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的“三角地”》中,黄先生既真切细腻地描述了北大许多如雷贯耳的著名学者如吴组缃、林庚、魏建功、杨晦、王瑶等的生活轶事和治学态度,追忆大学时代许多“远去的美丽”,比如55级北大学生那种既崇高纯洁,又愚昧盲从。  相似文献   

2.
林庚的幽默     
《出版史料》2008,(2):85-85
著名诗人、教授林庚,一次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授课时,有学生问朗诵和歌咏有何区别,林庚就答道:朗诵和歌咏在表达感情的要求上虽然相似,但表达方式却很不相同。“朗诵”要求字正腔圆,发音标准,而“唱歌”首先要求合乎音律,而往往并不拘束于字音的标准与否。  相似文献   

3.
“考证,也叫做考据。在清代,义理、词章、考据被认为是三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学科。”…这是季羡林先生《为考证辩诬》一文开头的话。或许是极左思潮下的某种需要,也或许是因人废言(现代学者中大力提倡“考据”的是胡适而不是鲁迅),学术研究中的“考据”方法曾经被批判和否定得一无是处。季先生的《为考证辩诬》批评了关于“考证”的种种误解。显然,季先生是提倡考据方法的。近几年出版的一些谈名人读书治学的著作,提倡“考据”的还有一些:1999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读书与治学》,更是大力提倡学术研究中的考据方法。三联书店近来出版的《量守庐学记》、《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与学术》、《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蒿庐问学记——吕思勉生平与学术》等等,也都是把考据方法作为治学的关键。为什么会这样?季先生在《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中一语道出了其中真谛。  相似文献   

4.
书界采风录     
○《书与人》第3期发表季羡林文章《翻译的危机》。文章说:“这个题目看上去有点危言耸听,但是我自认是实事求是的,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当年严复以“信,达,雅”为“译事三难”,季先生认为,三个字中,以“信”字为基础,为根本,这个字做不到,就根本谈不到翻译,而危机正出在不遵守“信”这个标准上。  相似文献   

5.
一年多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我精心修改文章的情景,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1987年9月2日,费孝通教授以77岁的高龄,第13次到“江村”作社会调查。那时,我刚到报社工作不久,领导上考虑到我曾是费老“江村”调查的联络员,多次陪同费老访问美丽的“江村”,就把采访费老的任务交给了我。我真是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能和费老再次见面,聆听他对社会问题的精辟论述;担心的是自己“半路出家”作记者,怕采访不好写不成文章。我立即从苏州来到吴江县盛泽镇,和费老吃、住在一起,一边陪同他作社会调查,一边见缝插针地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北大东语系建系40周年,也是该系创始人、前系主任季羡林教授执教40周年.东语系图书室与新中国同龄,是1949年由季先生倡导和创建的.这个图书室多年来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这里仅就它的管理工作谈一点个人见闻,以表对东语系系庆的纪念和对季老的敬意.  相似文献   

7.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24):19-19
龙润普洱茶体验馆最吸引人的,不仅是它琳琅满目的藏茶,还有那自己动手压一饼“唯我独有”普洱茶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如今说到教授,这个“高等学校中职称最高的教师”的社会声望,是个沉重的话题.腾讯网有一项针对“北大教授‘粗口门”的网络调查,投票总数为1364.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是否认为教授的素质在严重下滑?”调查结果显示,选“是”的有939人,占68.84%.①是不是教授真的如接受调查者所认为的那样,素质严重下滑了呢?  相似文献   

9.
我喜爱的书     
<正>我看过一些名人所列的自己喜爱的书的名单(书目),所列之书大多为中外名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写过《我最喜爱的书》一文,文中所列十类书,有所与众不同,这十类书是:司马迁的《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对大多数人而言,李煜的词、纳兰性德的词,较难进入“最喜爱”范围,但季先生却将其列入“最喜爱”之列,说明他有与众不同的独特审美观与偏好。  相似文献   

10.
滕沐颖 《中国记者》2023,(1):120-122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为契机,新华社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统筹编辑部和海内外分社的采集力量,分阶段、不间断推出百余条(组)报道,多元解读中国茶的传承密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使用“淘宝天猫”平台的地标茶产品消费评价文本作为样本,围绕消费者感知广西地理标志茶产品品牌形象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第一次听到李政道教授的名字,是在40多年前的一个早晨。那时,我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那天早晨,我刚走进新华社编辑部就感到气氛异常活跃。编辑们一面兴奋地阅读刚刚收到的外国通讯社的电讯稿,一面兴奋地谈论着什么叫“宇称守恒”,什么叫“宇称不守恒”。李政道和杨振宁教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推翻“宇称守恒定律”的讯息,就这样迅速地传遍了全世界。“李政道和杨振宁是谁?他们是怎样做出了这惊人的发现?还有吴健雄教授,他们这些华裔科学家何时才能来中国谈谈他们的治学经验,他们的甘苦,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13.
韩睿是美国人,杰克是英国人,他们是我认识不久的朋友,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都因为普洱茶有了更多的默契。他们可以说是云南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再加上品普洱茶时咂嘴的神情,我在旁感动得一塌糊涂。店主季先生是他们的好朋友,因为韩睿和杰克的引见,估计,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有茶相伴的日子,生活确很快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民谚云:“墨要陈,茶要新。”这大概是很多茶人都认可的说法。茶以新为上,大抵是在散泡绿茶兴起以后才形成的观念,因为绿茶要保持其嫩绿和鲜香,这才有了“宁饮清明前,不喝谷雨后”之类茶俗。可是翻看茶史就会发现,绿茶的兴起其实是很晚近的事情,萌芽期固然可以上溯到唐宋,但蔚为风气应当是在明清之际,相比于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茶史而言,  相似文献   

15.
林庚白是南社中反同光体的健将,其言辞之犀利不下于厌恶遗老的柳亚子.然林庚白曾为同光体领袖陈衍的学生,学诗从同光体入手,本为闽派后起之秀.  相似文献   

16.
自4月22日至5月13日,一场由生活日报、大众网联手发起、多家主流都市报不断加入主办行列的特别行动风行齐鲁大地。作为以帮助北川茶农、振兴北川茶这一支柱产业为目的的“5&#183;12,我要爱——今夏请喝北川茶”活动共为北川茶带来超过1200万元的订单,作为虽位列四川十大名茶之首却一直未能走出四川的北川茶一举名扬山东大地。  相似文献   

17.
我看“社会大特写”PRESSCIRCLES’98·2△业务研究暨南大学新闻系教授程天敏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大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阶段。在“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指引下,新闻改革迈...  相似文献   

18.
《张居正大传》的作者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东润同志。朱先生硕学高寿,为世所钦。在他数十年辛勤劳动之中,著述宏富,涉及的方面较广,“传记文学”(即传叙文学)这一文学园地中的一隅,尤为朱先生独具慧眼,苦耕不辍,而卓有成就者。朱先生自己说,他在民国初年,“读到鲍斯威尔的《约翰逊博士传》,我开始对于传叙文学感觉很大的兴趣”,对它“作切实的研讨,只是民国二十八年以来的事”。那么就以1939年(民二十八年)来说,迄今也已有四十多年了。朱先生对传记文学,不仅有理论上的探讨,并有实  相似文献   

19.
在自贡报会议室里,曾经有一首邓拓同志亲笔书写的七言绝句条幅,高挂在墙壁正中:“党报渊源劳动音,联系群众本忠心,相期自贡诸同志,下放基层要更深”。这是他1958年1月13日访自贡报编辑部时口占一绝留作的纪念。那次,邓拓同志是随贺龙元帅验收宝成铁路来到四川的。当时,我在自贡报任总编辑,  相似文献   

20.
在棉棉、卫慧等人高调地打起“70年代写作”和“美女”两杆大旗浩荡杀人文坛的时候,1976年生的周洁茹不屑地说:“我们这些70年代末生的人……”以区别前者的70年代初的衰老。但很快的,韩寒的走红宣告了80年代写作的开始,18岁的春树、12岁的蒋方舟,18岁的胡坚,都以“天才”、“早熟”、“沉重”,“幽默”的特质让前辈们不安。北大教授曹文轩说,他们已经“失去少年性”,北大教授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