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灵活多变,传播中的"蝴蝶效应"案例屡见不鲜。所谓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是指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一旦出现热点新闻事件,就会通过各种媒体平台进行传播,速度、范围都有着惊人的广度。尤其是随着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的爆发和商业媒体大数据智能推荐的使用,热点新闻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最大程度的扩散,在传播过程中甚至会出现数次舆情反转。本文就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进行详细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传播的不断丰富,只要突发事件一发生,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进行传播,在不同的领域范围内得到扩散,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蝴蝶效应"特征来,本文针对新媒体传播中"蝴蝶效应"的形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相关部门积极准备以便应对不确定性,进而增强"蝴蝶效应"产生的积极影响,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新媒体传播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蝴蝶效应"的起源和新媒体传播的"蝴蝶效应",进而提出了新媒体传播中"蝴蝶效应"下的危机管理对策,希望能够为规范新媒体运行秩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借助混沌理论分析了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认为新媒体是一个混沌系统,新媒体传播是由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循环过程;其结局具有不可预测性;随后提出了下新媒体传播蝴蝶效应下的政府危机管理对策,即建立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在新媒体突发事件的初期,防微杜渐;在新媒体突发事件的中期,以疏通为主,新媒体突发事件的后期,亡羊补牢。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行业发展尤为迅速。新媒体传播"蝴蝶效应"是指突发事件传播效率与范围,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普及,达到世人皆知的程度,如"王××和马×离婚事件",一夜之间尽人皆知。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新媒体传统的"蝴蝶效应",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推动我国新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智能移动终端的突破性发展,让新媒体在大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得到迅猛发展并发生了系列变革。但新媒体自身所特有的低门槛、不易管理等劣势也给信息传播带来蝴蝶效应。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也会放大新媒体传播的结果,从而导致单个新闻发展成群体性事件新闻,给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对此,本文首先对当下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进行介绍,并结合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不同环节中的作用分析了蝴蝶效应产生的原因,基于此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新媒体传播中“蝴蝶效应”产生的原因,探讨了“蝴蝶效应”的解决方法,寻求新媒体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促进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文字与图像(图片、视频)融合传播,图像在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图像事件"的提法开始出现。本文试对"图像事件"作概念性的说明,并以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在新媒体中的传播为例分析"图像事件"的成因、呈现和效果,希望就"图像事件"传播引发的负面效应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构筑了一个拟像世界,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通过对网络舆论传播的描述与分析,指出网络舆论在传播中产生复杂性理论的"蝴蝶效应"现象,即个别的、偶然的网络舆论,演变成巨大的舆论势场,对现实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从而彰显网络舆论的传播特性。针对网络舆论传播所显现的复杂性理论的"蝴蝶效应",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应对启示:①现实问题是网络镜像世界的根源,任何网络舆论根本上是人们对现实诉求的网络表达。②舆论传播中的"蝴蝶效应"促使管理部门积极地面对舆论传播中的不确定性,培育对网络舆论的敏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③尊重并关注网络舆论中网民弱小又强大的"蝴蝶力量",促使"蝴蝶力量"的良性显现,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0.
余倩  李源 《新闻世界》2014,(2):102-104
本文通过新媒体的特征来分析其作为传播媒介在社会教育传播系统中的角色与功能,探讨新媒体在促进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并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提出了三个应对新媒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近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谈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对于我国政府、媒体而言,"新媒体与国际传播"或许还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而在一些西方国家,新媒体已经成为其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高伟 《采.写.编》2021,(3):117-118
随着我国媒体的不断发展,其传播途径由过去的"书本化"变为现在的"网络化".因此,其环境概念也应进行一定的提升.在现如今的新媒体背景下,主要是以"数字技术"或"互联网技术"为基本平台,通过这两种技术,加强了新媒体下新闻传播的"灵活性"以及"时效性".受众群体在浏览新闻时,借助全新的传播渠道,将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加强了舆论的直观性.本文将就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展开讨论,阐述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主体的概念,分析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主体进行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新媒体的特点分析了其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并进行了科学传播策略研究。提出了要发挥科研机构与科普组织的引导作用,推动科学传播与民间组织相结合,构建科学传播"传者—媒介—受众"三维互动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科学传播等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台湾"反服贸"运动中的新媒体运用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归纳总结台湾年轻一代运用新媒体的策略与手段,为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对台信息传播提出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一、什么是"新媒体"?媒体是一个不断演化、具有很强自适应能力的传媒集群。因而,"新媒体"是一个有时间维度的概念,在人类传播史上,不同的发展阶段就有不同的"新媒体"出现。我们平时常说的"新媒体"实际上是指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媒体,即"网络新媒体"。"新媒体"是有明确的界定的,它应具有与以往媒体相区隔的独特的传播特征。比如说,交互性就是"网络新媒体"最重要、最富特色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广告的"新"主要体现在其打破了传统媒体广告在传播地域、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为广告受众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互动体验,给广告主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但也正是由于新媒体广告的"新",使得其在传播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内容缺乏创意、受众碎片化、效果监测技术不完善、可信度降低等问题。本文立足新媒体广告的内涵及其传播优势,重点探讨了新媒体广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新媒体广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以"学习强国"APP平台为例,分析新媒体在华夏文明传播中的表现形式、内容特点,并就进一步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华夏文明传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周洋  陈媛媛 《今传媒》2012,(8):65-66
自从新媒体兴起以来,"新媒介事件"的传播的方式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媒体不再一家独大,新媒体则后来居上。于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使之进行良性互动,从而使新闻传播活动发挥其正功能[1],成为了当下媒体人要考虑的问题。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个议题,通过对"佛山小悦悦"事件传播过程的分析,试图探寻两类媒体在当下复杂的传播环境中进行联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背景与"中国梦"概念提出的社会背景下,电视在受众中的影响依旧深远,主导地位并未动摇,依旧在"中国梦"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媒介融合的前提下,电视可以与新媒体结合,借助新媒体的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播的优势来传播;同时,电视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特点来传播"中国梦",比如"中国梦"宣传片、纪录片以及电视剧,以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来描述。从而使"中国梦"的电视传播进入双轨良性运行的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引发的"蝴蝶效应"改变了地方广电媒体的生存状态。用户转移分流、话语权部分让渡、广告经营遭受挤压,地方广电媒体遭遇的困惑远不止于此。从改革创新中寻求突围、谋求转型,已成为当下地方广电媒体伴随性的成长方式。绍兴市广播电视台提出以"用户"意识推进观念转型,以"产品"意识推进内容传播转型,以"大数据"意识推进生产流程转型,以"市场"意识推进经营格局转型,以"迭代"意识推进跨界转型,探索城市广电突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