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生活通讯社消息,就中国当代文学什么时候才能够出现如同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问题,清华大学教授、作家格非认为,文学曾经的“繁荣时代”不会再来了,也没有必要再来了。“文学从来都是这样的东西,你说它重要,它也不重要;  相似文献   

2.
依据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新世纪文学走向取决于时代生活进程、民族文学传统与世界文学格局的合题效应.20世纪形成的现代文学传统的现实主义主潮有着强大的历史惯性,西方文学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凭借全球化之风产生极大渗透力,时代生活进程的初始现代化,呼唤直面现实、激励精神的现实主义.三大推动力的合力所致,新世纪文学既以现实主义为主潮,又存在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新潮.二者建立互动关系之日,便是新世纪文学辉煌之时.  相似文献   

3.
<正>三十年代,不仅是政治风云聚散,社会斗争消长的倾其复杂的历史年代,而且也是文学思潮,流派潮涨潮落,升沉起伏异常杂乱的历史年代.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派的寿命是短促的,仅有几年时间,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确实留下了很深的痕迹.它的转瞬即逝,委实令人惋惜.但它消亡、衰落的原因实有探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社会现象,文学现象,其消亡,衰落自有其历史原因.三十年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代.中华民族要生存,必须抗拒外族的入侵和吞没,因此文学不能不表达民族要生存自强、独立的呼声,文学也不能不担负为  相似文献   

4.
“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的联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是我们能够走向对“文革”文学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理由。“文革”文学与“十七年”文学之间,除了在“文学体制”、“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之外,更为值得注意的还有文学的“理论命题”、文学创造的“实际操作”和“文学行为”等具体体现的文学思潮类型、形态方面的大量“同源”“同向”的现象。二者之间呈现为鲜明的“历史”的“成长性”与“观念”的“层积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讲话>是针对延安文艺界的"不正常现象"而发的,这一"不正常现象"显现着"人的文学"在延安的影响.<讲话>精神的实施阻断了"人的文学",建构出"新的人民文艺".当下"红色经典"的改编显现着"人的文学"和"市民文艺"对"人民文艺"的侵蚀和遮盖,艺术趣味的变迁中体现着历史观的困惑和疑虑."人民文艺"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决定"人民文艺"究竟是未能完成的历史建构,还是终将完成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6.
延安文人的“公共空间”:社团与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文学作为现代中国革命和历史叙述的重要参与者,繁复而生动地呈现着现代中国革命和文学的历史面影.延安文人社团及刊物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构成了极为重要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期刊既是延安文人自觉地将文学与革命联系起来进行文艺界的精神总动员的传播载体,又是延安文人话语交融、思想汇聚甚至碰撞的媒介空间.同时,在革命战争的传播生态环境中,大量的延安文学期刊不仅鲜明地标示着延安文人的美学姿态和风范,而且最终汇流到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和它的传播主体一道成为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原始史料为依据,对延安文学期刊回归"历史现场"进行考察,展示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中延安文人的创作与生活、思想与交流,以期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具有历史深度的经验借鉴和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7.
你好!所寄《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论稿》收到,十分感谢,十分高兴.我认真地阅读了你的书,得到许多信息,也得到了不少启发.你作了一件很好的事,我向你的成功表示祝贺!令我惊讶的是你占有这么丰富的资料,跟踪报告文学的脚步是如此及时.在对报告文学认识、分析和理解的过程中,你的不少意见是给我启发.报告文学的崛起和持续发展繁荣,是新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因为报告文学的表现,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才显得更加富有生气,更加灿烂辉煌.报告文学在坚持真实性、现实性和文学性的原则基础上,对于新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积极能动的参与和表现,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文学笔记,是这个时代的社会心声,是社会生活同文学共同创造一种历史的恢弘景象.这是中国的文学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动人景象,也是报告文学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功表现.对我这样的看法,你也许不会有不同的意见.可是,尽管对于报告文学的这种表现,人们是无法忽视的,但在认识和评判上却是各种各样.有人把报告文学的这种成功表现,看成是偶然的,不正常的现象,说是因为新闻不力导致了报告文学的兴起;在那些以诗歌、小说为文学正宗的观念影响下,有人至今对报告文学的文学地位表示迟疑.等等.这些不同看法的存在,或许正好说明,你我等人致力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出现的消费主义和欲望扩展,文学也开始流行"欲望书写"。欲望是内涵宽泛的人类社会现象,其抽象之意就是欲求与希望。精神欲求是欲望的重要构成与强烈动力,欲望有差异,更有共通性。文学描写是一种必然的正常的历史现象,文学书写与市场经济无关,任何时代均存在欲望。文学书写是一种良莠并存的现象,评判欲望书写良莠不可简单化,对欲望道德评判应综合审视。欲望书写应遵循以下原则:创作态度应该严肃;所描述的欲望应该具有经典意味和普遍的思想意义;应该尽可能揭示欲望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传媒时代”的到来 ,人类生活的各领域、各形态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冲击和影响。本文试图于此背景下展开当下文学写作的“历史语境” ,以望为文学的写作研究提供一定参照  相似文献   

10.
一、“改革文学”内涵的模糊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热潮的到来,反映改革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它被称作“改革文学”.当人们对新时期文学作历史回顾的时候,“改革文学”同“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名目一道,又作为文学史的概念而被表述着;当人们对文学与时代的美学关系作理论性探讨的时候,它又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被提了出来.这样,“改革文学”就在文学创作、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几个范畴被同时使用着了.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它的范畴,否则就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如今,“改革文学”的说法正由于缺乏范畴的明确规定性,因此在理论上也就表现为概念上的不周严、不确定、不科学.而且,它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上,确也带来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莫言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获奖评语是“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莫言回忆到,“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乡村的生活经历,让他“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笔者认为乡土情结可以是高中语文课堂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虽历史短暂却有着其文化的特殊性,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城市经济的发展、宽松多元的文化环境奠定了“草根”文学的受众、传播者基础,元代文学作家与下层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他们的文学创作蕴涵着“草根”情结,在题旨境界、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均表现出自身独特鲜明的美感风貌.元杂剧和元散曲以通俗质朴的语言、直敷其事的表达方式反映着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和愿望,典型体现着元代“草根”文学平民化、世俗化、创新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似乎已经被放入了历史的"故纸堆"里,任凭后人的评说。赞叹那个时代文学的辉煌,砥砺后人的进取,缅怀当代最为显赫作家们的创作童年,我们一次次地回首那过去的岁月。翻开文学史沉重的印册,仿佛那些刚脱去青涩外衣的青年作家们,用着文学的旗帜  相似文献   

14.
戴丹 《文教资料》2012,(34):97-100
以卫慧、棉棉、朱文颖、魏微等为代表的"70后"写作,是新时代的历史语境下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的文学反映。与前人相比,她们更敢于将个体经验、个人情绪和个体欲望付诸笔端,从而呈现出个性不同的发展趋势。她们的文学实践都浸染着同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有着接近的审美倾向和类似的文学表达,本文试图将"70后"女性写作潮流当作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来初步呈现"70后"女性写作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5.
文学因素大举侵入历史文本,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现象,这表现出中国人富有创造性与想象力的一面,也是虚构精神被压抑后反而暗流涌动的表现.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既对历史真相形成遮蔽,又使历史的血肉得以全面复原.由于文化市场的广泛介入,历史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成为文化消费品,历史文本逐渐演变成了通俗好看的大众读物.民间的文学想象力、民间的好奇心、民间对生活与历史的理解、民间的人生梦想与企望,这些众多因素均成为重塑历史文本的内在力量.历史文本在被全民消费的同时,也被全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书写.正是这种被大众趣味重新塑造的所谓"历史"与"历史人物",才真正广泛影响了我们民族的信仰、情感、认知方式与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6.
“忧世”与“忧生”——中国古代忧患诗歌史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抒情诗以愤忧怨伤情感为主,这一情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忧世与忧生。忧世是儒家入世的情感,表现为忧君、忧国、忧民三位一体的内容。忧生是道家对生命本体的忧患,表现为生死之忧、生活之忧与生存之忧三大主题。忧世与忧生情感的交融互摄产生两类忧患诗歌,形成抒情诗歌史上两种文学时代。忧世时代诗人们发抒着忧国忧民的怀抱,文学主张是言志、务实,这一时代占据着抒情诗的大部分时空。忧生时代专注于发抒自我情感,文学主张是缘情、表现。两个时代互相交替,以忧世时代为主,忧生时代为辅,形成一部忧患诗歌史  相似文献   

17.
<正>文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受社会生活影响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革命,或迟或早,要通过文学表现出来,并影响到文学的性质以及它的发展。巨大的社会变革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要求作家熟悉新的生活,塑造新的艺术形象。湖南当代文学就是在崭新的时代,在现代文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艺术作品的“品牌化”如同产品的商标一样,既代表着成熟艺术家作品的固定图式,同时也为其在市场上走俏,起到盲目和浮夸的宣传效果,尤其在这个消费膨胀的时代里,“品牌化”艺术作品有着刺激人神经的即时效果,或者一夜捧红,或者淘汰出局。这种现象影响到了艺术家的创作状态、评论家的品评标准,以及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品牌化”现象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和研究者不得不讨论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发展到元代,出现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诗歌、散文等正统文学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而以杂剧为主的“俗文学”却兴盛起来。元杂剧或称杂剧,或称乐府,或称传奇,名称不一。据史料记载,元杂剧见诸书面的作品约有五百多种,现存一百多种(1)。浏览元杂剧这一文学发展的新高峰,我们深深感悟到:这是一面反映元代社会生活的多棱镜,折射着那一时代艰难跋涉的文人所特有的多重性创作心态,蔚集着前人文学艺术之大成所拓展出的多元化表现新领域。从而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多”奇观。一、社会生活的多棱镜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时代。一方面,元蒙统治者破坏了农耕生产方式,一度把田地荒废为牧场,甚至在农业和手  相似文献   

20.
“个人化写作”、“私人写作”是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的标志性特征,是对公共生活变迁的文学反映,是文学自律的时代发展,是弥合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粘合剂.陈染、林白的文学创作是一种性别政治、时代症候和自恋共同体等多重因素的混合体,很有必要探究其文化隐喻、时代症候和合法性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