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晕"话筒(镜头)现象.是指面对记者的采访,特别是面对话筒和镜头时,有的采访对象被话筒(镜头)搞"晕"了,一时出现意识狭窄、情绪紧张、不知所措的窘态,造成僵持、冷场、尴尬、局促不安甚至敌视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当电视记者手持话筒和采访对象一起出现在电视画面中时,记者的形象便成为评判电视节目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在“形象”这个词的理解上显得过于平面化、表层化,没有立体地、深层次地来把握它。既然是采访,记者免不了  相似文献   

3.
眼下,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某些采访对象的无理阻挠,有时甚至发生采访设备被损坏、记者被殴打的恶性事件。这些采访对象往往出于对舆论监督的畏惧、仇视和抵制,不惜直截了当地对记者的采访活动粗暴干预,这便有了电视批评报道中常见的挡镜头、推话筒画面。由于这些人的严重干扰,给记者的正当采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么采访活动被迫中断,要么采访效果大打折扣、使得预期的采访目的难以实现,给舆论监督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梁宇 《新闻传播》2009,(7):24-24
提问是记者、主持人在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能否提出具体生动、针对性强、有新意有个性的问题,不仅体现了记者素质的高低,更是决定着采访工作的成败。造成采访失败的原因除了客观上存在着采访对象不善言辞、面对话筒心理紧张等因素外,更多的是由于采访者准备不足,提问的方式、内容不当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提问是采访之本,对于广播电视记者来说尤为重要。由于被采访人面对的不仅仅是记者本身,而且还有话筒,显然不能像接受笔记式采访那样轻松自如。这就要求广播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在掌握全局、驾驭全局、明确采访目的同时,注意采访技巧和风格,以达到人与人之间更好地沟通交流,采制出更加丰富生动的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有一句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记者采访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就是一个开端。这个开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效果。采访的过程,其实也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互相了解、互相交流的过程。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是单纯的主动——被动关系,不仅记者在挑选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同时也在挑选记者,也就是说采访对象往往根据记者的一言一行以及所提问题的质  相似文献   

7.
电视采访的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是七分跑,三分写。”从新闻界一直流行的这句话, 不难看出采访的重要性。一、摆正记者身份,以“情”取胜。在采访活动中,第一步是要接近采访对象,这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需要记者放下身架,有时候甚至要故意“套近乎”。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一些从事电视新闻的记者把话筒和摄影机作为自己的尚方宝剑,似乎所有人都有义务回答提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  相似文献   

8.
王友旗 《今传媒》2016,(3):116-117
电视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手段在宣传报道中十分重要,它是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前提条件,是记者从业的基本功底.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通过采访来完成的,是通过亲自观察、倾听、思索、分析而做出的科学、合理的判断.本文着重探讨的是预约性采访、等候性采访、调查性采访、追踪性采访、即席性采访、隐蔽性采访、电话采访和话筒采访等几种电视新闻采访的具体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9.
吴强 《视听界》2002,(6):35-36
在农村采访,采访对象主要为农民。这类采访对象或者是愿谈而不善谈,或者是善谈而不愿谈,或者是不愿谈又不善谈。这就给记者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融洽气氛忌直接入题在农村采访,多是有备而去的。也就是说采访目的是明确的。但是,采访时不宜直接入题。因为,大多数农民没有经历过采访,面对突然伸来的话筒和神秘的摄像机,往往会手足无措。  相似文献   

10.
俞红军 《视听界》2002,(6):37-37
当前,地方台电视新闻在同期声的运用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同期声普遍偏长。由于一些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充分酝酿,精心策划,毫无思想准备,采访时,又缺乏应变能力,出现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话筒乱伸的现象:一会儿请你说几句,一会儿让他讲几句,漫无边际,不着主题。有些采访对象对着话筒说了一大通,自己也不知道讲的什么。同期声偏长既浪费了前  相似文献   

11.
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查探采访对象的心理上多做功夫,尤其是要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控制,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无权、也不可能强制采访对象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12.
采访是新闻记者一种频繁而深入的社会交往活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向采访对象收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彼此交流情感、挖掘内心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记者必须合理定位自身角色,才能摸清楚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以便恰如其分地安排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认为,电视报道中的同期声只不过几句话,没必要去刻意追求,其实不然。同期声内容与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编辑、记者的意图、构思和宣传效果。而编辑、记者的意图“最终靠采访中的提问来体现”。 同期声采访有技巧。当拿起话筒进行镜前采访时,如何提问、问什么内容,应该是已成竹在胸。合适而恰当的提问可令采访对象妙语连珠;反之则会令人生厌。会不会提问或者说会不会  相似文献   

14.
无声控制法,即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非语言控制的方法。它包括记者的衣着、表情、姿态、视线及记者特意携带的某些实物,它能让采访对象观察到,并能由此引起反应,增强记者采访活动的感情色彩。控制法之一;记者形象控制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给采访对象的形象是事关重要的。一接触采访对象,记者形象就以其强烈的潜入性,在对方头脑里起着“先入为主”的作  相似文献   

15.
王波 《记者摇篮》2012,(11):17-18
倾听与观察是记者进入实际采访中需要运用的两项最为重要的专业技能,这两项技能直接关系到采访的质量。一、采访中的倾听采访的过程在很多场合下都是记者提问、采访对象回答的过程。因此,记者应该是一个耐心的同时也是善于思考的倾听者。新闻信息很多时候都是从采访对象的  相似文献   

16.
现在,无论广播还是电视媒体,记者都很注重采用现场采访的形式来提高节目的纪实性和参与性。这种形式给新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听众观众喜闻乐见。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记者把被采访对象当成话筒架子,借别人的嘴说自己的话。看起来,记者采访的是各行各业、各种身份、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可是嘴一张,“众口一词”如出一辙,缺少真实,成了现场采访的一抹败笔。  相似文献   

17.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一个成功的新闻采访是要对新闻的整体进行把握,前期的采访策划是做好采访的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对被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做好第一手资料,对摄像记者的要求画面怎样拍,要什么样的镜头,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有人把采访比喻成“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意味着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不同的记者采访风格可以是多样化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做好采访前的充分准备,这些准备包括了理论、政策、情况、知识、心里等方面。如果记者不掌握与报道选题相关的理论,就无法客观、准确、高水平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果记者不了解政策,就很难确定采访报道的基调,如果记者对报道的人、事件、问题的相关情况和内在联系没有透彻的了解,就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如果记者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就难以与采访对象形成双向交流。如果记者不具备应付复杂局面的心理素质,就会对采访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惊慌失措。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摄像机等器材的准备、检查是重中之重,因为电视是靠画面和声音来记录的,而电子设备又难免出现故障,对设备的检查如摄像机、电池、录像带、话筒线等设备必须保证能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8.
张欣 《新闻窗》2011,(3):39-39
作为一名广播电台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是获得新闻事实的重要前提。在广播新闻采访中,被采访者面对的不仅仅是记者,还有话筒,这就要求广播电台记者在采访时必须注重提问技巧,消除被采访者的紧张和不安心理,以便采访出生动、真实的广播报道。在广播新闻采访中,提问技巧是关乎采访质量的关键,笔者就广播新闻采访应注重的提问技巧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9.
心理沟通技巧在采访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过程,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过程。记者与采访对象沟通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因此,怎样与  相似文献   

20.
现场采访是指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对当事人进行的即时访问。在电视新闻采集过程中,现场采访是不可缺少的,而现场的大大增加,对记者尤其是县区台的记者提出了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面对农民时手持话筒怎样问。在多年的新闻采访和编辑过程中,感触颇深,现就工作中的粗浅认识略谈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