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7,(9):62-67
《创造日》与《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一起,形成了前期创造社刊物"三足鼎立"之势。如果说《创造季刊》是前期创造社开创一个文艺时代的起点,《创造周报》是前期创造社进入鼎盛时期的标志,那么《创造日》的停刊则是前期创造社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细究《创造日》的编辑理念、社内定位及其刊载作品可知,它不仅承载着前期创造社同人的"文学梦",还为创造社成员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创造日》对研究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和了解当时的文学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中,创造社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是非常简明、突兀的。实际上,创造社并非是高度统一的,在创造社内部始终存在着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创造社成员的"转向"显得相当艰难。在革命文学的提倡过程中,创造社内部始终充满着对话。这些关于革命文学的对话,"转向"过程中的游移与艰难,在《创造周报》、《洪水》、《创造月刊》等创造社前期与中期刊物中有着鲜明的表现。正视创造社内部的这种差异性与"转向"过程的复杂性,我们才能了解革命文学提倡过程中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3.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呈现了前期创造社对变态性心理、病态性爱及情感错位等情感扭曲形态的强烈关注甚至着迷。在这些情感的扭曲形态背后,有着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也可看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子,并与当时的社会语境息息相关;它们展现了人物最深层的心理状态,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所经历的失重感及在这种失重感中的彷徨迷失,并彰显了前期创造社"为内心要求写作"的困惑与走向。  相似文献   

4.
前期创造社同人以《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为文艺阵地,凭借“挑战”这一行动策略,在文坛“异军苍头突起”。此后,他们因生活困苦、思想颓废陷入了生存和精神上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是促成创造社后来“转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考察创造社“转向”之前的文学现场即其创办的《创造周报》的兴衰历史,是揭示其“转向”之内在原因的一个新突破口。《创造周报》的出版是前期创造社的辉煌顶点,同人刊物的兴衰是创新社“转向”的根由,栏目设置的变更导致读者的衰减成为《创造周报》停刊的客观原因,同时也标志着创造社同人创刊理想和文学理念的政变。  相似文献   

6.
创造社"转向"是学界关注但又很少涉足的研究领域.创造社成员特有的原逻辑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其"转向"的内在根本原因.非常规性和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善于突破旧有体系的限制,而注重体验的原始逻辑思维又使创造社对于革命文学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创造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有声势和广泛影响的文学社团,1921年6月下旬成立于日本东京,由当时的留日学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郑伯奇、田汉、王独清、穆木天、陶晶孙、徐祖正、何畏等组成。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可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造社的活动主要在文学方面。他们以"异军突起"之势鼓起浪漫  相似文献   

8.
前期创造社以“自我表现”为核心建立起统一的文学批评观,作家们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性,认为情绪是文学的本质。情绪表现是创造社小说的一致倾向,小说形态显示出许多非传统和现代化的特质,体现了一种开放和创造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以创造社为标志的浪漫主义的崛起是一种必然趋势。崇尚创造“与”破坏,追求个性解放与表现自我是他们诗歌的主体倾向,同时他们的诗歌又表现出浓重的感伤主义色彩。创造社诗人在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鲜明时代精神和精神品格,无疑深深影响了整个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出版角度梳理了《诗创造》到《中国新诗》的过程,借以探求"九叶派"的形成原因:《诗创造》团结了四十年代中后期诗坛大部分诗人,孕育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诗人群。诗创造社编辑出版的《创造诗丛》是现实主义诗人群占主体,继之的《森林诗丛》则是现代主义诗人群占绝大多数,而《中国新诗》的创刊则标志着现代主义新诗派(也称"九叶派")的独舞。  相似文献   

11.
“汉字难学论”是指根本否认汉字易学一面,而把难学一面片面夸大为汉字的“原罪”和“死症”,并进而主张废除汉字的观点.这种流行了百来年观点的形成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认识论可归结为语言共性因、片面比较因、进口评价因、阶级分析性和综合生成因五个方面.这种观点对识字教学、语文教育、汉字命运和民族心理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以汉字教学创新论取代错误的汉字难学论.汉字教学创新论应从观念转换、方法再创、领域拓展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全方位展开.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存在对人的意义的现代哲学,它的出发点或是立足点是主体人及"人自己的本质力量",即"人本"。这种"人本",不仅要强调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且更注重人的本质力量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全面的展现。对人类各类大实践给予人本主义的批判,可以得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轴心的新文明观。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大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诗歌创作>课程教学通过对传统"诗教"方式进行"扬弃",把传统"诗教"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弥补传统教育上的政治教化的目的,并通过诗歌品读欣赏、亲身创作的感性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其审美、创造、想象等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试论《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掀起了新一轮有目标、有计划的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到底有多少新的理念和新的提法,课程专家、语文教师纷纷撰文写书加以解读、讨论。纵观《语文课程标准》,我们认为“课标”倡导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平等对话、现代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八大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大跃进”运动开始时间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跃进”运动开始或“正式”开始于1958年5月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这是目前史学界通行的看法。其实,“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7年10月。“大跃进”运动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产物出现的,作为“总路线”中心的“多快好省”是在1955年下半年就完全出现并很快响遍全国和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的;作为“大跃进”运动开路方法的大辩论在1957年10月前后已被肯定并广泛使用开来,这就使得发动及进行“大跃进”运动有了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评“反冒进”的过程,也就是号召、部署“大跃进”运动的过程。中共中央在1957年10月前后,更是对“大跃进”运动做出了明确的部署;从1957年冬农业方面投入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的劳动力情况看,是“大跃进”运动中常用的“大兵团作战”组织形式;1957年10月后迅速出现的农业“大跃进”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大跃进”局面的迅速形成。农业、工业战线的“大跃进”运动,又推动了交通运输、商业等经济战线及文教卫生等战线迅速形成“大跃进”局面;1957年10月中共八届三中到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间工业战线和其他战线取得的成绩情况看,1957年10月后已是“大跃进”的局面了。  相似文献   

17.
<狂飙>是20世纪20年代的一份重要的文学刊物,是文学史上继太阳社与创造社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社团——狂飙社的核心刊物,由高长虹担任主编.鲁迅虽然没有在<狂飙>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但他对<狂飙>的创办却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提携主编高长虹;在上面翻译作品鼓励青年;在与"狂飙社"成员有意见分歧的时候,依然以一个伟大的文学家的情怀关照着<狂飙>的发展.鲁迅重视以报刊传递文学思想的这个舆论手段,推动着文学与传媒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期刊“一稿多投”现象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期刊遇到的"一稿多投"现象是新的评价机制的产物。作者对稿件发表时间的迫切性、投稿方式的多样化和方便性,导致"一稿多投"现象日益严重。通过查看来稿包含的信息,可以大略判断出作者是否有"一稿多投"的嫌疑。收取审稿费,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虽然可以杜绝一些"一稿多投"现象,但完善对项目结题和研究生毕业的评价机制,编辑部克服一些出版上的困难,改革一些编辑管理上的弊端,从道德上强化编辑和作者的稿件意识,才是从根本上消除"一稿多投"现象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