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提炼主题贯穿新闻采编的全过程。提炼主题,要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一要吃透"两头";二要抓矛盾,分析矛盾;三要注意了解对比先进和落后对立的两个侧面。抓主题、深化主题、表现主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小中见大,大中见小。提炼主题的根本方法就是要学会唯物辩证法,提高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涉及最多的问题往往是如何提炼新闻主题。新闻的主题就是一篇报道的中心思想,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全篇。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灵魂。一篇新闻的质量高低,首先要看主题提炼和表达如何。所以,提炼新闻主题应该是新闻工作者一个重要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3.
何军 《新闻前哨》2002,(9):20-20
人们在采写新闻时,最头疼的应该算是“捉点子”,有了“点子”,便下笔如有神;反之,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虽绞尽脑汁,却元从落笔。这种现象从新闻理论上来讲,其实就是一个新闻主题的提炼问题。 新闻主题的提炼,是采写新闻的关键所在,提炼出的主题能以小见大,即“滴水见太阳”,便可算成功。要提炼出成功的主题,“逆向思维”是方法之一。 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方法,而逆向思维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因为当一件事情让  相似文献   

4.
新闻写作主题的深化贯穿于记者、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主题就是新闻的中心思想,它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从事实中提炼,却又不能"拔高"。记者、编辑出发采访之前,脑子里常常想一个问题:去抓个什么东西?采访了一本子材料,或者装满了一脑子印象以后又想:抓个什么题目?初稿写出来了,常感到说得不清楚、不深透、  相似文献   

5.
古人主张写文章必须“炼意”,“炼意”就是提炼主题。主题的提炼如同金属的冶炼。为写文章而积累的材料如同矿石,文章的主题如同冶炼成的金属,而那熔炉就像人的精密、复杂的大脑,那熊熊燃烧的炉火,便是作者周密、细致、深刻、精妙的思维活动。用逻辑方法去定义:提炼主题就是对原始材料进行一番分析研究、综合归纳,把它们最重要、最有意义、最闪光的思想提炼出来。一、提炼主题的过程提炼主题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过程。近年来理论界有人提出,主题在形成之前有一个“潜意识”过程,现在看来,这个“潜意识”有时在萌发写作动机的那一瞬…  相似文献   

6.
任何事物都有着多个层面,为表现新闻主题而选择的既能深刻反映报道对象的本质,又能准确体现当时的宣传精神,还能较好回答读者欲知、应知却未知的问题的报道侧面称之为“最佳新闻角度”。为什么要选择最佳角度?概括起来一句话:角度选择好,稿件质量高。选择最佳新闻角度,首先要理清选角度与抓问题、选角度与提炼主题、选角度与扭角度的关系。选角度和抓问题不同,“抓问题”是因,“选角度”是果。“抓问题”是“选取角度”的依据,“选取角度”是“抓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一篇新闻,如果说,主题思想是它的灵魂,内容是它的躯体,标…  相似文献   

7.
(一)新闻写作立意的特点立意就是确定文章写作的主题及其表达形态。任何类别、体裁的文章写作都有主题。其主题的提炼过程和规律也都是相通或大致相同的。但是,其主题表达的形态、规范却是不尽相同的。在这里。我们首先要谈的就是新闻写作主题在表达形态、规范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重视对科技论文主题的审查与提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大川 《编辑学报》2008,20(6):498-499
论述编辑对科技论文的主题应如何进行审查和提炼;指出编辑对审查、提炼文章主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举例分析讨论审查和提炼主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并以实例说明什么是隐含主题概念,怎样分析提炼隐含主题概念,以及分析提炼隐含主题概念的意义。大型综合性文献单位、科技文献单位、高等院校部门以及准备实行信息资源共享的文献部门全面分析提炼隐含主题概念,进行深标引,可以充分发挥文献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广电现场短新闻已经受到听众的普遍欢迎和赞誉,成为广电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作料"和"绿叶"。其"短、快、活"的特点和优势被业内人士广泛赞赏和推崇。如何采制好现场短新闻,使其真正地"短、快、活"?一、删繁就简,提炼主题,使现场短新闻真正"短"起来要让现场短新闻真正短下来,需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夫,要有准确提炼新闻主题,选取典型音响的能力。对此,采编人员平日里必须多实践多积累,在闻知新闻事件后,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以灵敏的嗅觉,捕捉  相似文献   

11.
文霞平 《新闻窗》2005,(6):55-55
新闻写作主题的深化贯穿于记者、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主题就是新闻的中心思想,它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从事实中提炼,却又不能“拔高”。  相似文献   

12.
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文以意为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在文章中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主题不仅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作品的价值,而且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都得为主题服务。本文试从酝酿、提炼、升华三个方面来探讨主题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提炼主题     
写东西,大概都有个提炼主题的问题.高尔基把主题列为文学的三要素之一.列宁对理论文章和新闻报道也很注重主题.他在办《火星报》时,编辑部对每个重要主题都进行详细的讨论.主题是新闻的灵魂、统帅.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现形式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等等,都是围绕突出主题的要求决定的.我在当记者、编辑工作中感到,提炼主题,可以分为三层意思:抓主题,深化主题,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14.
抓焦点     
三,抓焦点——就是抓引人注意的事物、道理或问题的矛盾集中点,沿着矛盾的发展而展开采访。 记者在确定了主题,并且有了报道角度以后,还要善于运用这个角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把镜头对准焦点。当然,为了烘托气氛,陪衬主体,使新闻具有立体感,记者可以也应该多侧面、多层次地通过背景介绍、细节描绘和“点化”把主题思想体现出来。一篇新闻佳品,如果说思想鲜明的主题是它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作各项实际工作要运用辩证法,作报纸编辑工作也要运用辩证法."所谓运用辩证法,首先就是运用辩证法去观察客观事物,经常研究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断地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矛盾的变化,促进矛盾的解决,从而促进事物的发展.抓矛盾,也就是平常所谓的抓问题.抓住了矛盾,就抓住了问题;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中心.在作编辑工作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抓矛盾(抓问题),就是如何把新的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在报纸上及时地、鲜明地、有力地表现出来.简单地举出几个例子:当着跃进的指标已经提出来,而实现指标的措施还没有跟上去,指标先进和措施落后的矛盾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矛盾的时候,南京新华日报的同志抓住了这个矛盾,及时地在报纸第一版发表了常熟县  相似文献   

16.
案主题分析是档案著录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否科学准确地对档案进行主题分析,直接影响着建档立卷的质量。因此,研究档案主题分析误差及对策,尤为重要。一、档案主题分析常见误差1、主题概念提炼不全。主题概念提炼不全,就是提炼出来的主题概念,少于档案中论述的主题概念。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具体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的要求,某个或某几个应该从档案中提炼出来的主题概念没有被提炼出来。这种主题分析误差,往往因漏标而导致漏检。2、主题概念提炼过多。主题概念提炼过多,就是提炼出来的主题概念多于档案中论述的主题概念,也就是说档案中有些没有检…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地方台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模式化、程式化问题,虽然报道的规模声势越来越大,却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化效益,受众不爱看,报道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台在新闻观念、主题策划和采访写作层面上,长期存在着一些误区。要改变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加强重大主题报道的有效性,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一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任何一篇通讯都要有鲜明的主题,靠主题起作用,不仅在于选取事实,而且还在于通过事实说明主题,反映一定的思想意见。我们在提炼和确立通讯的主题时,要注意考虑到这样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时代精神,二是要符合一定时期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中心,三是要符合典型本身的实际。这三者结合得好,就能使主题正确、鲜明、集中。  相似文献   

19.
“如何提炼主题”和“如何通过展示内容表达主题”是当前主题展览设计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它反映了展览主题与展览设计各项工作的关系。本文从展览设计在展览信息传播中的定位出发,以“树”的结构比拟上述关系:文献研究成果及素材是树根,展览主题是树干,展览框架是树杈,展示形式是树叶;以“遇见更好的你”心理学展览的设计实践为例说明:调查研究是提炼展览主题、内容设计的基础,主题提炼须把握好“供需”平衡,且是一个动态的演变、发展过程;并根据展览开发实践,总结了五种主题展览常见框架模式,提出了展览内容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俊利 《声屏世界》2006,(10):23-23
主题宣传是中国电视媒体新闻报道的特色之一,是其喉舌功能的主要体现。做好主题报道,也是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主题报道不好做,这是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一个共同感受。一是主题报道往往主题先行,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程式化、语言呆板。二是主题报道要求记者拥有较高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报道的宏观把握能力。要善于从繁杂的事实中慧眼识珠,遴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对其进行归纳、概括、提炼,这对记者是一个挑战。三是如何让主题报道可感、可信,达到寓理于事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不失为增强主题报道生动性、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