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以来对章学诚的研究风靡学界,章太炎也谈章学诚。不过不同于别家对章学诚的肯定,章太炎对章学诚持批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章太炎通过对章学诚的批评来批驳当时学界“其病多在汗漫”的学风;章太炎因为反清而对章学诚所提倡的正统史观批驳;章太炎推崇戴震,故不满于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文献学家,在中国文献学史上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阐述章学诚在文献学上的贡献:一是互著和别裁理论的阐述,认为互著、别裁的使用是为了能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二是章学诚创立了方志学的体例和原则,主张方志应立三书,分志、掌故、文征;三是在索引领域的贡献。总结章学诚在文献学上的贡献,有利于衡量清人在文献学层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的方志学内容十分丰富,为史学界所公认,但他在方志中“特表氏族”及其影响问题,国内似尚少论述。据笔者管见,虽然两宋以后历代都有少数方志程度不同地记有“氏族”或“姓氏”等内容,但是象章学诚提出方志要“特表氏族”,并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坚持付诸修志实践者,则是空前的。章学诚的这一主张对后来的方志编修产生了较大影响。笔者对此试加浅论,以就教于师长及同志。  相似文献   

4.
章学诚生活在以考据为风的"乾嘉"时代,但是他却没有走上考据之路。虽然他的史学成就在当时没有被重视,但是对后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史家历史感方面针对其史学成就有如此之高的原因进行探究,以便为大家展示一个更全面的章学诚。  相似文献   

5.
作为章学诚的弟子,史致光是一位长期被学界忽视的人物。他曾于乾隆五十二年考中状元,之后位极云贵总督、左都御史。史致光政治命运的改变,是章学诚教育理念在实践领域结出的硕果。重访章学诚与史致光的学术交往、人生轨迹与历史回响,可以管窥在章氏学问不为时人理解的时代,章学诚通过与史致光的交流互动,传递自己的学术主张,诸如他史学研究的进展、学术创见的提出、对学术风气的评骘、与乾嘉诸老的学术交锋等,形成了乾嘉历史考证学之外的一股学术潜流。虽然史致光在章学诚的学林网络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他因学优则仕,未能继承发扬章氏的学问,以至百年之后鲜为人知;而章学诚的学术识见作为暗流,在后世则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屡有新的研究成果推出。日本学者山口久和教授的《章学诚的知识论》以其严整的考据与解释学的新视角,尤其引人注目,该书中译本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以此为契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了“章学诚的思想与学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3月)。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章学诚的思想与学术进行了多向度的深入阐发。本刊从与会学者的发言中,编发了这组笔谈。高瑞泉认为,章学诚虽然可以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学术异数,但在不同于道统论的哲学视野中,章学诚的思想却提示着可能通达真理的道路。许苏民将章学诚的道论思想置于16-18世纪中国哲学启蒙思潮的背号下考察,通过与笛卡尔论“我思故我在”的比较,指出章学诚哲学的第一原理“随其思之所至,即为我之所在”,为其进行道统论批判提供了理论前提,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蒙意义。与许文相辉映,董平从历史哲学的纬度阐释了章学诚的“道论”,从“道”的现实性与历史性、“道”与六经的关系等方面追溯了章学诚与南宋浙东学派之间深刻的学术渊源与思想传承,同时对余英时有关此问题的论述做了积极回应。付长珍进一步收缩研究的视域,通过对“宋学”内涵的解析和清理,指出章学诚所提倡、所坚守的是一种义理和知识并举的儒学发展路向,揭示了章学诚儒学之道的宋学向度及其在儒学发展史上的意义。针对戴震与章学诚这段学术公案,吴根友发前人之未发,主要从学术方面和伦理道德方面重新审视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山口久和则从现代人文科学的角度,着力挖掘章学诚历史思想中蕴含的语言理论和文本理论。通过解构语言学家王力的训诂学理论和章学诚的语言理论,探讨了新考证学的可能性。章益国试图接着山口教授提出的话题,对“章学诚的言意观”作出进一步延伸和论证。他对章学诚的“史意”做了独到的诠释,认为史意作为一种默会知识,是没有具体实指的“意味”,是一种“非传递性理解”,类同于传统哲学诗文论中的意韵、意境等范畴。本刊希望这场讨论能够进一步唤起学界对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关注,旨在共同拓展章学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在其论著中多次提到"宋学"一词,与此相关的论述应成为我们解读章学诚思想的重要资料.然而,宋学在长时段的发展流变中,其学术形态和理论内涵都经历了重大变迁,需要对此做出必要的解析和滑理.章学诚在对宋学的褒贬毁誉之间,流露出对"程朱一系"道问学路径的偏倚;同时通过对"六经皆史"这个命题的多重阐发,可以发现章学诚所提倡、所坚守的是兼重义理和知识这种较为健全的儒学发展路向,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对原始儒学之道的某种回归.  相似文献   

8.
陈其泰教授解读《文史通义》一书系统阐发了章学诚重构经史关系和发展史书编纂体例的贡献,阐释了章学诚对“道”的探索、重经世贯通的学风和独特的教育思想,对于建设史学理论领域自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重要意义,为章学诚思想研究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9.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咸炘在一篇短文和若干著作中论述了古书的体例、古籍辨伪的方法和理论。他对古书体例的研究,比如其目录学,深受章学诚的影响,在章学诚的基础上加以推演、补充,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古籍辨伪要重视校雠学和辨明书籍的宗旨,且严格定义伪书的概念。在分析一些古籍的真伪时,刘咸炘能够做到不轻疑,不迷信。  相似文献   

10.
乾嘉时期以戴震为代表的考据学派主张通过考据、训诂以见道.这种得道方式对不善考据的章学诚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开辟新的得道途径成为章学诚思考的重点.章学诚并不完全反对考据的得道方式,但其立足点主要在于对考据学派展开批评,并提出了"学于众人,斯为圣人"的求道主张.不过,这种得道方式恐怕和考据学派的方式一样缺乏足够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1.
章学诚的史学思想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史的最高成就。他的学术思想在整个乾嘉学术时代独树一帜。旧中国的史学体例系统到章学诚而完备,“史学”一名也从章学诚开始。他不仅提倡了“六经皆史”的理论,开拓了史学的新领域,而且继承发扬了史学“经世”思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很长时间淹没无闻的思想家和学问家,章学诚对于中国哲学的影响至晚清方渐渐显现出来.清代学术的主导形态和最重要的收获是考据学,在这方面的大家可以排出长长的一列.章学诚则是另一种类型,按照梁启超在1920年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不少史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歧见迭出。实际上,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学说是与他的史学变革理论官切相联的。“六经皆史”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章学诚融通经史,探讨了经与史在精神本上的一致性;其次,章学诚从《春秋》中引发出“史义”的理论,从《周易》中引发出“变通”的思想,作为变革史学的理论核心和依据,并考察了《周礼》《尚书》所蕴涵的史学价值;第三,在史书体裁上,章学诚提出效法《尚书》“体圆用神”的撰述形式,打破后世史体僵化的局面,对新的综合体裁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锡荣 《教育》2011,(36):56-56
<正>鲁迅这一生,对很多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他本人的成长历程中,他也受到很多前人的影响,尤其是对他发生最直接影响的几位老师:绍兴三味书屋的塾师寿镜吾;同盟会元老章太炎,在日本时教鲁迅等文字学;鲁迅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而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总办(校长)俞明震,是引导鲁迅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思想启蒙者,对鲁迅的影响是极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鲁迅。  相似文献   

15.
章学诚根据“明道”与“经世”的宗旨,提出了他的独特的治学理念.章学诚的治学观不仅是对当时的学风和世风的批判与指责,对当今青年学子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有其重要的借鉴价值.章学诚的治学观主要可以概括为“学以致道”的治学宗旨、“去名保真”的治学态度和基于实践的治学经验等.  相似文献   

16.
章学诚被认为是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史学理论家之一,仅仅是近代以来形成的观点.事实上,章学诚生前默默无闻,其价值是为后人所"发现",所追认.章学诚的被"发现"先后经历过两次.这两次被"发现"的学术语境虽然不同,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分析章学诚两次被"发现"的有趣现象,有助于我们对近代中国学术界、思想界获得更加贴近历史真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的奠基者。他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方志学理论体系,使方志发展成为我国史学的一个专门学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宝库,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虽“生乾嘉极盛时代”却被埋没了120年,文章分析了个中原因:(1)与当时“汉学家”在治学方法观念上的分歧;(2)学术界“求同于己而非欲取济于人”的学术风气;(3)自身性格因素。总之,章学诚没有“用其学术之学术”的技巧,即使是在盛世也只能沉寂无声。章学诚的遭遇代表着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普遍境遇。  相似文献   

19.
姚振宗对章学诚目录学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目录学大家姚振宗对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理论身体力行、大力实践,又对之作了修正与发展;对章学诚"互著"与"别裁"说的态度富有辩证色彩;对《校雠通义》中疏失未周之处也多所考论。  相似文献   

20.
史法与史意的内容、关系各是什么?这在中国史学史上常有异议。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家书二》中,就曾表明与刘知己治史方法之差异,“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篡修,吾议一家著述。”本文不对上述内容作全面分析,仅就章学诚对纪传体史书体例的创新加以探讨,认为章学诚在修志实践中形成的史法、史意并重的史学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成就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