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媒体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追求决定了其必须致力于满足受众需要与承担社会责任.受众的求知欲是媒体生产信息产品的不竭动力,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受众追求的最终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相互联系和内在统一,受众的求知欲应该以道德伦理为边界,社会的公平正义才是媒体的最高价值追求.部分媒体未能厘清受众需要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以公平正义为名行损害公平正义之实,以至于对"汤兰兰案"的一些报道遭到受众口诛笔伐,为我国媒体经营管理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2.
受众心理机制影响着受众能否产生媒体接触动机、是否愿意接受媒体的宣传,深刻地影响着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传播效果,因此,媒体报道策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受众心理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以大众媒体的医患关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受众心理人手,探讨医患关系报道中受众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剖析其心理特征.并提出媒体引导受众心理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郑君  陈聪  李鑫 《传媒》2015,(9):20-23
这是一个由技术引发传播路径深刻变革的时代,把握能带来受众心智变化的新技术,抓住新技术带来的受众心智变化是媒体获得持久生命力的王道.不可否认的是,移动媒体正在占领受众心智的制高点.无论更新的移动媒体如何以新技术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甚至传统的互联网发出怎样凌厉的攻击,并不断蚕食其受众,但户外LED媒体却没有因此受到波及,反而强化了其独特性,引起受众和广告主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过这不表示户外LED媒体可以独立于这个频繁更迭盟主的媒体江湖之外,相反,如果能顺势而为,主动拥抱移动技术,并能够在占领受众心智的其他新技术应用上实现突破,无疑将使户外LED媒体获得更高的江湖地位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全球同行都在为之探索.  相似文献   

4.
媒体公信力是指:媒体通过其传播行为而获得的受众普遍认同和信任的程度。从定义看:媒体公信力的核心是认同和信任程度,主体是受众(即受众给予媒体公信力),获得的途径是媒体的传播行为。把定义这样的分解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媒体公信力的建成基本问题是:媒体确定什么样人群成为其受众、在广泛的人群中获得信任,  相似文献   

5.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的中国广播媒体曾一度是我国的中心媒体,但是随着电视媒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广播媒体因为其视觉形象感缺乏的媒介特征而逐渐淡出中心媒体的地位.但近些年来,由于受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广播事业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面对机遇,唯有冷静面对、坚持创新、找寻特色才能为广播节目保持新鲜度,才能持久的吸引受众,使得广播节目能够在受众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汤靓颖 《新闻前哨》2014,(10):82-82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通过日积月累的传播过程,及时以全面、客观、真实、可信、权威、高尚的传播产品展现给受众,进而所达成在社会和受众心中形成的广泛权威性、信誉度和影响力,是媒体最为珍贵的内在品质和最为鲜亮的外在表现,是占据受众心中认知高地的利器。媒体要保证生命力,只有不断提高公信力,赢得受众对媒体的信赖值、认同感和忠诚度,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缺失公信力的媒体必定将被受众所摈弃。  相似文献   

7.
在全媒体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的态度、心理都发生了转变,当下的媒体环境提供给受众充分的信息选择和使用的权利。相较于传统的信息接受者的身份,现在受众似乎定位为媒体的消费者更为准确。新闻信息的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媒体要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以满足受众需求、适应受众兴趣为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时刻关注受众的心理转变,媒体才能更好地服务受众。  相似文献   

8.
鹿麟 《编辑之友》2003,(2):53-55
受众作为大众传播的“靶子”和目的地以及参与者和最终决定者,是传媒首要的研究对象,传媒要通过受众对其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接受与消费来实现其传播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知道,大凡一个新的媒体创办的时候,总是要首先确定其受众群并进行大量的读者调查;某一媒体进行重大改革时也多要考虑受众能否接受;或是当某一媒体的受众发生变化时,媒体也要亦步亦趋地跟着进行改革。由此可见,如果说传播的效果必须通过受众的接受来实现的话,那么,反过来传媒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每一步都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时刻以受众为坐标来定位…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节目的主持人,其媒体角色的特征不同。一般来说,主持人的媒体角色是由媒体意志、栏目特点、受众需求和主持人自身的个体特质所决定的。就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而言,其媒体角色的特征为:在新闻信息这个物质基础上,以人格化的理性引申、哲理思辨去阐述、评说信息某一方面的深层意义或价值,从而达到以“言”教化、以“论”示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评说是其手段,劝服是其目的和功能,主持人的媒体角色呈现的是理性形象、理性特征。那么,如果在媒体意志、栏目特点和受众需求诸方面已经为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媒体角色定位提出了要求并…  相似文献   

10.
柳长盛 《今传媒》2016,(1):136-137
当今,媒介环境正在巨变,电视受众的收视需求也随之"升级".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对电视媒体的受众青睐度产生冲击,但其自身的传播弊端也为电视媒体重塑受众认同提供基础,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受众的需求方式进行分析,提供相应对策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陈蒙蒙 《新闻世界》2011,(3):151-152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互联网、3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对纸质媒体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使受众获得信息更加便利,其及时性、开放性、互动性的优势俘获了众多传统媒体的受众,尤其受到年轻受众的青睐。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报纸等纸质媒体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传...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日新、信息爆炸的今天,众多媒体无不千方百计开拓生存发展空间,各方竞争日益激烈。作为媒体的核心力量———主流媒体应当如何应对?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主流媒体在把握各自基本定位的前提下,都在努力从点滴做起,竭力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多侧面、全方位强化服务功能。媒体要拉近与受众的距离,首先要了解受众所需,并能十分准确地将这种所需加以提炼概括,进而从精神需求的层面上进行全面提升,以强大的凝聚力引领受众,形成以媒体为核心的受众群体。那么,今天的受众其主要需求有哪些内容呢?把握受众的主要需求权威睿智的政经导…  相似文献   

13.
媒体的多元化与人性化发展强化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促使以受众对内容需求的满足为核心的媒体融合生态圈的丰富和发展。在各种媒体交互式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新闻节目继续保持其声音、图像相结合的内容组合方式,通过音频与视频的互相搭配来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而在这个过程中,节目主持人的风格直接影响到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度,也影响主流媒体的发展方向。鉴于此,有必要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节目不同的主持风格及各种风格之间的切换进行创新性研究,以提升新闻节目的市场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李宇 《传媒》2016,(12):56-58
目前的受众理论是基于传统媒体产生的,随着媒介环境的变迁,受众的概念会自然而然地变化,其内涵与外延都会有所不同.新兴媒体环境中的受众似乎变得难以捉摸、难于把握,媒体服务与内容的精准定位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构建精准的受众图景显得迫在眉睫,这也是媒体变革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从国外新兴媒体发展以及媒介环境变迁入手,着重探讨当前受众的特征以及媒体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新闻创新似乎是媒体编采人员主观的事情,但其真正的客观要求却是媒体的受众,或者说,受众才是新闻创新的诉求者和承载者。以报纸论,读者以什么样的方式诉求媒体的新闻创新呢?那就是他们喜欢与不喜欢读新  相似文献   

16.
媒体品牌是媒体所提供的精神产品在受众心目中的品质评价。对受众而言,品牌表达了电视媒体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承载着与受众之间有效沟遭的一整套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信息爆炸,传媒业空前发展,社会进入多媒体时代。受众面临多重的选择,媒体也由过去的以传者为主导的"卖方市场",进入了由受众起重要作用的"买方市场"。受众在新世纪对媒体的新要求,需要媒体调整思路,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媒体大竞争中,以赢得更多的关注目光。在林林总总的传媒群中,要吸引受众的关注,媒体需要塑造自己的个性形象,经营媒体品牌,在众多的媒体群中脱颖而出,成为目标受众的首选对象,从而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塑造媒体形象之必要过去,媒体结构单一,品种稀少,受众没有多少可选择的余  相似文献   

18.
媒体环境的深刻变革也使媒体塑造公众价值观失范现象凸显,新闻报道的碎片化、非专业性、娱乐化对受众认知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传播技术对受众思维的异化以及媒体新闻报道的思维模式化使受众情感价值判断产生偏差。而受众的认知和情感决定了其采取的行为,整个社会的行为连绵不断组成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反映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9.
梁恒贵 《新闻窗》2010,(3):58-59
以数字信息技术手段为标志的媒体革命时代,使现代传媒无论是在媒介形式、传播方式、传播手段、传播内容还是在受众地位、受众文化、受众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传媒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诸多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张永刚  翟树卿 《传媒》2011,(12):59-60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媒体终端,受众获取信息渠道和阅读时间呈现出多样化和碎片化特点,纸质媒体的受众也出现了明显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