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是一个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多分支学科的综合研究所,建于1956年。第一任所长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前后担任副所长的科学家有钱伟长、郭永怀、吴仲华、郑哲敏、林同骥、谈镐生等。现任所长郑哲敏。建所卅年来,先后有2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在这里工作。在他们的引导下,尤其在长期主持力学所工作的钱学森、郭永怀两位所长的影响下,科学研究工作既放眼世界力学前  相似文献   

2.
1956年3—8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小组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编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规划")。其中,火箭、导弹专家钱学森是综合组组长。他不但主持起草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报告,还力排众议,促使其被列为国家57项重点项目之一。同年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决定根据钱学森的报告,发展中国导弹武器,并为此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也即导弹研究院)。6月2日,钱学森参加由聂荣臻召集的会议,提出导弹研究院的建立应寻求苏联的帮助。6月16日,他们又开会商讨了"赴苏争取导弹技术援助"的内容([1],页133—134)。6月20日—7月21日,钱学森访问了苏联。这次访问在钱学森生前一直未公开报道,这进一步增添了人们对此事的兴趣。此访问是由哪个国家主导的,钱学森究竟和苏联人谈了些什么,双方各自有哪些收获?苏联对中国早期的导弹研究有哪些影响?此次访问的翻译吴鸿庆的回忆有助于解答这些问题。吴鸿庆,1931年生,计算力学专家,兰州交通大学教授。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并被分配到力学专业任助教,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苏联专家别洛娃的翻译。1956年曾作为翻译陪同钱学森访问苏联。1960—1962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副主任。1971年调入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先后任基础课部副主任、兰院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与吴望一合译《气体动力学讲义》,著有《结构有限元分析》等([2],页406—418)。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对吴先生的访谈是分几次才完成的:2016年7月11日进行第一次,也是主要的访谈;在整理访谈稿的过程中多次通电子邮件和电话;8月14日上午给他发去一张存疑照片后,又约他于当天下午补充了一段比较重要的谈话。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3):204-207
洪友士,男,45岁。分别于1981年、1991年获硕土、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副所长、非线性连续介质开放研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兼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力学学报》、《力学进展》常务编委、研究员。  相似文献   

4.
宋振东  董贵成 《学会》2013,(7):52-64
"欲振中国,在广人才;欲广人才,在兴学会。"钱学森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主席,他亲自组建了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等学术组织并任理事长。他长期担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未来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等学会的名誉理事长。钱学森在组建学术组织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5.
<正>郭永怀先生(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原副所长,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PLK法),倡导了中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追授  相似文献   

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守宏,1938年生于安徽,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雷达学会委员,现任国防科学技术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张守宏教授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工作,主要进行雷达系统和雷达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了数十项雷达及雷达信  相似文献   

7.
俞惟乐是我国颇有名望的分析化学家。熟悉她的人都亲切的称她为“俞老太”。尽管已年逾花甲,但她却从来是精神矍铄。她是我国气相色谱分析的开创者之一,在气相色谱研究方面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卓有成就。她长期主持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工作,曾任该所副所长,现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8.
刘之灵 《科学中国人》2012,(15):18-21,2,1
专家简介:张履谦,雷达专家。湖南长沙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历任总参谋部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室主任,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副所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常委,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理事。长期从事雷达、电子对抗、空间测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工作。曾主持研制成功精密制导雷达和试验通信卫星地面微波统一测控系统。  相似文献   

9.
正专家简介:霍炎,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研究所副所长,兼任IEEE会员、IEEE Comsoc会员、IEEEAccess副编辑等。他长期围绕"跨层跨域"无线网络空间安全开展科研工作,主持及参加科研项目22项,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相似文献   

10.
1955年,我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刚成立的力学研究所。科学院当时已经定下由刚刚从美国返回祖国的钱学森先生来当所长,受组织委派,朱兆祥同志到深圳把钱学森先生接回祖国。那是国家早期的"海归派",当时前后相继有很多很有名的科学家从海外归来。力学所刚成立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1958年前后,钱学森参与筹备和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亲自担任近代力学系主任,推动了尖端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力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近代力学系的创办特别是前三届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钱学森实践了他所倡导的"技术科学"思想中关于人才培养的理念,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方面探索了"技术科学家"的培养路径,成为中国科大的一项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2.
易南英 《金秋科苑》2010,(15):36-43
提及中国“三钱”,无不令人肃然起教,他们为祖国乃至人类作出了贡献,若以年龄排序,前有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后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居中者系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为确定中国力学的发展方向和力学人才的培养,他与周培源、钱学森及郭永怀一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参与制定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技规划”的主要执笔者之一,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的创办者;他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13.
史贵全 《科学学研究》2007,25(Z2):159-163
钱学森对力学的性质、特点、任务等发表过系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独特见解的力学观:力学是一门技术科学;力学工作者必须着眼于工程技术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研究对象,提出新的科学创见,推动国家工业进步;力学与工程技术、基础科学是相互作用,相互提携的;应当有精干的队伍从事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他的力学观对我国力学事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贤锡。山东大学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大学医学院分党委副书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2月14日,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在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举行了钱学森国防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研讨会,深切缅怀钱学森同志的卓越功绩,深入探讨钱学森科技情报学术思想。会议由学会副理事长闫巍主持,学会理事长刘成海在会上作了主旨报告.国防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6位领导和专家存会上作了报告。中国航天信息中心主任王一然、学会秘书长史秉能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2011年8月10日那天,“国家命运”摄制组正在中科院力学所主楼的301会议室进行现场拍摄,他们特别邀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的夫人李佩教授做现场采访,请她介绍郭先生在科技工作之外的兴趣爱好。拍摄完毕.李先生还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我(李和娣,编者注)与她同坐在一张沙发上,请她讲讲当年力学所的首任所长钱学森与郭永怀的故事,李先生向我娓娓道来那64年前的往事。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寄语     
周毓麟数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23年2月生于上海,原籍浙江镇海。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1954年赴苏联学习并获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科学副博士学位,1957年回国后庄北京大学任教,1960年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至今,曾任理论部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全国计算数学学会名誉副理事长等职,现为院科技顾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毓麟院士长期主持核武器设计的数值模拟及流体力学方在面的研究工作,对非线性抛物型,非线性椭圆型和具孤子解的非线性发展方程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  相似文献   

18.
基于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以66种力学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引文分析法探索了力学在整个自然科学体系中的性质、地位与作用。力学引用的学科主要为基础科学,即基础科学是力学的基础,而引用力学的学科主要是工程技术学科,即力学是工程技术的基础。因此,总体上讲,力学在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层次结构中处于作为中介科学的技术科学层次,力学主体的学科性质属于技术科学。现代力学主体的技术科学性质,也证实了它具有技术科学的中介性与独立性、基础性与应用性、纵深性与广谱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徐大伟 《知识窗》2008,(4):35-37
1.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这位科技界巨擘,历经艰难于1955年回到祖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专家简介:曾元松,中航工业制造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1年5月生,199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2003年于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中航工业塑性加工技术首席技术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劳动模范;长期从事飞机蒙皮和壁板成形技术、先进导管成形与连接技术、表面强化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