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娣 《新闻世界》2008,(7):77-78
引言:摄影是什么?摄影的表现功能通过什么载体形式?人们自然会说是符号或者说是跟拍摄对象相似乃至合一的符号。符号——从大师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理论解读摄影,在运用符号学解读摄影之前,摄影一直背负着一个不太名誉的包袱,它被当作一般的图像来理解,但却比一般图像多了匠气(因为太过逼真),或少了发自艺术家的灵气(因为它毕竟是个机器装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些不熟悉程春的人来说,程春就是一个普通的名字和一个普通的人。但是,在新疆出版发行界和摄影界,不知道程春其人的却是微乎其微。因为在他身上附着许多令人惊叹的色彩。人们说,在新疆出版界运用独到的图书选题赢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名单里有程春。陈春利用图书发行的机会在全疆各地拍摄了大量反映家乡主题的照片,出版了《西域牧歌》大型摄影画册,并有多幅摄影作品在全国获得大奖。  相似文献   

3.
阿扎提·巴拉提,维吾尔族,1968年11月出生于新疆乌苏市,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现在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任美编部主任。一晃都快20年了,那时候,阿扎提·巴拉提刚从新疆艺术学院毕业分配到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工作。一个年轻英俊的维吾尔族小伙子,红扑扑的脸膛,亚麻色的长发,猛一看是一个艺术家,仔细一看又像美国西部大片里的明星。他一米八几的个头,一说话居然脸红。  相似文献   

4.
去年夏天到新疆,7月来,10月走,差五天三个月,是我多年外出采访时间最长的一次。从夏到秋,在新疆度过了一个黄金季节。“新疆是个好地方”这句话,只有到了新疆才有更深切的体会。新疆确实新,它是出新闻的宝地。我沿着古老的絲绸之路,行程万里,寻找新闻报道的新线索、新题目、新角度、新内容、新写法,收获不小,感触尤深,在这里搞新闻报道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5.
问:我很苦恼。在一个地方呆了几十年,闭着眼也知道谁家门朝哪儿开,但老是写不出像样的新闻,不知为啥? 答:可以说你是一位“地方通”,对当地实际情况了如指掌,这是你的一个长处,这个优势比专业记者强。但是,在“熟”字下掩盖着一个不足,对什么都看惯了,新闻敏感减退了。也可以说,这是通讯员的一种“地方病”。举个例子来说,新疆吐鲁番有一位爱好摄影的通  相似文献   

6.
这里要说的,是现在新蕾出版社从事装帧艺术工作的王治华同志。只想到要借《编辑之友》一块宝地,向大家介绍这位同行朋友,拿起笔来,方知用文字作这介绍原来却甚不易。因为凡谈及“介绍”,包括读者所希望的,用个时髦的词说,内中总应当有一定的“信息量”——大凡非是有某某大作为者,总是不屑一说的。然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则又确确实实是一个普通的美术编辑,以致这“介绍”就似乎有些事与愿违。其实,按照当前的“介绍”之风,在奉送他一个“装帧艺术家”或“装帧设计师”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21日,我被评为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我的心情很激动。在全国众多新闻工作者里,我能评为“百佳”,这首先应归功于新疆这块神奇的土地和这里的各族人民的支持和厚爱。 最近,中国记协来信要求我写篇采访体会,我想,还是从塔里木说起吧! 有人说:“塔里木!塔里木!踏进踏不出。”作为一名专业新闻摄影工作者,我却深深感到,是塔里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滋养了我的艺术生命,给了我不枯不竭的创作才华和创作热情。  相似文献   

8.
刘俊华 《今传媒》2005,(8X):62-62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他——摄影艺术家李庚元。谈话中得知,他是个迷恋了大半辈子摄影的摄影爱好者,拍了数万幅新闻、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多种多样的摄影作品。  相似文献   

9.
廖周炎(笔名阿了斯疆)。男,54岁,四川阆中人,新疆军垦报社采编部记者。他长期深入偏远农场、牧区、矿山和基层单位采访。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他先后在人民日报、民族画报等报刊上发表新闻作品2000余幅,在全国获奖作品50多幅,部分作品被选入国际摄影展并多次获奖。 有人说:“塔里木!塔里木踏进踏不出。”这无疑是对浩瀚塔里木环境的一个概括。而作为新闻摄影工作者,我深深感到,塔里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是我不枯不竭的采访报道源泉。  相似文献   

10.
1988年12月22日至今年1月5日,新疆新闻摄影学会在乌鲁木齐市群艺馆举办了《边疆风云录》新闻摄影展览。展出的180幅(组)新闻照片,真实地展现了建国40年来,新疆的历史进程,是一次形象化的传统敎育和形势敎育;同时,这些从上万幅照片中筛选出来的作品,比较符合新闻摄影的要求,显示了新闻摄影的性质和功能,可以说,这次展览又是对新闻摄影知识的一次形象化的普及。这次新闻影展的主要特点是一  相似文献   

11.
函授中心按:六届学员发来不少新闻摄影作品,虽然我们没有设置这方面课程,但考虑能给学员一些帮助的事就尽力去做。这里,特请摄影艺术家郝建国同志对摄影作品作了讲评,希望摄影爱好者从中获得教益。最近看了一部分六届函授学员新闻照片来稿,总的来讲作者基本上掌握了报道的主题思想和摄影的基本技术。但是有一些照片抓拍的时机没有掌握好,因而就显得照片老一套、一般化。当然,老一套,一般化,不是个新问题,它是伴随着新闻摄影发展而存在的。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因为克服了旧的老一套,新的老一套又会出现。所以说,克…  相似文献   

12.
我的记者生涯是从新疆开始的,更确切地说,是从萌起去新疆意念的那一刹那开始的。那是1955年冬天,我在新华社国际部做了7年的编辑工作,听同志们议论说总社往新疆分社派记者很难,一些同志不愿意去新疆,因为那里当时还很艰苦。我一时豪兴顿发,自动请缨:“不是说青年人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吗,我愿意去新疆!”这个要求一经提出,三天后就得到批准,并很快发出了调令。 当我办妥调动手续,迁移户口的时候,派出所的同志问我:“犯错误了吗?”  相似文献   

13.
微距摄影深受广大摄影人士的喜爱,因为它可以把我们引领到神奇而多彩的微观世界里。人们用微距功能拍摄,不仅可以把花鸟虫鱼等细小的物体表现出来,而且还可以随心所欲的表现自己在选题、构图、用光方面的创意。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以“四·五”运动作为新闻摄影的一个新的起点,中国新闻摄影的新的纪元已经开始17个年头了。紧密结合中国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实际,以一种充实的热情反映这种实际,这是与前辈新闻摄影传统一脉相承的地方。如果说前辈的新闻摄影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审美判断,并因为这种判断无可避免地存在某种浮泛的话,新时期新闻摄影就总体讲已经不仅是一种审美,而且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当然这要有一个过程。关于“四·五”运动的一批新闻照片,使新时期新闻摄影的开端达到了中国新闻摄影史上的高峰:一批业余的、在当时并无组织的青年摄影爱好者们,出于正义和良知,不约而同地拍摄了一个重大的新闻主题。这  相似文献   

15.
摄影这门学问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无论是新闻摄影,还是摄影艺术作品,都离不开生活,都是将生活中无限丰富、千姿百态的美挖掘出采,拍摄下来,奉献给广大读者,奉献给人类社会。所不同的只是新闻摄影是真实的,有选择的纪录;而摄影艺术作品则是集中概括,把生活中的美突现出来。最近一个时期,我们新疆的摄影工作者中有人说,我那里的生活太单调,不好反映。不少东西人家都拍过了,都拍腻了,拍烦了,拍滥了……总之,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拍了,拍来拍去,就是那么两下子,登不上大雅之堂。还有的说,我们拍这  相似文献   

16.
宋澍 《新闻战线》2015,(3):108-109
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一个明确而引人深思的主题、一条能够贯穿整组照片的逻辑主体以及一张张能够点睛点题的叙事性影像都是专题摄影所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假如有一天专题摄影失去了读者,绝不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个个真实而简单的故事,而是因为它没有叙述好这一个个故事。叙事性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描写手法,是将故事情节以叙述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赋予文字以一定美感的文学表现形式,注重细节的描绘、人物场景的再现、背景  相似文献   

17.
《新疆日报》1985年举办的《美好的瞬间》和今年正在举办的《“七五”第一春新闻摄影大奖赛》,对增强报纸的宣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起各族读者的关注。今年初,在总结《美好的瞬间》摄影比赛的会上,新华社新疆分社的一位摄影行家说:“在报纸上采用新闻摄影比赛形式和不惜篇幅的版面处理,恢复了图片新闻在报纸上的新闻地位,发挥了图片在报纸上应有的独立新闻作用,激励了摄影界的创作热情。”他的话对报纸编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扪心自问:图片新闻在报纸编辑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怎样?从我及周围同志来说,和那位摄影行家的认识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8.
杨军 《新闻爱好者》2010,(12):73-74
有人说,文艺作品的产生靠塑造,摄影作品的产生靠选择。大艺术家罗丹也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足见选择在新闻摄影中的重要地位。选择所包括的内容千姿百态的生活画面,稍纵即逝的典型瞬间,千差万别的摄影位置,  相似文献   

19.
李杨 《当代传播》2002,(2):88-89
2001年金秋10月,在昌吉召开了第十一届新疆“新闻奖”摄影作品、报刊使用图片评选会,这是进入21世纪新疆新闻摄影界第一次研究新闻摄影报道发展与改革的会议。前十届评选会倡导“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使新疆新闻摄影事业和报刊使用新闻图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报刊上发表了一大批新闻图片精品,极大地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增强了报刊的宣传及报道效果,并形成了新疆新闻摄影的特色。当历史的脚步踏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报刊也步入了“读图时代”。由中国记协。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  相似文献   

20.
宝地不再荒废肖春华(北京富丰高新科技发展总公司)“在北京这样寸土是全的地方,竟有这么一块宝地没利用起来,这绝对是时间差,等到四环路开通,科学城更是绝好的宝地。”──海外一位知名人士如是说宝地虽然这里离市中心仅有12公里,可在城市现代文明人的眼里,丰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