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编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微信公众号具有微传播的特征,如何对微信公众号内容进行编辑成为当前重要的讨论课题。本文对新闻微信公众号的运用进行了简要探讨,分析了新闻微信公众号对于传统媒体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微信公众号内容编辑的主要策略,希望对其他新闻微信公众号编辑业务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也顺势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微信公众平台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新媒体,其具有非常高的移动性和便捷性,因此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积累用户。一时间新老媒体都纷纷加入了微信公众平台,并在上面创设了公众号。新闻类微信公众号就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但由于与其他媒体性质的不同,新闻类公众号目前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本文针对目前新闻类微信公众号的特点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以期可以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使得“学术”“阅读”“生活”以及“社交”等之间完美融合,部分新闻传播类学术公众号取得了较传统学术期刊更深刻的渗透力和更广泛的影响力,探讨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和发展困境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目前本学科内主要期刊公众号在功能定位、管理理念、运营方式以及内容来源等方面与微信公众号本身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其在问题来源、方法指导、内容建构、活动营造以及学术争鸣等方面并未起到理想效果.拓宽内容来源渠道,增强学术凝聚力,增加分享价值,进行媒介批评和媒介素养教育是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一个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4.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16,(33):117-117
最近,东方网旗下微信公众号“新闻早餐”因发布的《为什么街上香喷喷的烤鸭只卖19元?》涉嫌造谣和传谣,被腾讯封号七天。对于东方网负责人提出的异议申请,腾讯方面作出反应,认为处罚决定没有违反国家现行的规定,因此坚持暂时停止该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的权利。笔者认为,这场争论有可能涉及我国互联网络监管的程序以及审查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5.
蒋蕴 《新闻实践》2014,(11):13-15
用产品思维运营党报微信公众号的实践分享老家,一个微信公众号,浙江日报地方新闻中心2014年出品。由一群传统媒体的从业者打造,携带党报基因,想做一场新媒体实验。如果说一个产品要有"痛点",老家戳的就是"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传出了这样一句话。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京华时报和东方早报彻底转型,放弃纸媒,专心经营自己的新媒体了.这种时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是:新闻类APP,或者更准确地说,纸媒转型做APP,最大的风险在哪里? 我曾对几个淄博本地微信公众号进行过了解,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因为微信存在着天然的“人际关系接近性”,一个本地制作的公众号,更适合做本地化的内容;脱离了本地的公众号,做成“大号”的概率相对较低,难度也更大.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8,(9):41-47
微信公众号已成为自媒体人参与信息传播活动和公众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其应当具有同新闻媒体同等的公共属性。在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传播中出现了明显的煽情主义问题,其通过文章标题煽情,在虚构细节时煽情,还利用图片和视频煽情。微信公众号中的煽情主义对新闻公共善有一定程度的消解:其阻碍了对新闻真相的探寻,消解了公共价值规范,使公众对新闻事件难以达成理性共识。  相似文献   

8.
李蓉 《采.写.编》2024,(1):113-115
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与社会新闻的接触途径不断增多。随着智能手机和电脑的广泛应用,微信、微博等APP软件层出不穷,此类软件不仅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同时,在新闻传播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本文对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简单阐述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和不足,并对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方法进行优化,旨在提升微信公众号的实用性,为公众提供更为真实、有效的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9.
微信作为一款跨平台的通信软件,自推出起便以强劲的势头发展:从2011年初发布第一个版本以来,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06亿。①公众号是微信的主要服务之一,近80%的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在微信用户使用习惯上,新闻类公众号订阅率最高。微信公众平台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通过订阅新闻类公众号获取新闻信息成为一种潮流。由于微信“题文分家”的性质,读者只能先看到微信新闻的标题。如果标题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新闻内容将失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机会。因而微信新闻标题在诞生之初就被赋予“重任”,以其为切入口对微信传播状况进行研究,可以反映出现代大众媒体文化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业界资讯     
《新闻战线》2015,(3):236
"人民曰(yue)报"等17个微信公号被依法关闭1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了近期被依法关闭的一批网站、栏目和微信公众账号。共有50家网站、频道(栏目)以及微信公众账号被依法关闭,包括24家网站、9个网站频道(栏目)和17个微信公众号。有关网站、频道(栏目)、微信公众账号被关闭的原因包括:假冒党政机关或媒体名义发布虚假信息;发布涉赌博、诈骗等违法信息;传播淫秽色情内容;不具备登载时政新闻资质违规登载时政新闻等。  相似文献   

11.
微信公众号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使用微信公众号对微信用户进行科普宣传和公众服务。博物馆在设计微信公众号时需预判其目标用户,统计数据分析用户需求,确定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目标,并通过钻研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新功能,搜索微信公众号可二次开发的新软件,收集微信公众号用户的使用感受和诉求,对账号进行不断修改和提升。  相似文献   

12.
微信公众号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目前,大多数传统广电媒体都通过开设一个或多个微信公众号来融合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广电媒体虽有专业的采编团队、新闻渠道,但也要充分认识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从而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编辑与运营推广策略,增强微信公众号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社交媒体介入传统媒体,为受众提供了"媒介接近权"和"传播参与权",新闻话语体系和传播模式发生改变。本文对"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做内容分析,发现议程设置功能减弱,新闻专业化程度降低,但舆论引导功能并未丧失,网络社交媒体新闻传播趋势是个性化而非娱乐化,应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4.
高方 《传媒》2015,(18):54-55
在人人都在讨论融合,人人参与融合的背景下,有一支精兵强将组成的"突击队"率先突破重围,占领了舆论阵地,这支部队叫做——微信公众号.2014年,我国时政公众号迎来爆发元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新京报》等很多媒体也是在这一年开启了自己的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在新闻及信息传播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资讯情报     
《中国传媒科技》2014,(16):34-34
<正>网信办"微信十条":违规公众号将限制发布甚至关号据新华社报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8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又称"微信十条"),规定公共信息服务公众号需向主管部门备案,公众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违反规定公众号将限制发布甚至关号。新规还规定用户须签订遵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等"七条底线"的协议,"后台实名"。  相似文献   

16.
黄璐 《青年记者》2016,(32):25-26
笔者拟出这一题目,似有哗众取宠之嫌."不做",是指未开通微信公众号,还是指开通了公众号却没有诚意做好?如果将"不做"理解为后者,那么学术期刊"不做"公众号,似乎反映了当下学术期刊发展生态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相似文献   

17.
看新闻看标题对受众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的标题制作强调用户体验,悬念性标题、省略式标题、疑问感叹式标题、运用网络词汇的标题、数字盘点类标题等大量存在。这些特征,有助于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提升阅读量,提升微信新闻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行长男朋友"微信公众号粉丝群体主要为金融银行人,目前拥有6位数的粉丝数,其中73%为女性,主要讲述银行日常,银行的新政、新闻以及银行职场、情感类文章。由于其定位鲜明,语言幽默,行业传播特征较显著,仅仅通过一年半的发展已经成为银行业影响力最大的自媒体之一。因此本文将以"行长男朋友"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与运营策略为例,选取公众号后台相关的数据与案例进行分析,以期起到借鉴、探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项应运而生的媒介载体,在新闻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及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微信新闻类公众平台下的新闻信息特点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对受众阅读新闻选择的影响,在文章的最后,笔者介绍了基于受众选择特点影响的微信新闻类公众平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陈来源 《今传媒》2012,(8):61-62
以娱乐的方式做新闻,已成为当前各大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惯用的手法,由新闻娱乐化现象引发的对媒体社会责任的讨论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对媒体的新闻娱乐化现象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新闻媒体应该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作为责任,必须对社会、国家以及公众的利益负责,传承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积极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