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个欧阳修——你是哪一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感情色彩迥异。先看第一个。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也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罢,果然感慨…  相似文献   

2.
<正>宋朝时有个文人喜欢作诗,但平时又不愿下工夫,却自以为了不起。后来他听说有个欧阳修很会作诗,很不以为然,心想:难道天下还有比我更会作诗的人吗?就离开家去找欧阳修比试比试。这个文人走着走着,看到一棵枯树,于是诗兴大发,随口吟道:远看一枯树,两股大丫杈。他吟了这么两句,却想不出后两句词来了。正苦苦思索时,突然背后有人续了两句:春来苔为叶,冬至雪是花。这人回头一看,并不认识吟诗的就是欧阳修。他上  相似文献   

3.
有个故事。一次,一个爱写诗的小青年恰好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不知道同路者的身份。就这么走着走着,小青年看到路连有棵枯树,于是诗兴大发,指着枯树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夸他,还笑眯眯地点头说;“写得好,那枯树的确是这个形状,而且你只要再加两句,就能让此树充满生机!”小青年听了,也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结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小青年听罢,感慨万…  相似文献   

4.
妙语戏蠢材     
《辅导员》2011,(13):113-113
宋朝有个富家子弟非常喜欢吟诗作对.人称“酸秀才”.一天到晚欲寻欧阳修一比高低。一天.他抉了几册唐诗便上路了。他见路边有棵大树,吟道:“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吟完就无下文了。正巧欧阳修路过.替他续了两句:“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相似文献   

5.
两个欧阳修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色彩全异的。先看第一个。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于是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也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也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罢,果然感慨万千,因为他突然发现,…  相似文献   

6.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色彩全异的。 先看第一个。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他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于是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也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  相似文献   

7.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色彩全异的。第一个故事: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他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于是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7,(6)
趣味堂有一次,欧阳修走在路上,听见前边一个书生对着路边的一棵枯树赋诗,可是,他只念出两句"路边一枯树,两个干树杈。"就再也吟不出来了。欧阳修见他想得辛苦,便随口加了两句:"春来苔为叶,冬至雪做花。"书生听罢,感慨万千,因为他发现,加上这两句,  相似文献   

9.
妙语戏蠢材     
《辅导员》2011,(Z2):113
宋朝有个富家子弟非常喜欢吟诗作对,人称"酸秀才",一天到晚欲寻欧阳修一比高低。一天,他挟了几册唐诗便上路了。他见路边有棵大树,吟道:"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吟完就无下文了。正巧欧阳修路过,替  相似文献   

10.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有两个是色彩全异的。第一个故事: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他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于是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丫。"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欧阳修听了并没有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也就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11.
百里追文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受一位远方挚友求文之托,写了一篇题为《昼锦堂记》的文章。欧阳修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把文章写好誊(téng)正,再吟读一遍,颇感满意,便命一差官乘马给友人送去。过了三天,欧阳修突然想起了什么,急不可耐地命一仆人立即来见。“你赶紧乘快马去追赶那送文章的差官,要他把文章带回来!”“老爷,那差官已去了三日,至少已走了五六百里路了,怎能追赶得上啊!”“无论如何你也要追上他,即使我那文章已经送到,也得设法取回来!”见主人态度如此坚决,那仆人急忙跳上坐骑,飞鞭催马,择捷径,抄小道,日夜兼程,…  相似文献   

12.
许寒梅 《初中生》2007,(7):53-54
欧阳修在他的传世美文《醉翁亭记》中,交代了他“醉翁”之号的由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欧阳修为什么要自号“醉翁”呢?“醉翁”一号又蕴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13.
宋朝,有个人自以为能吟诗作赋,所以目中无人。听人说欧阳修诗才超人,他心中颇为不服。为了见个高低,他要访欧阳修。途中,他见路边有棵很大的死树,诗兴大发,吟出两句:“面前一古树,两股大丫权。”两句出口,一时想不出后两句。恰巧欧  相似文献   

14.
一、苏东坡赶考相传苏东坡年轻时与两个好友乘船赴九江二门考试,因洪水误了考期.考官吟一上联要苏东坡对出,如对不上不允许补考.上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个学子,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抵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才思聪颖,略加思考,即对上:“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进了七六五年考场,四返三往到二门,一心要进.”下联巧妙地“倒顺数”对上联的“顺数”,这一行三人当然破例被允许补考.二、郑板桥赏雪相传郑板桥一次外出,见几个秀才在赏雪,他随口吟道: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秀才们听…  相似文献   

15.
读书是福 博兴二中 韩新站   1998年 4月,学校创建了语文读写训练室。第一次去训练室读书的时候,我激动地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字——读书是福。   古人说:“至乐莫过于读书。”每当我内心有忧愁需要排解时,我就放声吟几首诗词,或读几篇人生感悟的文章。一吟一读,心中顿时云开雾散,阳光普照。读书,使自己拥有一个自得其乐的方寸之地。   哲人说:“读书悦心。”欧阳修的《东斋记》里对读书能治病养生说得更具体,更生动。他说他每次吟诵文章后,就“释然不知疾之在体”。欧阳修读书去疾养生之说,我信其然。读书能…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续诗     
北宋年间,有兄弟二人,平常能顺口胡诌几句歪诗,于是就自恃才高八斗,到处吹嘘并扬言要跟当朝大诗人欧阳修比比高低.这天,兄弟两人出门,正是要去寻欧阳修比诗.刚巧,官任枢密副史的欧阳修,乔装下乡私访,来到这个地方. 兄弟两人走在路上,见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当然少不得即兴赋诗.路前方一村边,长着一棵开满白花的梨树,老大见了顺口吟道:"一棵大梨树,"老二接道:"两个大桠巴."再往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找不出词儿来了.  相似文献   

17.
宋朝有个纨绔子弟,以“诗才”自居,人称“酸秀才”。他听说欧阳修吟诗赋词妙如流水,欲寻其比试高低。于是,挟了几本唐诗上路了。途中,酸秀才见路旁有棵枇杷树,顿时诗兴大发,摇头晃脑唱起来:“路边一古树,两朵大口杈。”刚吟完这两句,就再也接不上茬了。正巧这时欧阳修路过这里,见酸秀才急得团团转,替他补了两句:“未接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酸秀才不由得点头称妙。二人沿湖畔而行,酸秀才为了扳回面子,又诌了两句:“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吟罢又搜肠刮肚,无以为继。欧阳修对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酸秀才拱手道:“想不到老兄也会…  相似文献   

18.
相传北宋时有一书生,虽然没什么大文才,却喜欢舞文弄墨。他听说欧阳修是众人敬仰的大文豪,心中很不服气,便赶赴京城,想找欧阳修当面比试, 一决高低。途中,他看见一户人家院子里有株很大的枯树,便诗性大发,当即吟道: “庭前一古树,两股大树杈。“诗到此也就卡壳了,他在这棵古树前转悠了半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欧阳修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据说,一次,王安石想写一首题为《残菊》的诗,开头两句说:“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看见了,说:“百花都落,独有菊花不落,是枯干在枝头上的。”他并且带着嘲讽的口吻,接着吟了两句:“秋花不落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很不服气,说“欧阳修真是不学习,屈原的长诗《离骚》里有晚上吃秋菊的落花的句子,难道没看见吗?”其实菊花本来有落瓣和不落瓣的两种,凡花瓣结密的就不落,盛开后,浅黄的转白,白的转红,枯萎在枝子上。花瓣稀疏的落,盛开后,赶上风雨,就飘落满地。欧阳修只知菊花有不…  相似文献   

20.
“今天两堂语文课连上,我们共同来研究联想和想象。”“企鹅”的语调一如往日———不紧不慢,透过平和的语调我们可以推测出他的为人———和善但并不懦弱,俗话叫做绵里藏针,要是用文雅一点的语句可以称得上“温而厉,威而不猛”。“说到联想、想象,我想起了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天上的街市》。他在诗中写道: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企鹅”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好多年前读过的东西常常能够随口引用,吟至得意处声调更加抑扬顿挫,尤其是“走”字声音拖得很长,仿佛他亲眼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