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皎然是中唐时期有名的诗僧,本名谢清昼,又名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皎然为“(谢)灵运十世孙”,其作品有“《皎然诗集》十卷”,“贞元中,集贤御书院取其集以藏之,刺史于依为序。”皎然所撰诗论有“《诗式》五卷,《诗评》三卷”。传世本《诗式》,主要有清代乾隆年间何文焕编《历代诗话》所收的一卷本,清末陆心源《十万卷楼丛书》所收的五卷本,后者最为齐备。另外,乾隆年间所编《诗学指南》所收比较特别,同一卷本、五卷本互有详略,编排次序也不同。《诗式》的内容,以两汉至中唐诗人的作品为实例…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的诗歌,收在《柳河东集》卷一“雅诗歌曲”和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古今诗”中,加上中华书局出版的《柳宗元集》外集补遗的一首和笔者在宋人蔡正孙的《诗林广记》中发现的佚诗一首,总共是一百六十五首.笔者  相似文献   

3.
孙望《全唐诗补逸》卷十七无考类辑有舒信道诗一首,题为《甘蔗诗》,附有小注云:“舒信道,无考,诗一首。(全唐诗无舒信道诗)”。按,孙望原诗辑自《渊鉴类函·果部·甘蔗六》,补逸误作“甘蔗五”,书系清圣祖命张英等所纂,实不足为据。考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四《果部·甘蔗·赋咏祖》,录有舒信道咏甘蔗诗,唯“还”作“仙”,“当垆”作“垆边”,“让”作“酝”,“祖”作“袒”,文字与孙先生辑诗稍异。同书前集卷一《花部·梅花·赋咏祖》有舒信道“短笛楼头三弄夜,前村雪里一枝春”句,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李定、舒亶,也知其为凶狡亡赖而不  相似文献   

4.
说《采采》     
《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毛传:“采采,事采之也。”朱熹注:“采采,非一采也。”两说虽不尽同,但都把“采采”视为两个动词的组合。这个解释基本上被后世说诗者沿袭下来。直至清代,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方提出异议:“此诗及《芣苜》俱言‘采采’,盖极状卷耳、芣苜之盛。”然而现代学者多仍毛、朱旧说。如余冠英先生《诗经选》即注云:“‘采采’就是采了又采”。并将诗的首句译为“东采西采采卷耳”。陈子展先生《国风今译》译成“採採卷耳菜。”高亨先生《诗经今注》也说:“采采,采了又采。”北京大学《先  相似文献   

5.
《江上别流人》一诗,孙望先生所辑《全唐诗补逸》(中华书局版《全唐诗外编》第三编)卷五题作王维诗,并注曰:“见《永乐大典》卷三○○六。九真。人字(五函四十二册)。”按此诗又见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孟浩然集中,题下无注,故不属逸诗。然此诗作者究竟是王维还是孟浩然呢?  相似文献   

6.
唐诗人卢贞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唐诗》卷四六三有卢贞,小传云:“卢贞,字子蒙。官河南尹。开成中,为大理卿,终福建观察使。诗二首。”所录二首诗为:《和白尚书赋永丰柳》、《和刘梦得岁夜怀友》。《全唐诗》所收二诗及卢贞事迹见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九。《和白尚书赋永丰柳》一诗,《唐诗纪事》作《杨柳枝词》,《乐府诗集》卷八一作《杨柳枝》;白尚书即白居易,此诗又附见《白氏长庆集》卷三七。《唐诗纪事》载其事迹云:“  相似文献   

7.
谢榛诗学批评的系统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榛,《明史》卷九十九.卷二八七,列传一七五皆有记载.言李攀龙、王世贞辈“称诗指要,实自榛发也。”其有《四溟山人集》二十卷,诗四卷并《诗家直说》四卷留世,本试图通过《诗家直说》来阐述谢榛对诗歌的发生、本质、艺术构思、鉴赏等问题的系统观点,以期勾勒出谢’榛的诗学批评架构。  相似文献   

8.
诗心驱史笔——杜甫《八哀诗》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八哀诗》向来被认作诗的传记,明人王嗣奭《杜臆》卷七说得分明:此八公传也,而以韵语纪之,乃老杜创格,盖法《诗》之《颂》;而称为“诗史”,不虚耳!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六亦引郝敬曰:《八哀》诗雄富,是传纪文字之用韵者。文史为诗,自子美始。  相似文献   

9.
二、无名氏诗误入作家诗集 前述诸例,殆属作家诗误入无名氏集,即在采辑无名氏诗时,因失于鉴别,往往误收作家诗入无名氏集中。反之,在采辑作家佚诗时,又往往出现误收无名氏诗的现象,即常常将无名氏诗误收进作家诗集内。此例亦不少见,尤以从《文苑英华》、《乐府诗集》以及其他类编诗的总集本或选集本中辑佚作家诗时,或有兼收后题缺名者为常见。 《全唐诗》卷七八七无名氏集三载《秋日悬清光》,又重见《全唐诗》卷一二七王维集中,题作《赋得秋日悬清光》。检《文苑英华》卷一八一“省试”卷载此诗,题下缺  相似文献   

10.
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李肇的《唐国史补》(卷下)说,开元时,“位卑而著名者”有王江宁。王江宁,即王昌龄,因为他曾任江宁丞,故人称“王江宁”。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说他当时即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作为“诗家”而被称为“夫子”,可见他在当时是如何受到人们的尊重。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卷二)载有《王涣  相似文献   

11.
汪遵为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咏史”诗人,但是其里籍何处,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颇不一致。宋人计有功编《唐诗纪事》卷五九《汪遵》条谓:“遵,宣城人。”元人辛文房著《唐才子传》卷八《汪遵传》谓:“遵,宣州泾县人。”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引宋人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卷一○三又云:“汪遵,宣城人。”而《全五代诗》卷  相似文献   

12.
陆九渊平生主张“不立文字”,留下的诗作不多,后因失散严重,又因搜集整理方面的疏漏,最终收入《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五《诗》中的篇目仅有23首。本文提供的11首诗,确为陆九渊《诗》卷所未载,值得有关专家学者鉴赏、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籍,中唐诗人,《全唐诗》存其诗五卷(卷382—386),通检之,其中与商有关的共计十七首。这些诗分别是(1)《野老歌》“西江贾客珠百斛”,(2)《贾客乐》,(3)《江南行》“江村亥日长为市”,(4)《泗水行》“城边鱼市人早行”,(5)《南归》“远游无知音,不如商贾行”,(6)《送南迁客》“蛮州市用银”,(7)  相似文献   

14.
孙孟明 《语文知识》2000,(10):14-15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里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可算是“诗无达诂”的起源。所谓“达诂”,换一种说法,即“通达的解释”。何以会产生“诗无达诂”的现象呢?因为凡诗历来就有“贵曲忌直”之评说。“贵曲”指写诗隐晦,是一种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通常称之为“含蓄”。诗之“含蓄”,我们以为可分“单义性含蓄”和  相似文献   

15.
《大雅·卷阿》是君王出游时臣下所献之诗,诗歌所颂对象“君子”应该是西周天子,《卷阿》所咏之事似为其时之君臣对歌.臣下借与天子答歌之际而陈诗以颂美、祝祷,并借此以委婉的微言讽谏,是《卷阿》的诗义.《诗经》中一诗有前后转折、变换句式和抒情方式的例子甚多,这是诗人的一种写作技巧和手法,因而,《卷阿》并非两首诗错简而合为一诗.  相似文献   

16.
李元洛《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认为,梁代刘孝先《竹》“是中国诗歌史上产生时间最早的”(115页)咏竹诗,此说不确。刘孝先,《梁书》卷三十五与《南史》卷三十九均有传。《梁书》载其始为武陵王  相似文献   

17.
新《辞源》2448页:“【绿蜡】绿色蜡浊。才调集一钱珝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绿蜡屹,芳心犹卷怯春寒。”新《辞海(增补本)》370页:“绿蜡芭煞的别称。钱珝《未展芭燕》诗:“冷烛无烟绿蜡乾,芳心犹卷怯春寒。”台湾《中文大辞典》第二十六册第三九页第421条:“【绿蜡】谓芭蕉也。[钱(?)·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缘  相似文献   

18.
继《在语言的天空里飞翔》《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的先后问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我国语感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洪镇涛先生领衔主编的又一鸿篇巨制——《洪镇涛语感培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又由北京开明出版社隆重推出。《教程》分“诵读”和“品读”两个系列共六个分册。“诵读”系列有《古典诗词诵读》(小学卷)、《古典诗词诵读》(中学卷《)精粹古文诵读》(中学卷)。其编写体例为:每首(篇)诗文后有“注释”“译文(诗)”“品味”“背诵”。“注释”简洁明了,极具权威性;“译文”生动流畅,尤其是译诗,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白话诗词;“品…  相似文献   

19.
陆宗成 《语文知识》2003,(12):38-40
诗眼①诗人的艺术鉴赏力。范成大《次韵乐先生除夜三绝》:“道眼已空诗眼在。”②即“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语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如纪昀评李商隐《少年》诗:“末句是一篇之诗眼。”  相似文献   

20.
傅山与顾炎武唱和诗共有六首。第一次唱和诗两首,是在清康熙二年(1663)所作。丁宝铨《傅青主年谱》:“(康熙)二年癸卯,五十七岁:崑山顾宁人访先生于松庄,赠五律一章,先生依韵答之。”丁宝铨刻《霜红龛集》(本文引《霜红龛集》,均为丁宝铨刻本)卷九载有傅诗,并附有顾诗)《亭林诗集》卷四载有顾诗。第二次唱和诗三首,也是在清康熙二年。《傅青主年谱》没有记载,《霜红龛集》也未收这次唱和诗,《亭林诗集》卷四收有顾诗两首。第三次只是顾炎武寄侮山诗一首。《傅青主年谱》:“(康熙)十三年甲寅,六十八岁:是年顾宁人有寄先生《土堂山中诗》。”《霜红龛集》附一、《亭林诗集》卷五均载有此诗。现把这六首诗按写作时间分三组,注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