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加权求和法对江苏三大经济区域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的排序是苏南>苏中>苏北。苏南和苏北之间、苏中和苏北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苏南和苏中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小。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特点,制定针对性和差异化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加强对全省高职教育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2.
梁惠 《职教通讯》2012,(26):1-4
苏南、苏北的高职教育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为此,江苏高职必须形成整体新优势。通过阐述做大、做强苏北高职的必要性,提出了通过创新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推进校企合作、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等合理化建议,以促进苏北高职教育的快速崛起和后发优势,开创江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职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离不开正确的办学定位。江苏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江苏的高职发展在政府层面必须加强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在学校层面必须注重个性培养和技能训练,在院校之间必须走强化特色定位与差异化发展道理。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经济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复合作用,苏北(指徐、淮、宿、盐、连五市,下同)与苏南(指苏、锡、常三市,下同)的经济差距依然较为突出,并在近几年又趋扩大,1984年苏北、苏南人均GNP分别为596元和1354元.两者之比为1∶2.27,到1994年苏北、苏南人均PNP分别上升到2787元和12310元,两者之比扩大为1∶4.42。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江苏在区域间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并存的状况仍将存在较长时期。加快发展苏北地区的经济是缩小区域间差距的重点所在。如何加快发展苏北经济,是多年来各方人士殚精竭虑,共同探索的一个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深入探索这一问题尤为重要。本文就加强苏南与苏北欠发达地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实现区域共同发展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经济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为定量分析江苏经济发展的平衡程度,构建人均GDP、人均进出口额、三产GDP所占比重等8个指标,运用TOPSIS法对2004-2008年江苏三大区域各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从2004年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很不均衡,苏南经济发展很快,苏中经济发展次之,苏北经济发展较慢,总体上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阶梯式落差,且到目前为止这种落差不仅未被打破,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苏北通常指行政区划上的徐州市、淮安市、盐城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所辖区域。由于历史和相关政策的原因,长期以来,苏北与苏南存在极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当地教育产生了影响,具体表现在教育投入、教学理念、教育方法与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上。本文以苏北地区普通中小学和苏北城市特有的新兴传统文化教育机构为重点,兼顾整个苏北地区的典型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通过对比探究,了解在不同教育模式下,传统文化在教育理念、接受效果、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找到最适合苏北地区中小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是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省份,因此实施教育综合改革乃至管理全省教育必须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1992年省教委党组决定首先启动苏南发达地区和苏北淮海经济区的区域性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研究和规划工作。本文试就苏南发达地区深化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关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九十年代苏南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环境条件。 苏南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其发展速度一直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据1992  相似文献   

8.
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与其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城市,其所辐射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也较高;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极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苏南可持续发展受资源瓶颈制约,苏中、苏北具有后发优势;江苏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探寻新的发展模式,走生态效益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理论分析基础,采用丹尼森系数法分析锡、苏、常、通、淮五市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采用匹配值法分析五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采用DEA模型法分析五市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行业发展的效率,分析表明苏南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苏南高职教育专业与行业匹配值比苏中、苏北地区大,苏中、苏北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使用效率比苏南高。为此,为提高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苏南、苏中、苏北都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专业设置与行业匹配,而苏南高职教育还需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苏中、苏北高职教育则还需要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资源的引进。  相似文献   

10.
外来人口在迁出地受教育程度是分析外来人口的重要方面。江苏省各市外来人口包括省内流动的外来人口和省外流入的外来人口两个方面。流入苏南地区各教育层次的外来人口都多于苏中与苏北,尤其是流入苏南地区的高层次人口明显多于苏中与苏北。苏南地区省外外来人口中技能型、实用型的劳动力占有相当大比重。苏中与苏北地区向苏南转移的农村人口是这两个地区农村中受教育程度较高、技能较强的群体。提高苏中与苏北地区未转移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及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决策引导下,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我们江苏而言,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苏南和苏北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这种差距体现在职业教育方面也十分显著。因此,如何完善苏北农村职业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2.
郧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工作县,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就教育而言,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教学水平都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江苏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今年招生50万人,在近三年来每年增长7~8万人的基础上,比去年再增加4万人。同时,今年还将进一步加强苏南、苏北合作招生,今年全省职业学校南北合作招生2万人,比去年增招4000人。江苏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各校要进一步打破区域界限,形成由苏北职业学校或县(市、区)教育部门代招为主,苏南职业学校直接到苏北招生为辅的灵活多样的招生形式,不断扩大南北合作招生规模。  相似文献   

14.
缩小教育信息化"不平衡"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现象.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缩小区域间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缩小县级电教中心之间工作上的不平衡、缩小学校之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不平衡和缩小城乡间学校教育信息资源上的不平衡等方面,介绍了具体做法,并提出了有益的思考,对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单萌萌 《时代教育》2012,(13):237-238,259
本文以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区域自2006年至2010年的教育经费投入为基本数据,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方面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际获得的教育福利指数这三个维度分析江苏省区域间义务教育供给状况,以此衡量江苏省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实地考察了江苏苏州和宿迁的经济、教育、文化之后,结合详细的数据分析,比较了两市经济与教育发展的状况,试图找出造成苏南与苏北差异的原因和相应的对策,为缩小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国家经济、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苏南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苏北实施“教育促小康”,是江苏教育发展战略。苏北地区应抓住“科教兴省”的有利时机,根据地区优势和特点,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打破教育与经济间恶性循环的突破口;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富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增强“入轨”意识,运用“迂回推进,分步到位”战略,选好“切入点”,积极推动苏北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人才大省,江苏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江苏独特的地理文化,苏南、苏北的人才分布呈南强北弱之势。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苏南人才密集的现象,与该地区发达的经济密不可分,而教育则在两者之间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及亚洲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各国政府都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清醒地注意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包括地区间、国家间、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因此促进区域间、国际间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们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农村县级区域教育政策系统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政策的层级性决定了县级区域教育政策系统的客观存在,“以县为主”的新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更要求我们在现实中重视区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问题。本文剖析了农村区域教育政策过程、政策制定与执行两个重点环节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农村区域教育政策系统不完善、功能不健全以及机构组织之间协调失当等因素是造成问题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