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学习心理规律,简单地讲是指能影响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的意识倾向性。有利的学习心理能促使学生热爱学习、增强信心。反之,有害的学习心理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甚至厌学。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要求,采用一系列符合学习心理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好奇——求知心理规律好奇不但能激发求知欲,而且掌握效果也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克服学生的“人在心不在”的老毛病,提高教学效果。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常涉及丰富的标本、模型、挂图等,但很多时候已运用了挂图、模型或其它手段,但效果总不如…  相似文献   

2.
学校心理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识、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相似文献   

3.
蔡燕燕 《河北教育》2005,(21):28-29
新课标非常强调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频繁出现着“喜欢”一词。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生成“喜欢”这一积极的心理——喜欢老师,喜欢学习……只有这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才会真正得以实现,学生才能在充满激情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产生出创造的火花。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教学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首要的和最高的规律。”探索小学英语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及其规律,就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学校心理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相似文献   

5.
刘霞 《考试周刊》2011,(31):109-109,85
初中英语学习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很多学生对这个过程的不适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因此,根据英语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在英语学习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果能把初中生的英语学习活动和注意活动配合起来,学生将会获得良好的效果。本文阐述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发展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通过训练使学生消除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建立起创造性的英语学习心态,从而开发其英语学习的潜能,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能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课堂教学的预设中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语文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探索和尝试着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而努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义者认为,人类知识是个体出于各种目的而试图理解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认知建构或创造.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就应该从根本上反思物理教育的现实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物理知识发展的规律?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类尤其是儿童认识科学的规律?如果我们认定物理教育必须遵循物理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规律,那么对为什么开展科学探究性学习就有了明确答案。在这一背景下,利用身边废旧物资自制教具,对探究性教学提供资源上的支持就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笔者在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的听课基础上,就如何运用自制教具为探究性教学提供资源上支持的一些所思所想,并不是某一节压强课的具体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8.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情绪,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兴奋剂,小学生本来就比较好动,如果没有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他们,他们的注意力一般集中不会太久。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一碰到困难,容易失去信心,产生厌烦心理。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没有很好地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就很难确保课堂上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更谈不上教学任务的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着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而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在化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热衷于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怎样的心理状态下,何种环境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往往被忽视。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动机、好奇心、兴趣、欲望、情感、意志、性格等。在这里,我们所指的非智力因素是广义的,它不仅包括上述这些人的内部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0.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它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心理因素的总称。它是人们的意向活动,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我们把体育教学活动看作一个系统,那么由智力因素组成的操作系统和由非智力因素组成的动力系统,就是组成教学活动这个系统的两个协同作用的子系统。没有操作系统,教学活动无法进行;没有动力系统,教学活动不可能发生,也不可能持续。智力因素的发展,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但也有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支持。在学习过…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正讲得兴致勃勃.学生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打断了教学思路,如果教师能急中生智。善于引导。灵活地组织好此时的学习活动,那么,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都大有帮助。那怎样灵活地组织语文学习活动呢?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非常强调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频繁出现着"喜欢"一词.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生成"喜欢"这一积极的心理--喜欢老师,喜欢学习……只有这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才会真正得以实现,学生才能在充满激情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产生出创造的火花.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教学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首要的和最高的规律."探索小学英语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及其规律,就必须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密围绕这个主体进行”的观点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人所认同。那么,怎样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贯彻这一思想,更大限度地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来呢?笔者认为,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特别是认知规律,创造出适宜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是每个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感知规律便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心理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知是人们认识过程的前导,是思维活动的源泉。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从感知开始而后转化成思维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感知是学习心理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小学生存在各种心理毛病的现实,为了实现培养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势必要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是: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和谐教育课题研究的一个分课题,实效性是其生命线和价值所在。其研究目标主要是构建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其主要指导理念是:主动建构,内容全面,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满足身心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其操作系统主要包含:良好教育环境板块、在各学科教学和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板块、专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心理导向板块、心理咨询与治疗板块。经几年的实践研究,厦门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根本,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学习,遵循心理学规律,提高教学实效,搞好物理教学。一、启发学生内在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是人的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个性发展的源泉。学生只...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相似文献   

17.
高师强调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基础教育与高师自身改革的需要,高师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心理学视角的养成、心理能力的培养和教师人格的塑造,高师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有:学科教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各种活动的开展、校园化建设及自我心理修养。  相似文献   

18.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个体与客体外界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备性和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为:智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行为协调。交往和谐、个性健全等。影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外因很多,但在学校教育中,启发式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却具有特殊的功能。所谓启发式教学即是指凡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促进他们生动学习的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及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②。“启发”一词,就其本意来说,即“开其意,达其辞”。在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具有新的意义和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发展性。发展性…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提高,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开发和培养智力和能力。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是有感知、质疑、自尊、成功的需要以及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需要的。  相似文献   

20.
教材是按照一定教学目标和任务,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规律组织起来并发展着的理论和技术的知识系统,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和来源,任何脱离教材的教学行为无疑会造成教学目标失控,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无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等后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相反地,如果照搬照抄教材,不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也难以达到教材所期望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学中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