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正>201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我馆会见英国首相国家安全顾问马克·格兰特并陪同参观"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等展览。吕章申馆长在门口迎接马克·格兰特,对他的到访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表示欢迎。在"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厅,吕章申馆长向马克·格兰特介绍了后母戊鼎、大盂鼎等青铜重器的流传历史和铭文内容等。马克·格兰特饶有兴趣、仔细询问。当听到商朝因酗酒而亡  相似文献   

2.
山东临朐出土的寻仲盘、匜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寻伯匜,时代不晚于春秋早期。"寻"和"谭"在上古音中韵部同属侵部,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的例证,"寻""谭"可以通假。铭文中的"寻"指的是文献中记载的周代谭国,谭国春秋早期偏晚时被齐桓公伐灭,据齐器鲍子镈铭文记载,(谭)地曾赐给鲍叔作为采邑。寻(谭)公遂戈、簟(谭)公戈分别是春秋中、晚期器,寻公、簟公是谭邑大夫之称谓。谭的地望大致在今章丘县龙山镇一带。寻伯之女称"邾子□□",根据周代女子的称名规则,推测齐国伐灭之前的寻氏可能是子姓。  相似文献   

3.
河拱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秦城乡河拱村西北,为配合大西高铁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于2011年春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近1500平方米,发现房址6座、陶窑2座、灰坑数个,出土大量陶、石、骨器等。根据层位关系及出土器物特征,判断该遗址年代为龙山晚期。河拱"凸"字形白灰面房址兼具竖向深穴与浅穴式的半窑洞式特点,应属于窑洞式建筑的前身,其成排分布,反映了当时集群而居的社会形态。河拱遗址较完整揭示了忻定盆地龙山晚期人类聚落的全貌,特别是房址和陶窑的发现,为深入探讨晋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龙纽石器盖"和2016年九沟西周墓出土的"龙纽玉印",为中国印章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线索。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器盖,可能与印章有关,但如何区别印章和印模,仍然值得探讨。印模的功能是复制,而印章是用于官私文书的封缄,具有凭信作用,两者不能划等号。另外,世界各国的印章,早期以图形为主,文字晚出,多附属于图形,中国的印章也分两种。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文字印,而是图形印,并就二器印面的四个动物进行分析,指出它们是由三龙一鸟组成,并非龙、鹿、虎、鹰四字,与中国传统的"四神"无关。最后,作者还搜集出土文物中的鳄鱼形象,对鳄形龙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简帛文献中的校雠学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向典校文籍之义例,在出土简帛中几乎都有体现,说明其校雠工作渊源有自,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出土的简帛实物纠正了对"校雠"一词的错误看法;而古人所谓"大题在上,小题在下"的结论在简帛文献中也不绝对正确。出土简帛中所展示出的校雠学内涵对我们今天关于中国古代校雠学的一些定论有深刻的颠覆性,值得引起学者重视。参考文献31。  相似文献   

6.
出土简帛以文献实物的形式",实证"了我国早期图书馆的基本面貌,有助于纠偏基于传世文献而得出的关于古代图书馆的集藏对象、知识结构和图书分类、图书目录和篇题的形制等诸多定论。但是,简帛文献的出土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迄今为止的出土文献研究尚处于文本复原的早期阶段,文字释读和今译、帛片的拼接和竹简的排列等等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出土简帛本身并不能构成早期图书馆研究的自足材料,王国维先生倡导的"二重证据法"依然是我们需要持守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1995年夏,在陕西西安北郊相家巷村发现了数量罕见的秦代封泥,其数量总计2000多枚,堪称历次封泥出土之最.它的出土揭开了"封泥档案"的神秘面纱,从而倍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郑永华 《历史档案》2017,(2):101-108
1980年在北京出土的台湾总兵关防,符合清代官印的典制规定,当日的原始档案亦留存至今,因而可以断定为晚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礼部新铸而成的正式官印。台湾总兵官印在有清一代的变化经过,以具体可靠的珍贵实物,形象反映了清代台湾地区与大陆隶属关系不断加强的历史进程。光绪三年新铸的台湾总兵关防最终未能付诸实用,更充分佐证了晚清台湾建省过程中的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9.
姜雪婷 《兰台世界》2016,(2):126-127
通过对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以及张家山西汉早期墓出土的汉简《引书》等文物进行认真的梳理,找到西汉刘安创编的"六禽戏"的源起,以及"六禽戏"创编的导引文化机理和中医文化机理。  相似文献   

10.
1980年在北京出土的台湾总兵关防,符合清代官印的典制规定,当日的原始档案亦留存至今,因而可以断定为晚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礼部新铸而成的正式官印。台湾总兵官印在有清一代的变化经过,以具体可靠的珍贵实物,形象反映了清代台湾地区与大陆隶属关系不断加强的历史进程。光绪三年新铸的台湾总兵关防最终未能付诸实用,更充分佐证了晚清台湾建省过程中的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11.
田齐"立事"陶文历来备受关注,研究成果也颇丰,但以往研究对象多为收藏采集品,出土地点不明,其考古研究价值大受影响。本文在收集整理近年来新发现的出土地点明确的田齐"立事"陶文资料,尤其是新泰一中大批经科学发掘、层位记录明确、陶文载体可复原的"立事"陶文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立事"陶文的属性、题铭形式、目前发现范围与功能以及"立事"陶量的制作与进制等相关问题。作为齐国特有的一种工官题铭制度,这些出土地点明确的田齐"立事"陶文,为考证战国时期齐国疆域、军事活动和经济制度、地区交流及古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既有助于从考古学角度推进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也使得陶文研究与考古工作紧密结合,为陶文深入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2015年12月16日下午,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观看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等展览。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来到我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厅参观了后母戊鼎和大盂鼎等镇馆之宝。在国之重器后母戊大方鼎前,梅德韦杰夫总理认真观看,详细询问鼎的用途和制作工艺,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当得知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如此高峰,  相似文献   

13.
1996年,五座安丙家族墓在四川省华蓥市发现,引起了中国考古界和宋史界的广泛关注。安丙家族是南宋巴蜀地区的名门望族之一,在安丙及其弟安涣、子安癸仲领导参与平定吴曦叛宋降金的"武兴之乱"后,安氏家族更是扬名天下。关于安氏家族的情况,除安丙外,《宋史·安丙传》仅附载其子安癸仲一人而已,宣统《广安州新志》虽然记载昭勋寺大殿内立有《安氏宗支图碑》,但早在晚清已是图文漫漶,不可识读。所幸在安丙坟墓中出土了《安丙墓志铭》(现存四川省华蓥市文物管理所),  相似文献   

14.
2014年发掘的周家寨墓地是孔家坡汉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M8再次出土了竹简《日书》,是我国近年出土的重要文献;同时该墓出土的木牍,再次确证西汉时期今湖北随州一带曾有一"桃侯国"。M9、M22是除M8之外,另外两座比较重要的墓葬,是四座带墓道的墓葬中保存稍好的两座,规模亦为整个墓地最大,证明其等级明显高于其他墓葬,对研究整个墓地的等级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出土器物的特征判断,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应在西汉中晚期;出土器物的数量也较为丰富,尤其是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好的西汉青铜器,这在江汉地区并不多见。M9、M22的发掘,为研究随州地区秦汉丧葬制度、侯国地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也为研究江汉地区西汉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田齐"立事"陶文历来备受关注,研究成果也颇丰,但以往研究对象多为收藏采集品,出土地点不明,其考古研究价值大受影响。本文在收集整理近年来新发现的出土地点明确的田齐"立事"陶文资料,尤其是新泰一中大批经科学发掘、层位记录明确、陶文载体可复原的"立事"陶文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立事"陶文的属性、题铭形式、目前发现范围与功能以及"立事"陶量的制作与进制等相关问题。作为齐国特有的一种工官题铭制度,这些出土地点明确的田齐"立事"陶文,为考证战国时期齐国疆域、军事活动和经济制度、地区交流及古文字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既有助于从考古学角度推进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也使得陶文研究与考古工作紧密结合,为陶文深入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之后,昆曲清唱在文士曲家之间广为流行。以《吴歈萃雅》和《南音三籁》为代表的曲集关注晚明曲坛的流行状况,并对"唱者"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探究晚明昆曲清唱曲坛风尚的凭借。它们以"合律依腔"、"便于歌唱"为选曲标准,对曲体规范有着比较纯粹的追求,在文采与规范产生冲突之时,舍文采而重规范。因此,在"曲体变异"导致音律乱象,新制曲文常常违背"本调"的背景之下,编选者更倾向选择魏良辅改革昆山腔之前的作品,与晚明戏剧、散曲创作和戏剧搬演的状况有很大差异。显示了晚明昆曲"清唱"相对于"剧唱"的独立性,也彰显了晚明时期"诗乐传统"相对于"戏剧传统"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7.
魏娜娜 《兰台世界》2016,(16):117-119
鉴于晚清时期书吏"舞文作弊"的积弊日趋显现,清代统治者对书吏档案管理人事制度进行了改革。晚清"新政"实质上最为关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集权统治,对书吏档案管理人事制度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在于加强集权统治。总体上来看,晚清"新政"中的书吏档案人事制度改革并未获得成功,但是这对我们今天的档案管理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中不仅有关于日本的最早记录,而且很早就传入日本。《风土记》与《山海经》的诸多相似表明,《风土记》的编纂者看过《山海经》并以《山海经》为参考文献。平城京遗址出土了含有疑似"山海经"字样的木简,下之西遗址出土了绘有《山海经》内容的绘画板,"中山神社"之名据说起源于《中山经》,这一系列线索表明,《山海经》在奈良时代或者更早时期就传入日本。  相似文献   

19.
近几十年山东省莱芜市嬴城、西上崮、戴鱼池、高家庄、侯家台等遗址陆续出土了一些商周青铜容器,为研究商周时期莱芜地区的青铜器及历史、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对这些器物及其所出遗址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其中,嬴城遗址出土有商代晚期的铜斝和铜爵,铜爵鋬内有"取"字铭文。西上崮遗址和戴鱼池遗址的墓葬材料之前有过报道,这次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高家庄遗址和侯家台遗址出土了几件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铜器,也一并介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一套出土于安徽安庆元代范文虎夫妇合葬墓的素面玉带具。墓主范文虎是南宋与蒙元战争后期的重要高级将领,掌控着南宋的存亡;降元后步步累迁至平章政事、尚书右丞,成为"南人"之中入元官职最高者。范氏墓中出土多件玉制品也因形制特殊、质料上乘成为元代玉器研究的断代标准器。本文选取其中的玉素面带具,重新审视其出土情况以探究墓中相关随葬品的空间关系;并从当前考古出土文物、图像以及文献资料,对唐末五代乃至宋元时期中国汉地玉带具的流变做一梳理;以范氏玉带为例,复原与解读唐宋时期从单鈌单挞尾"方团"玉带到双鈌单挞尾"排方"玉带的演变、使用和名谓。同时对宋元时期盛行的一类"束带"类带具也有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