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作为一种外来性宗教,基督教一直谋求向世界包括中国进行积极的传播。但它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由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在相当长时期内曾遭受着中国各阶层势同水火的排拒。近代中国历史上教案频发,民、教冲突是其主要因素,但从细节分析则各有不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天主教传入云南最早地区的昭通,也曾在晚清数十年内发生过三次教案。即以1862年发生的第一次教案来看,虽然事件并不复杂,也未造成人员损伤,但从案发到交涉,再到最后结案耗时绵长;从它的全过程来看,除了具有与当时其他地方教案的一些共性特征之外,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回顾这一教案,有助于补充昭通历史的某些细节。  相似文献   

2.
"南阳教案"是晚清时期一起历时34年的中外宗教冲突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教案。该案由"还堂案"引发,其间夹杂着教士教产被劫、置产风波等事件,南阳地区的绅、民、官出于自身利益及捍卫儒家道统的原因,对基督教的传入表现出了极大排斥。"南阳教案"过程的持久性与反复性、反教行动的相对平和性以及官、绅、民之间既合作又猜疑的关系,都是其显著特点,对了解晚清教案的多样性、地域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晚清直隶官员对教案的态度分为袒护教会和打击、限制教会两种,以前者为主;士绅在教案中作用主要是制造反教揭帖,参与教案。官、绅在教案处理中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矛盾。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在中国东北的某些基督教士干尽坏事,引起官绅士民的普遍抗争,从而爆发百余起教案。由于人口、气候、民族、战争诸因素,使东北教案呈现出开始晚、数量少、以民教经济纠纷案和毁堂案为主,以及战争引发教案高潮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沈家本是晚清政府的司法要员,近代著名的法学家,这是中国法律史学界人所共知的。本文所论述的却是他与晚清教案一些鲜为人知的问题。1898年保定知府任上,亲自处理教案,据理力争,取得胜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占领保定,在保定教案中失败的洋教士诬告他通“拳匪”,而被侵略联军拘囚,险些丧命。1902年任修订法律大臣后,惩于教案,本着“参考古今,博辑中外”的主旨,积极修订法律,促进了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一时被誉为“法家泰斗”。最后这一点,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基督教在传入中国社会的过程中受到巨大的排斥,并引发了持续不断的反洋教运动或称为教案.过去学者们大都从政治侵略、文化冲突等角度来分析其原因,本文则是从社会心理层面出发对民教之争问题进行探索,即从人们的认知失衡、谣言传播、社会刻板印象、角色冲突四个社会心理学角度作为切入点,以期对晚清教案的发生原因作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昭通虽僻处西南内地,却因交通孔道的原因而成为近代天主教传入云南最早的地区,也是云南教区最早的主教区。在其传播过程中,一度曾发生过多次民教冲突,但由于天主教会长期执著于医疗等公益事业,教派发展也呈现多元趋势,在经历晚清数十年的曲折动荡之后,到民国年间其"劝人为善"之处已逐渐为昭通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发生了一系列教案,天津教案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曾国藩因为处理天津教案,被人们扣上了“卖国贼”的帽子。但事实并非如此,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的过程中与洋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纵观天津教案的处理过程,曾国藩有许多言行不一的地方,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他不得不做出的妥协。曾国藩在处理完天津教案后,痛定思痛,提出了国家应该“徐图自强”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清水教是乾隆后期出现的一个民间秘密教门,在清代秘密社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学术界对于清水教的研究多着墨于乾隆三十七年爆发的山东王伦清水教起义。通过对清廷镇压清水教的王中、刘省过教案,吴克己教案,王伦清水教起义案,以及直隶大名府段文经杀官劫狱案这些教案的梳理,可以勾勒出清水教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教案的发源,目前学术界大致有四种观点:1.侵略说;2.中西文化冲突说;3.三重危机说;4.多种因素说。笔者以为,笼统地将晚清近两千起教案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列强侵略或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等都未免失之简单,应作具体分析。在晚清直隶,引发教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由传教士查还旧址、租买房产以及民教互争公产地亩引发的地产之争;摊派各种庙会和修庙钱文引发纷争;细故口角争殴;教堂或传教士、教民遭劫窃引发;反教谣言、揭贴引发;民教双方由相互猜疑进而捏情上控引发教案等。  相似文献   

11.
:西方教会系基督教所属的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西方教会在华购置地产的依据是中法 186 0年《北京条约》(中文本 )、186 5年柏乐德密协议与 1895年教会内地置产协议。其中《北京条约》(中文本 )中的教会置产内容乃是当时担任翻译的法国传教士擅自增添的 ,因而不具有法律效力。清政府就教会置产问题与法国进行过多次交涉。“索还天主堂旧址”是传教士掠夺中国人民财产的特殊置产活动。各教会在华置产的规模和数量相差悬殊 ,方式及用途迥然各异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清政府为了寻找新政的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其中徽州知府刘汝骥主持的徽州地区的调查具有一定代表性。他把调查所得资料汇编成文,命名为《陶甓公牍》。其中记载的晚清时期徽州民众生活、徽州社会的一些陋习和徽州民众的权利、义务观念等,是研究晚清时期徽州社会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窥见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和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3.
晚清三十年间掀起的三次大规模留学浪潮,虽然原因、特点各异,但都为中国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李佳白是19世纪下半叶来到中国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在清末民初来华传教士中有一定的地位。他为了更好地实现传教目的,学习中国礼节、研究儒家文化、与官民结交,探究深入中国社会的方法。李佳白的治水建议和赈灾活动,是他从事世俗活动的开端。他为教会购置房产引发教案,学术界对此案的论述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新发现史料《袖海楼诗草》中大量记录了晚清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与日本士宦的饮食交往活动。何如璋对日本的宴饮礼仪、饮食器具、节庆食俗和宗教饮食文化都多有信笔实录。对于进一步研究晚清中国人眼中的日本饮食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徐桐等清流派,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仍然坚持尊王攘夷,洋人侵略中国,该杀,教民已为化外之民,不受保护,铁路破坏人民生计,该拆,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袁昶等长期办理外交,对外国比较了解,不赞成杀无辜的洋人、教民、攻使馆、与外国宣战,结果被杀,可见斗争之激烈。  相似文献   

17.
徐桐等清流派,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仍然坚持尊王攘夷,洋人侵略中国,该杀,教民已为化外之民,不受保护,铁路破坏人民生计,该拆,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袁昶等长期办理外交,对外国比较了解,不赞成杀无辜的洋人、教民、攻使馆、与外国宣战,结果被杀,可见斗争之激烈。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大批传教士以学兴教,开办教会学校、参与中国新式学堂的教育教学工作,并通过他们的教师角色将西方近代教育传入到中国,促进了洋务教育的深化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先决条件。追根溯源,其产生主要有三条线索与路径,即起源于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清末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及民国初年的中小学。萌发状态的海洋教育活动大多体现在地理课程与教学中,包括教材编撰、课程内容安排及具体活动。从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到晚清新式学堂,再到民国初期的中小学,海洋教育因素与内容逐渐增加与丰富,它们是中小学海洋教育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