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众所周知,党报大多是由时政新闻来唱主角的。包括工作性报道在内的时政新闻(以下只称“时政新闻”)是机关报的优势,相对于其它报纸而言,有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从这一点上来说,机关报一直在受众中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其它都市类报纸难以望其项背。因此,做强做大机关报的时政报道是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晚报、都市类报纸大都是以社会新闻为主打,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很多媒体都是靠社会新闻在当地迅速打开局面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全面推行阳光政务,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政新闻。很多晚报、都市类报纸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并逐步加强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的探索。然而,由于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受众与党报不同,对时政报道的要求也不同。晚报、都市类报纸不仅要做时政新闻,而且要做得好看、可读,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那么,晚报、都市类报纸如何才能把时政新闻做得更可读呢?近年来,《天中晚报》在做时政新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晚报、都市类报纸大都是以社会新闻为主打,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很多媒体都是靠社会新闻在当地迅速打开局面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全面推行阳光政务,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时政新闻。很多晚报、都市类报纸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并逐步加强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的探索。然而,由于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受众与党报不同,对时政报道的要求也不同。晚报、都市类报纸不仅要做时政新闻,而且要做得好看、可读,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那么,晚报、都市类报纸如何才能把时政新闻做得更可读呢?近年来,《天中晚报》在做时政新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读图时代”已经悄悄地到来。一张精彩的新闻图片,往往能主导报纸的版面,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吸引着读者。读者心理和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微妙变化,“图文并重”逐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要真正发挥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优势作用,这就要求摄影记者要着眼于做“下里巴人”,多深入社会。将镜头对准百姓,关心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尹长东 《新闻窗》2006,(5):34-35
当前都市类报纸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其中对时政新闻的报道已经成为各家报纸的必争之地。然而,时政新闻大多属同一新闻源,得到的原料一样,想要做出各具特色的报道并非易事。而且,时政报道不比社会新闻,稍稍把握不当,就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想让时政报道既出彩,又不出格,这对大都还年轻的都市类报纸记者而言,可算是个难题。不过,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笔者认为,善用一些方法,都市类报纸的记者其实也能把时政新闻做漂亮。  相似文献   

6.
普通读者看报纸,可能不会想那么多,比如哪条是教育新闻,哪条足时政新闻,哪条是社会新闻……而对于我们记者来说,新闻有着严格的分类,记者也因为跑的战线不同,有着“时政记者”、“产经记者”等各类头衔之称。  相似文献   

7.
地市级晚报的“民生”定位,决定了社会新闻在报纸版面和渎者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地市级城市的经济相对落后,对大政方针政策又局限于上传下达,领导层面的思想也较为保守,这使得地市晚报的时政经济新闻多被会议、业绩以及数字所网,失去了时政经济新闻应有的深度、广度和信息量,变得“面目可憎”,  相似文献   

8.
黄琳 《记者摇篮》2006,(6):11-11
都市报记者作时政新闻,一个很大的难处是参加不了省市党政高层会议,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要闻。对于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在我做时政新闻记者的这几年,总结出了一个比较好的办法,那就是巧做“二手新闻”。如果简单地把人家报道的内容拿过来,一番文字上的改动,直接“搬”上我们报纸的版面的话,既有“剽窃”嫌疑,又不能真正把这些重大新闻的意义充分展示出来,对于受众来说也“不解渴”。所以,做“二手新闻”,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将党报所报道的新闻内容作为新闻源,或者说一个新闻线索,就这个重要的我们感兴趣的新闻线索,重新进行深入的采访和挖掘,…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生活类报纸市场竞争形势的日趋白热化,"时政新闻"这个过去曾被忽视的新闻体裁,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地市一级的晚报,在做大做强社会新闻等的同时,已将做活当地时政新闻作为参与报纸市场竞争的一大优势手段.  相似文献   

10.
吕晓明 《新闻传播》2004,(10):47-47
伴随着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改革、发展与竞争的需要,“视觉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现场短新闻”)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有日渐增多之势,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尽管目前国际上对“视觉新闻”尚无统一的定义,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视觉新闻”专指纸质媒体运用形象化、立体化的表现手  相似文献   

11.
报纸要让读者爱看,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追求。比起其他一些社会类报纸、文化类报纸,企业报在让读者喜欢上或许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我认为,企业报是给企业职工看的,增强企业报的“平民意识”,是让职工喜欢我们报纸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张培铁 《新闻前哨》2012,(12):56-57
一、“同质化”严重,可读性“差”——思变突围 时事新闻是一张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采新闻相对,时事新闻的特征是:从稿件来源看,是非自采的,通常来自国内外大的通讯社,如新华社、中新社以及重要的外地媒体;从报道内容看.一般是国际国内有较强的时效性、重要性、典型性的新闻,如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事件、国内的重大时政新闻等。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学上.“硬新闻”的概念指的是具有广泛社会关注度的时政、经济、政府工作方面的重大新闻。相对于娱乐消遣性的“软新闻”而言。“硬新闻”更多地表现出题材重大、信息深化、影响力大等特点.如时政要闻,政策解读、热点话题、深度报道、重大事件、舆论监督等。近二十年来,新闻竞争从“软新闻”领域发韧,使得一批都市报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14.
杨初亮 《新闻实践》2009,(12):56-56
时政新闻可读性差、同质化现象严重,是很多都市类报纸都面临的难题。都市类报纸往往以社会新闻和舆论监督起家,对时政新闻重视不够。但是时政新闻本身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说社会新闻能为一张报纸聚集人气,是本地新闻的重要基础的话,时政新闻就会为一张报纸赢得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今日早报摸索着如何把时政新闻做好看,  相似文献   

15.
高欣 《记者摇篮》2006,(6):38-38
就报纸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由“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和“读题时代”,“读书看皮、读报看题”,这不是对新闻出版人的挪揄,而是人们多年形成的一种阅读习惯定势,是我们必须直面并要认真作答的一张试卷。在“注意力经济”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完成的作业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对报纸一往情深读者的阅读需求。新闻标题当然不可能肩负这么沉重的担子。因为这与一张报纸的历史、现实、操守、口碑、综合实力……等N个元素正相关。但新闻人还是有将自己的“孩子”——新闻产品一一打扮一番以示人的责任和义务的。不管你的孩子是“浓眉大眼”…  相似文献   

16.
新研 《记者摇篮》2006,(8):20-20
采写角度平民化以前,我们的一些时政新闻记者的采访渠道很单一,要么听会议,访领导,要么跑部门、拿材料;同时写起稿件也很生硬,喜欢用“记者从某某部门获悉,据某某部门透露”等生硬的开头。新的思路要求,写会议、政策类新闻,必须涉及到的活生生的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要求尽量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使得时政报道更具亲和力和贴近性。重大题材平民化对时政类的重大题材,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大。尤其是与市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政策法规、重大举措、交通规划等,做到以市民角度切入、提早做好准备和策划、力…  相似文献   

17.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报纸舆论导向及喉舌作用的发挥。作为党委机关报,新闻评论不仅代表了编辑部的政治见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代表同级党委说话。可以说,党报的重要新闻评论就是作为党委的声音出现在报纸上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生活类报纸市场竞争形势的日趋激烈,时政新闻这个过去曾被忽视的新闻题材,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地市一级晚报,在做大做强社会新闻的同时,应将做活当  相似文献   

19.
晚霞  南杰 《新闻采编》2009,(6):45-46
都市类报纸发展到今天,对时政新闻的重视程度可渭一家赛过一家。甚至可以这样讲,看一家报纸是否当地的主流媒体,那就要看它对时政新闻报道得好坏,因为,报纸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时政新闻建立起来的。而对时政新闻报道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时政记者的素质高低。更由于时政新闻很多情况下是从会场上得来,因此,时政汜者需要练就的一项基本功就是开会。  相似文献   

20.
在县里从事新闻工作,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全国性的报纸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所有县级同行时常为之殚思竭虑的事情。去年,我经过刻苦努力,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经济参考报、中国日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和报纸上发表了作品。新华社的一位同志给我来信称我在新闻业务上大有提高,一时间引起了许多县级同行的羡慕。现在重新翻看一下过去的作品,回顾一下这些作品的构思、采访、写作过程,我的体会是:功夫要下在“选”字上。读者看报纸,不仅要了解“什么事”,也要了解“为什么”。为此,这就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从深层次去思考问题,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以满足读者这一需要。新华社主办的《内参选编》1989年第45期刊登了我写的《一个农村蹲点干部的日记》。这篇稿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