺术的成功,就在于作者精妙地创造出了美之物境、乐之事境、真之情景与浑然之意境,达成了美、愉悦、自由,亦即造境、达意、游心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体验,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一些具体的场景和氛围,这就是造境。适度而又巧妙的课堂造境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所谓设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设置一定的情境,营造一种特殊氛围,以影响学生的情绪,进而达到一种特殊的教学效果。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设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诱发学生的感情,使之与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协调一致,发生共鸣,以便更好地欣赏作品。设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设置声像情境利用电影、录像、影碟等电教手段能设置各种有声有像、生动感人的声像情境。这种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真实自然的感觉,容易入情入境。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时,教师剪辑了电影《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断,首先让学生目睹…  相似文献   

7.
李丽 《广西教育》2014,(13):51-5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是借由文本解读实现审美体验的历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能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佳作。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视角感受散文之美、品味美文之境呢?  相似文献   

8.
所谓设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设置一定的情境,营造一种特殊氛围,以影响学生的情绪,进而达到一种特殊的教学效果。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设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诱发学生的感情,使之与美术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协调一致,发生共鸣,以便更好地欣赏作品。设境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是建立在语境基础上的一种对话活动,师生双方围绕特定语境中的文本并结合自己的阅读语境展开活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将读书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0.
"美文"本应该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带给学生美的熏陶的绝好材料,然而在教学中,貌似深刻科学的理性分析、玄乎的"说感想"模式、铺天盖地的多媒体课件、教师自身语言的"不合时宜"让我们常常感叹:教美文难,难于上青天!反躬自省,追本溯源后,笔者幡然醒悟:美文教学中,应该着重通过语言文字,将语文的工具作用与人文作用传于学生,流淌出生命快乐的灵动,架设出精神丰韵的崇高,它的教学不需要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要的是灵感、激情、感悟、想象力!感情朗读品美境、咬文嚼字悟美韵、添枝加叶明美意、个性创作表美情、自我提升铸美魂,一篇"美文"就能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永恒的语文经典,就能构建一片语文学习的天空。  相似文献   

11.
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什么样的诗词,都饱含作者的感情,可以说,感情和诗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无我之境所体现的情感美与有我之境的诗所体现的情感美又有所不同,是独特的一种美。它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感应的境界美,同时,又体现了作者情感中不落于俗,超然于物的高超美。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体验,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一些具体的场景和氛围,这就是造境。适度的造境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进入文本最有效的方法。《乡下人家》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田园风光的诗意画卷。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应以"美"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推敲、美读中去感受语言之美、写法之美和情感之美。美文美读,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读出美文的情感真味。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写境与造境两种形态,却未作具体阐述。现代研究者对它们也未作深入的探讨。对此,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来探讨写境和造境的艺术特征,认为写境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自然之美;造境具有主观抒情性、表意性和理想化抒情手法等。写境有画境、物境、事境等类型;造境有缘情写镜、直抒胸臆、象征虚幻等形态。  相似文献   

15.
适度的造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艺术化的教学辅助行为,可以增添课堂情趣,引导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的厚度和深度,让课堂立体化。课堂的造境不可简单地视为课堂气氛的创设,更不能等同于煽情造势。一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应该实现课堂之境、本之境、思维之境三的融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感悟是阅读教学的一种独特方式,它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所产生的对文本内容、思想、感情的呼应、认同、体验,它的产生是独特的,是独一无二的,它表现在精神上,是不可言传的,它以精妙的阅读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把握意境,感受形象,品味词句,从而创造出"妙悟"之境,  相似文献   

17.
杨奕 《黑龙江教育》2007,(10):11-12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互相感染、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效率很高的体验途径和方法.如何设境引路,搭建平台,促使学生感情饱满地与文本对话,获得个性化的内心体验?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两点做法.  相似文献   

18.
<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而我主要采取了"境""精""经""静"的方式。下面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为例,对此予以说明。一、境:稻花香里说丰年境,即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所以,教师在教  相似文献   

19.
正散文历来被称作"美"的艺术,甚至有人直接称其为"美文"。那么,散文之"美",美在何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可谓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让读者尽享散文之"美"。一.意境创设之美谈到意境,人们大多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专利,是属于诗歌的审美属性。其实,散文同诗歌一样,尤其是那些写景状物类的散文,也追求一种情与景、意与境的艺术融合与统一,也需要创造一种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所以,意境的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抒情诗追求一种清境。"清"是义山营造诗境的首选字。义山诗中使用"清"字营造清境及虽未用"清"字却营造了清境的各种情形,均说明清是义山诗境的最好概括。以六首《无题》为代表的抒情诗虽存在丽辞与清境的矛盾,但诗的结局总是通向清境。义山诗在营造清境时追寻的是残缺美、遗憾美,这种美凸现了人的精神,具备超凡脱俗的格调。尚清成为义山的诗歌美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