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如何用评论打造核心竞争力?首先应坚持客观立场,对社会争议较大或复杂的新闻事件,运用质疑手段,并努力引入观点碰撞;其次,鼓励记者承担新闻评论员的角色;第三,将解析式报道纳入评论框架,树立"解析+评论"的特色;第四,评论在表达上要注意贴近性。  相似文献   

2.
新媒介环境下的意见表达与传统媒体时代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公众的意见表达更贴近原生性,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让公众表达有了可见性。公众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极为广泛和丰富的概念,其中既包含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和社会精英群体,也包括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新媒介传播环境改变了观点生态,观点新闻也有了更广泛而丰富的来源和内容。观点新闻主要以他人的观点为报道对象,意在为受众提供价值判断和指导性意见,从报道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针对观点的客观呈现,一种是围绕新闻事实而进行的相关观点阐述。前者是单纯以观点为报道内容,后者是将事实与观点并举,并凸显多元观点的碰撞。  相似文献   

3.
本文上部分介绍了“倒宝塔”式、“宝塔”式、“编年体”式三种新闻结构。下面接着再谈谈其他几种新闻结构。“葡萄串”式所谓“葡萄串”式新闻结构,就象一串葡萄那样安排组织材料。用这种结构写新闻,是用一个观点或主题把若干典型事实串起来,使观点或报道思想寓于一串巧妙排列的事实之中。被评为1982年全国好新闻的《胡耀邦会见法国记者》一则消息,是用这种结构写出的一篇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系列报道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非事件性的,就是围绕某个典型事物或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比较系统或深入的报道,来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另一种是事件性的,就是对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新闻事态进行及时和连续的追踪报道。本文谈的就是后一种系列报道,《黄河新闻》中把它定为追踪报道。 追踪报道是大多数群众所共同关心的事,或者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和有社会意义的,它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多次新闻的组合,是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作动态式的追踪式报道。它有很强的时效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博览     
探讨式社会新闻随着新闻改革的进行,报纸上陆续刊出了一种以指示、剖析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心态为主的探讨式的社会新闻。它的特点,不是直接地表扬或批评某种社会事件,而是通过对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心态的描述和剖析,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物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辨别、去关心。它不是单纯的、平面的报道一个刑事案件、一次灾害事故、一场婚姻家庭纠纷的社会新闻,而是用透视的目光,综合反映社会意识、社会道德观念变化的新闻。探讨式社会新闻写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描述,议论、抨击,也可抒发感受,侧重揭露、曝光,等等。  相似文献   

6.
茹希佳 《新闻实践》2005,(12):46-47
今年,笔者跟随中央新闻采访团参加了两次大型的新闻报道。一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采访团,另一次是知识型技术工人邓建军先进事迹采访团。在这样大型的、集束式的新闻采访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报道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具有可亲、可近、可感、可悟的效果。 挖掘鲜活因子 由中宣部组织的大型新闻采访团,报道的主题都是当下社会关心的话题或是近期备受关注的新闻人物。因此,采访团一到当地,就会得到当地方方面面提供  相似文献   

7.
时下,社会热点新闻已经成为新闻餐桌上的一道大菜。新闻单位把报道社会热点新闻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各种报道社会热点新闻栏目应运而生,日新月异。之所以称做社会热点新闻,是由于报道的事实和问题,为广大受众所关注,并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因此,搞好社会热点新闻报道举足轻重。社会热点新闻,就其反映的内容而言,可谓浩繁庞杂。构成社会热点新闻的事实或问题是社会上固有的或潜在的.有些本来就为大众所关心和议论的话题,新闻报道不过使之明朗化了。记者在“热”的氛围中,以冷静的头脑报道社会热点新闻,意味极其深长。顺其情…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化在中国社会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浓重的话题色彩,就是说,很多社会关注的问题经常都是先在网络上形成话题.有了微博以后.这个特点就更明显了.过去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是先有报道,然后再有话题,通过报道形成话题.如今似乎颠倒过来了,经常是先有话题,然后有报道.这可能说明了一种新闻报道的新情况,就是报道源多了,不像以往只有传统媒体才有报道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杨振红 《新闻前哨》2001,(10):23-24
话题式报道作为一种新型报道形式,主要是指各新闻媒体为了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一个时期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群众普遍议论的热点、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难点和需要及时解释澄清的疑点,让媒体组织者和受众代表者共同参与,以座谈、笔谈、网络交流、电话访谈等形式,交流、探讨而最终形成某一看法或结论的报道形式。《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楚天都市报》的《心声》、楚天广播电台的夜间生活栏目《今夜不寂寞》、湖北电视台的新版节目《往事》和《人民日报》的网络版BBS、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等把这种报道形式都运用得相当…  相似文献   

10.
新闻定位以人为本。领导活动报道应注重挖掘群众关心的信息。时政新闻易犯的通病是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单位部门一边,写的新闻也常常是从部门立场出发的工作通报式、总结式报道。就观众而言,他们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等根本性问题。其实,领导出席的重要会议或领导进行的重要调研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或公布政策,或部署工作,或调查研究解决某一问题的措施等,其中不乏跟群众基本利益有关的问题。因此,  相似文献   

11.
改进会议报道,是报纸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老话题。众所周知,群众“不爱看”党报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会议报道太多、太滥、太长,表现方式一般化、程式化、表面化,缺乏亲切感、新鲜感。如千篇一律地报道会议时间、地点、出席领导人名单,死板地大段摘引领导人的讲话或报告的原文,而最有新闻价值、群众最关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调查评论式电视新闻节目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深入调查采访,认真分析论证,在摆事实讲道理中,由出镜记者或节目主持人代表传播媒介旗帜鲜明地表达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热难疑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观点,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形式,是电视新闻的延伸和升华。 调查评论式电视新闻节目由于影响重大,能展示  相似文献   

13.
舆论监督是公民言论自由的具体化,是新闻媒介表达公民对于国家事务及公共利益有关的社会事务的监督。舆论监督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群众监督,而批评报道则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在江苏丹阳电台的《星期话题入《记者访谈》等新闻追踪栏目中提出批评意见的大多是普通群众,这些栏目反映报道的也都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在群众中有着广泛影响.在不久前丹阳电台进行的听众调查中,收听率名列前茅,人们赞扬这类报道是政府的喉舌,是正义的呼声,是百姓的依托。笔者在组织这类报道中,积累了一些感受。一、批评报道与正面引导紧紧抓住社会热点…  相似文献   

14.
看到程天敏同志与我和其他同志商榷的文章《再谈“客观报道手法”与“客观性思想”》 ,我又重新翻阅了这场讨论的全部文章。参加的讨论多了 ,就会知道 ,引起讨论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种确实在观点上存在较大的分歧 ,一种则并不存在多大的分歧 ,更多的原因在于对讨论的话题或使用的主要概念 ,理解上发生歧义 ,或各自涉及的范畴发生错位。我想 ,这次我们发生争论 ,可能主要属于第二种 ,另外在某些地方可能有些不大的分歧。我想 ,任何讨论最好还是首先求同 ,然后再存异 ,各自说明观点 ,这样容易把问题摆得清楚些。一、追求真实是客观报道的必要前…  相似文献   

15.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16.
新闻表现形式的变化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报纸上,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新闻表现形式有了许多与传统习惯不一致的“命名”,诸如热点新闻、冰点新闻、背景新闻、非常新闻、娱乐新闻、趣味新闻、京味新闻、汉味新闻、体验新闻、精确新闻、调查新闻、谈话新闻、话题新闻、滚动新闻、批注新闻、比较新闻、解密新闻、档案新闻、预告新闻、预测新闻、观点新闻、感受式报道、自述体报道、日记式报道、幽默性报道、实录性报道,等等。  相似文献   

17.
顾全 《新闻窗》2012,(4):15-16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传统报道模式,运用多维思考,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观点)立体地组织新闻要素,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8.
闾丘露薇对柴静的采访方式和采访观念的批评引发社会争议,这个话题关系到新闻人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身份定位,前者推崇"置身事外",后者倡导"全情投入"式的采访,反映了当前电视新闻改革背景下新闻价值观念、新闻操作理念的多元化与相互碰撞。  相似文献   

19.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主体,只有贴近群众,经济新闻才会有最广泛的受众。在报道内容上选择群众关心的话题。采写经济新闻,要积极研究群众最关心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一是抓住"两头热"的问题,即领导和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二是要采用"两头热"的方法,即一方面新闻媒体首先热起来,组织采写热点稿件,进行追踪报道,开辟专栏,组织系列文章,集中探讨某一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让群众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焦点类节目具有新闻评论的属性,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这一类节目从选材上要求把视点始终对准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要求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它不仅要追踪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生长点”,旧事物的“衰亡点”,更要揭示新旧事物的“碰撞点”。这些正是百姓关心的热点,也是百姓应知而未知的难点,因此,理应成为焦点类节目的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