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张洋 《新闻界》2014,(1):2-6,16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焦点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考察了新媒体语境下,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受众群体在电影预告片收视方面的"使用与满足"现状。本文分析了收视动机、选择标准、使用行为等影响因素的关联,在检验理论的同时,从受众角度提出了优化电影预告片生产制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任雅婧 《青年记者》2017,(14):66-67
电影预告片是“自恋”的广告 电影预告片是指将电影拍摄的多种素材进行有机组合后,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让目标受众提前获得影片的相关信息而制作的短片.①究其实质,预告片就是电影的广告.但是,普通广告与电影预告片之间仍有区别.广告的本质是营销,广告的策划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围绕消费者需求对产品特点突出放大,影响消费观念,产生购买行为.②电影预告片的实质目的虽然也是营销,但核心是对电影的展示,通过对电影内容的整合将电影所要传达的理念传递出来,呈现一种吸引的姿态.因此,电影预告片具备了广告的基本属性,但更加强调产品(也就是电影)本身,将“外化”转为“内修”,是升级版的“自恋”的广告.  相似文献   

3.
付佳 《报刊之友》2010,(11):78-79
预告片是随电影的出现应运而生,是电影以及广告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预告片不仅仅是电影的拼接、剪辑,而且它被制作团队赋予了新的使命—传播。这种传播通过视觉影像对受众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视觉传播的角度切入,对预告片的实质、受众心理、负面影响等进行分析,旨在全面系统地认识预告片。  相似文献   

4.
付佳 《今传媒》2010,(11):78-79
预告片是随电影的出现应运而生,是电影以及广告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预告片不仅仅是电影的拼接、剪辑,而且它被制作团队赋予了新的使命—传播。这种传播通过视觉影像对受众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视觉传播的角度切入,对预告片的实质、受众心理、负面影响等进行分析,旨在全面系统地认识预告片。  相似文献   

5.
电影、电视预告片的剪辑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预告片的剪辑艺术随着电影的诞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一部影视预告片的剪辑并不是简单的按分镜头进行组接,它的剪辑技巧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兴趣与欲望,剪辑得好可以深深地吸引观众,更好地完成影片的宣传作用,否则就会显得死气沉沉。  相似文献   

6.
电影预告片视觉表达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分析了电影预告片的视觉表达规律和视觉运用原理,并深入剖析预告片产生作用的视觉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卫芸 《图书馆学刊》2019,(11):85-88
通过国内外对书籍预告片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出书籍预告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有趣有用;内容和形式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图书馆"搭台",读者"唱戏"。提出以学生社团为主和学院为主的两种研发模式。利用书籍预告片开展阅读推广服务能起到"用心制作,润物无声"的效果。建议设立书籍预告片创作激励机制,推行多样化的营销策略;创建书籍预告片网站,推动资源共享、整合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电影行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国人和全世界的关注,做好电影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不仅会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还会进一步提升我国电影的品牌知名度。在此,作者针对目前我国电影编剧所遇到的一些现实情况分析了电影编剧的署名权保护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我国电影市场持续火爆,电影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各家电影公司为了抢夺观众,不惜花费重金进行新闻报道,并利用一些新闻事件大肆进行电影新闻炒作,不仅利用传统的宣传手段进行新闻宣传,同时还利用当下较火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进行电影新闻炒作性宣传,从而引起大众对电影的关注。加强电影的宣传效果,提升观影人数。通过对电影进行炒作性宣传,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被媒体无限放大,从而混淆观众的视听,影响观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本文根据近些年大量的电影新闻炒作性宣传案例,分析电影的炒作性宣传的利弊,分析改善电影宣传工作的注意事项,旨在提升我国电影宣传质量,提升票房的同时,引导大众合理观影。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回顾和展望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不难预见,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电影产业已经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期.互联网技术不仅赋予了电影产业新的活力,也为相关行业市场情况调研和指导性政策制定提供了新工具,催生了"互联网"和中国电影产业融合之下新业态的形成.当前,互联网以连接的力量汇聚了活的数据,有利于打破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探索制定电影产业科学完备的市场规则,在不断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电影产业新的动态体系.由齐伟所著的《产业进阶与融合文化: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研究》一书,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五个章节的论述,帮助读者深入认识与了解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为研究中国电影的新业态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微博的出现和使用后,电影出品人利用自身在微博上的影响力,跳出传统媒介向受众传递电影讯息。微博的普及带给人们最大的改变就是信息传递的广泛性、及时性以及受众自己可以选择喜欢的话题,这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本研究采用议程设置理论,以微博为例,研究微博的电影营销效果,研究微博电影营销是否可行,受众是否会接受微博带给他们观影选择的"议程设置"。研究结果表明,微博可以成为电影营销的重要途径,受众会通过微博推送给他们的相关电影信息对观影行为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前,卢卡斯电影公司(Lucasfil)与苹果电脑公司联合在Internet上为《星球大战》第一集《恐怖幻影》发布了最新的电影预告片,该预告片只能通过苹果电脑公司领先的多媒体软件QuickTime进行播放。自1999年3月11日起,Internet用户就可以从苹果电脑公司与卢卡斯电影公司的联合网站(http://www.startwars.corn)或苹果电脑公司同站(hit://www.apple.com)上进行下载,比正式在影院播放的日期整整提前了一无。爱好者们还可以从以上的网站下载苹果公司…  相似文献   

13.
黄珂 《今传媒》2013,(1):24-26,29
目前国内对日本电影审查和分级问题的研究,仅停留在对其分类等级的简单介绍,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文献。本文以日本电影审查和分级制度为研究点,在充分研究相关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立足原始文献,注重法律视角,通过典型研究和比较研究,历史主义地透视日本电影管制制度的发展历程,在比较的语境中思考中国现行的电影放映制度,希望能为建构有中国特色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4.
韩薇 《今传媒》2011,(4):140-141
电影心理学,作为一门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所产生的学科,其诞生并不晚于其他传统理论学科。早在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就发表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然而,虽然有众多前人的抛砖引玉和将近百年的理论研究基础,电影心理学作为一门电影理论的分支学科,在我国发展却不容乐观。文章从电影心理学发展困境方面出发,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借此寻找能够使电影心理学得到长足发展的适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开始真正登上电影历史的舞台,随着人类对动物界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大批优秀的动物电影开始在电视荧幕上活跃,并逐渐涌现出一些在全世界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如《导盲犬小Q》、《迁徙的鸟》、《帝企鹅日记》、《忠犬八公》等。这些电影不仅更为全面地介绍动物,还具有生态学、美学和人类学价值,同时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研究领域。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动物题材电影的形式、叙事方法、创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当下动物题材电影的创作现状及其在中国不景气的原因,以其为中国动物题材电影的创作总结出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岑卓妍 《东南传播》2014,(8):125-129
本文在框架理论的视野下,基于对30部中美灾难片中的30个主角形象进行内容分析,归纳中美典型灾难片中的主角形象的建构特点和差异,并全面剖析电影中所呈现的主角框架的经济、政治、文化原因。不仅有助于从独立的电影个体形象来深刻了解两国灾难片的特色,还能看出两国价值观念中的深层冲突,以兼收并蓄的态度为国内灾难片的发展寻求一些成功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电影研究的进一步繁荣,近年来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电影学者也多次呼吁,应该打破电影学单极发展的格局,实现多极发展,才能更好地促使我国电影事业的整体发展和更上台阶.3月22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当代电影研究书系"与"民国电影专史丛书"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上,来自京沪渝等地的电影学者便表达了这样的共识.两套丛书的出版,既是作者们十年磨剑的硕果,也标志着电影研究重庆学派的诞生,同时还启示了电影史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因此可以说,全国电影学学科布局正处于从单极发展转向多极发展的变化之中,多极发展格局可谓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8.
翟旭瑾 《今传媒》2014,(12):60-61
东方影都的投资和建设使我国电影的产业链进一步成熟、完善,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也将为我国电影事业的拍摄、制作、发行、营销等各环节带来巨大的转型契机,凝聚更强的实力,开拓广阔的国际视野。此外,青岛东方影都还将经由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影响来辐射山东省及附近区域,进而可能对全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助力。东方影都的建立所带来的影响虽以正面为主,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9.
江琳  周德良 《今传媒》2016,(9):114-115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量、票房、观影人次和屏幕数量持续增长,电影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可喜态势。同时,一些互联网公司纷纷涉足电影产业,对电影产业链环节产生了巨大冲击。但互联网趋利型经济模式无法改变甚至加剧了影片题材和类型的单一的现状,爱情、喜剧、动作三大类型电影依旧独占鳌头,而作为以作品艺术性为衡量标准、拥有内容蕴涵的艺术电影,却很难在这个看似拥有广袤空间的电影市场内施展拳脚,我们不乏看到一些优秀的艺术电影甚至难以收回成本。本文试图梳理当下艺术电影的发展现况,并从中找出导致艺术电影踽踽难行的原因,对艺术电影的营销策略以引玉。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电影格局中,中国百余年的电影创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风格和特色,为有志于研究中国电影理论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建构具有中国特有的电影研究新思路、新观念和新理论的机遇。二十多年来,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带领其团队站在学术的前沿,疏通中国电影发展脉络,宏观审视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景观和世界格局中的中国现象,在全球性发展和国际化传播的好莱坞、宝莱坞、瑙莱坞等多维电影话语体系的竞争与共生趋势下,积极地将中国电影的理论思考置于更大的语境中,勇敢地提出“华莱坞电影”的研究新思路,以开拓中国电影发展的创新路径,为中国电影理论打开世界电影格局提供了新方案、新视野、新范式之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