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公民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动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从口号走向全民实质参与的前提。目前,我国公民生态意识教育水平还很薄弱,政府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存在问题、社会生态意识不强、公民生态意识的教育不够。在这些方面政府、学校、社会应该为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水平做出相应的工作,同时也对公民自我教育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观教育包含生态道德意识教育、生态道德规范教育和以及生态道德素质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施路径设计上,要建立生态文明观教育体系,提升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完善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增强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健全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体系,提高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3.
方洁 《文教资料》2020,(6):64-67
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生态意识的内涵关系看,生态意识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为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提供"原动力".湖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是一个重要问题,表现为:公民生态意识水平存在差距、意识和行为难以一致、自主性不足、配套服务不健全等.将传统生态文化融入湖州公民生态意识培养,培育公民生态价值自觉,有利于推进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明之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本文依照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模式,初步探讨了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家庭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潜化性作用以及社会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综合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向度,直接与社会公民的生态意识形成相关.社会公民生态意识的形成是由文化、法律、伦理、制度等内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探讨生态意识形成的内在机制既是理解国家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所作努力的重要向度,也是进一步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略论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其路径可以是科技、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各种手段,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态恶化的忧患意识、资源节约的责任意识、环境友好的道德意识、保护环境的法制意识、生活消费的理性意识。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武装头脑、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把国情教育融入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开展生态行为文明实践锻炼,是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生态教育正是提升社区居民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参与的重要途径。我国社区生态教育面临着居民生态意识淡薄、生态知识贫乏、生态认知偏颇、生态参与意愿低、生态破坏行为缺少约束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多方联动,针对社区居民各自的群体结构、人文状况、受众特点,以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为原则,在生态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运作机制上,创新生态教育模式和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建设泉州市丰泽区生态文明城区目前存在环境污染总体还未得到有效控制、中心城区城镇化进程滞后、城镇布局不合理、城区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等主要问题.立足丰泽区区情,明确建设丰泽生态文明城区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从大力发展环保型生态工业,建设城区生态服务业,大力发展城区生态农业,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加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基本思路和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现状,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五个着力点,进而努力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的道德意识、思维意识、心理意识、价值意识和法治意识,是新时期赋予大学育人目标和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追求的是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平衡,须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平衡.因此,生态文明不仅仅指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整体和谐的价值体系.现代社会中,我们追求与建设生态文明,理应在这一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促进国民对与生态文明相符的道德责任的觉醒,并引导公民自觉且积极地践行对自然、对人与社会、对自身的道德责任.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启发着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并在有效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有着丰富的价值启迪.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学校的参与,学校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以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念,发挥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教师对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起到引导作用,教师教学水平是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由于生态文明教育缺乏政策性支持、专业师资、专业培训和社会支持,导致生态文明教育的的师资不足、内容空泛、方式单一、资源缺乏等困境。亟需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开展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和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等措施,帮助教师充分发挥在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作用,帮助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2.
刘霞 《江苏教育》2023,(40):78-79+82
<正>在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生态文明教育。2021年,生态环境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特别强调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践行生态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3.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求,培养具有生态人格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举措。因此,针对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存在的教育机制、生态意识淡薄、实践活动缺失问题,积极寻求有效对策,以提高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意识,建立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化机制,从而促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最关键的是转变全体公民思想观念,培育和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本文分三部分,首先指出当前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其次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三点对策。  相似文献   

15.
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既是新世纪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生成的基础,又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就是通过生态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与此相关,课程建设是高校生态教育的平台和重心,教师和学生则是学校生态教育的双主体。一个新的拓展——渗透式、跨学科融合的非专业生态教育的创生,将有利于生态教育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深化,同时也将促进和丰富大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设置课程以及课堂内容板块的更新,是做好高校生态教育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6.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而生态道德既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生态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此,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务必切实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西方的绿色运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三者结合的产物。它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出发点的思潮,它设想了未来"绿色社会主义"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对策和措施,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主要包括:坚信社会主义能够克服生态危机,培养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与社会生态及社会生态空间存在着互通与契合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社会生态空间是社会生态的秩序存在,其所包含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心理生态等要素与层次能够影响到包括公民身份、公众心理、公共理性等在内的公民社会关系的重构;另一方面,公民社会也需要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现代公民的生态觉悟、生态意识以及生态实践都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现代公民社会。同时,公民社会不同于我国传统的臣民社会,也不同于西方的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建构所要面对的社会环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互影响制约的生态存在。"人-社会-自然"之辩证统一的生态发展是公民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两个"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在整个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他们的要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一是要使大学生建立起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二是要使大学生建立起资源节约的责任意识,三是要使大学生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20.
孟延新 《文教资料》2014,(17):84-85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探索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作者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探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关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高校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发展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