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惊梦》是我国古典名剧《牡丹亭》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折,本文试对其前半部分《游园》进行审美鉴赏,品味其中包涵的文学质素和美学情趣。  相似文献   

2.
《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两梦——“草桥惊梦”和“游园惊梦”分别借剧中人物张生和丽娘之梦表达出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境界。“草桥惊梦”,张生之情起于梦而止于梦;“游园惊梦”,丽娘之情发乎梦却超越梦。一梦见出历史的无奈与真实,一梦见出理想的追索与光芒。  相似文献   

3.
欧阳子在《(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和引申含义》一文中,评价小说《游园惊梦》的主题是“人生如梦”,认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人生观是消极的多。而笔者认为小说主题是积极的,作者是在“如梦人生”这一消极外衣的掩盖下,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惊梦》一出在《牡丹亭》全剧中居于主脑的地位,其影响覆盖全篇。杜丽娘惊梦之前的延师、怅眺、闺塾都是为惊梦而铺设,其后的寻梦、写真、诊祟、写真,甚而冥判无不是《惊梦》的延续。杜丽娘的惊梦非并非爱情,而是其思春之后青春之性的欲望的觉醒,其梦就是其欲望的达成。杜丽娘的欲望在游园后的梦中得以实现,在现实中得以破碎而走向死亡的悲剧正是凸显了现实对人性欲望的遏制。而杜丽娘的惊梦意义也在于提出了欲望觉醒之后,如何在现实中面对的问题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牡丹亭·惊梦》出中[步步娇]曲“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晴丝”和[好姐姐]曲“荼(蔗糸)外烟丝醉软”的“烟丝”,各家注本都以“游丝”作解。笔者认为“晴丝”“烟丝”均非“游丝”,而是柳丝。 《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早就把杨柳作为春天的象征了。送别亲友常折柳相赠,庭院、码头、驿亭亦多植杨柳,杨柳几乎和古代人民的生活、感情,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对那些深闭幽闺、足不出户的贵族少女们,更是其感春怀人的昔遍信物。《古诗十九首》中“郁郁园中柳”,王  相似文献   

6.
(一)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把《云仙啸》分在“明清小说乙部”,置《平山冷燕》后、《惊梦啼》前。孙先生未见原书,所以他误为章回体小说了。实际,这是五个短篇的自著汇刻,应分在《鸳鸯针》与《珍珠舶》之间。孙氏虽自云“分回与否,绝不能引为小说甲类乙类之别”,但辨析源流,仍自有其义例在。  相似文献   

7.
"立主脑"是清代戏曲家李渔提出的一条戏曲创作原则,这条原则要求作家在创作传奇作品时要确定剧中的关键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情节,即"一人一事"。汤显祖《牡丹亭》的"主脑"为杜丽娘"游园惊梦"这"一人一事"。在《惊梦》这一出中,杜丽娘的形象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汤显祖"至情"理想的载体和代言人,"游园惊梦"成为全剧剧情发展的关键。同时,《惊梦》在全剧结构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去年十月《香港文学》总第82期发表的秦牧《〈侨乡惊梦〉序》中指出:“韩萌是一位归侨作家,”“既可以说是中国作家,也可以算是新加坡作家……”这两句话道明了韩萌及其作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戏剧单元教学时,一位学生问, 《窦娥冤》是节选第三折,其中“一折”的“折”是不是相当于“场、幕”, “一折”是否就是“一场、一幕”?在不少人的观念里,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现代汉语词典》也这样注释:折, “北曲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一场。”但此种说法有失偏颇,笔者认为有必要把”折、场、幕”讲清楚,以便区分。  相似文献   

10.
欧阳子的《〈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和引申含义》一文,对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做出了深刻细致的分析,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新批评理论方法。本文就新批评的语境理论,对欧阳子的文章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人格理论角度出发,阐释明代传奇《牡丹亭·惊梦》一出中杜丽娘“梦中幽会”与日本平安时代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葵姬》一章中六条妃子“生魂出窍”的原因,探讨两部作品中两位女性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认为《西厢记》为四本,止于《惊梦》,第五本为续作。本文通过对金本《西厢记》的探究,认为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是故事情节的自然终结,是作品人物性格塑造的最后完结,同时也是金圣叹虚无主义人生观对戏剧主题的投影所致。因此,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更符合戏剧的情节结构的构造和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深刻反映了金圣叹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杨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流尽了。翁绶《折杨柳》:“殷勤攀折赠行客,此去江山雨雪多。”人生道路坎坷,仕途险恶,行人得多多留意呀。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  相似文献   

14.
臧德明 《文教资料》2011,(19):14-15
《游园》处于《学堂》和《惊梦》之间,既是贯穿剧情的需要,又是为《惊梦》、《寻梦》以至于后来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复生作铺垫。这一出由六支曲子组成,着重刻画了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心理脉搏,是杜丽娘性格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5.
戏曲舞台上的包公被塑造成日断阳夜断阴的清官形象,这种塑造的众多源头之一是一篇唐代传奇小说中对一位县令的描写。汤显祖《牡丹亭》中《惊梦》一出中杜丽娘唱词中“迤逗”的“迤”字读音如何?经过一些材料的印证之后,自可找到答案。文房四宝,在元杂剧和明传奇中却都成为了不同趣味的插科打诨之“戏料”。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认为《西厢记》为四本,止于《惊梦》,第五本为续作。本通过对金本《西厢记》的探究,认为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是故事情节的自然终结,是作品人物性格塑造的最后完结,同时也是金圣叹虚无主义人生观对戏剧主题的投影所致。因此,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更符合戏剧的情节结构的构造和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深刻反映了金圣叹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从《红楼惊梦》、《田姐与庄周》、《欲海狂潮》和《死水微澜》四部剧作的外来影响,探讨和论述了川剧女剧作家徐的戏曲创作。四部剧作,四个面貌,四向开掘。《红楼惊梦》变换的视点和主观阐释、《田姐与庄周》人性心理的深度开掘、《欲海狂潮》改编过程对原作的扬弃与融合、《死水微澜》多种舞台语言的开拓,这些表明剧作家徐总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与前进。而她这种“拿来主义”的态度与借鉴外来艺术的经验对当代戏曲改革有着十分有益与可资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汉代流行“折柳相赠”习俗,《三辅黄图·桥》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折柳送别,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 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别多了,柳条也要折尽了。邵谒《苦别离》:“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若遣折扬柳,此地无树根。”岂止是柳条折尽了,再折下去,连树根也快折完(枯死)了。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杨柳折尽不要说了,送别人的眼泪也要  相似文献   

19.
对于《庖丁解牛》中“割”、“折”、“发”3个字的注释问题,早年就有人提出过异议,以为有增字解经,生硬勉强之嫌。原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高中语文读本2003年人教版第一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语文读本注释取说于晋代以降对《庄子》的旧注。摘录于下:割:郭庆藩《庄子集释》引司马彪《注》:“以刀割肉,故岁岁更作。”崔诏撰《注》:“岁一易刀,犹堪割也。”王夫之《庄子解》说:“割筋肉。”折:《庄子集释》及今人陈…  相似文献   

20.
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所创作的《牡丹亭还魂记》中的全部曲词,绮丽动人,表现出无比的意境美。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境界,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使观众深受艺术感染,认为是一种美的享受。汤氏《牡丹亭还魂记》中《惊梦》一出前半部的《游园》六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