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选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既不像散文、诗歌教学那样受学生重视,也不像小说、杂文教学那样受学生青睐,但其重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这是大多数学生所未认识到的。这也就增加了我们《论语》选读教学的难度。总结自己《论语》选读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把握好《论语》选读教学与现实的结合,才能抓住《论语》选读教学的切入点,搞好《论语》选读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散文《春》被选入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然作家立意深远,读者并非能尽解其意,如对春花的描写就值得仔细品味:"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  相似文献   

3.
《五猖会》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入粤教版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这篇散文运用层层铺垫、先扬后抑的叙事方式,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简洁生动的词语,记述“我”童年时心灵受到父亲的“好心”的伤害,而留下的永久的伤感和困惑。按照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不要把语文课上得太像语文课”,两年前,我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读到毛荣富老师对一些青年教师说的这句话时,就觉得它闪烁着语文教学思辨之光,颇值得寻味。的确,“太像语文课”就把课限定死了,没了个性也就失了灵气。语文教学要讲究“活”,要让学生提得起兴趣;  相似文献   

5.
朱昌元:语文教学个性问题一直盘绕在我的脑子里。所谓教学个性,简单地说,就是教学有自身的面目,有自身的特色,有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它是教师个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东西,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兴趣、阅历、学养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和表现。在不同的场合,我曾经开过《鸿门宴》《虞美人》《内蒙访古》《像山那样思考》等研讨课,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一次,讲授完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走出课堂,就有同事不解地问我:“……为何要把文章作者和背景介绍安排在课文教学环节的后段?”我说:“语文教学是不应该太程式化的,尤其是散文教学。教学这样一篇美文,我第一要做的是先把学生引领到‘故都的秋’那美的意境中去,只有从‘最美’处切入,才能让学生更积极地调动思维,更充分地感知文章,然后再经教师对作家、背景等相关知识作相机介绍,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7.
真好!今儿又和我的孩子们共同品读了冯骥才老先生的散文《珍珠鸟》,这是我语文教学生涯中第四次教学这篇文章,那美丽的鸟儿再次飞入我心灵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散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容易让散文整体思路不清晰。本文通过《小狗包弟》一文探讨散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置问题,试图通过主问题的带动让散文的教学能够绽放光彩。  相似文献   

9.
古代游记散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作为无疑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散文的量比较多,对于散文的教学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在散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该做些什么呢?笔者以杨绛的《老王》为例,谈一下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中的作为。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并重视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散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让不少教师“黔驴技穷”.面对这一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重视对散文的解读.文章选取黄厚江老师、王君老师、李华平老师的三堂《背影》课教学实录,通过对实录的分析,探究如何进行散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王君和黄厚江都是语文特级教师,他们的《背影》教学课例为分析和研究散文教学提供了一个途径。两位教师的《背影》课例既有共同点,如依据文本体式来教学、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的情思、"知人论世"理解课文,在教学目标、导入方式等方面又有各自的特色。通过两个课例的比较研究,得出散文教学的启示,从而为当前的散文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陈益 《小学语文》2011,(5):50-51
《麦哨》是一篇写给孩子们的散文,只有一千来字,却得到了颇多好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收录了这篇散文,这很出乎我的意料,当然也很让我高兴。因为我可以通过《麦哨》与更多的孩子交朋友。我在网络上浏览时,无意中发现一些教师就《麦哨》做的教案,也有人寻找作者的资料,以便教学课文。恰好《小学语文》的编辑老师约稿,让我谈谈与《麦哨》有关的情况,借这个机会,我把如何采撷麦哨的过程回顾一下。  相似文献   

14.
一、抉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当我宣布即将选择《景阳冈》(第一课时)参与全市“高质量、高效率”课堂教学大赛时,整个高段语文教研组就像炸开了锅:“两位特级老师都曾经成功演绎过《景阳冈》一课,此课已成为公开教学中的精品之作,很难有新的突破。”“拿这样的课代表学校参与全市性的教学大赛,  相似文献   

15.
张晓珍 《考试周刊》2011,(78):32-33
大学者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但是对于《论语》的教学,老师们却是想爱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为了能做好国学文化的传承工作,更需要从多个角度做好语文教学。散文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春》的教学为例,联系初中散文阅读的教学现状,分析了散文阅读的有效教学方式,以此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想:《散步》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读出它的深层含义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所以我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授课方式,让他们自由选取感点欣赏,让他们在研讨中进入散文的意境,把握散文的主题,领略散文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18.
李红荣 《考试周刊》2010,(39):59-60
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课本里的选文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因子和美的元素,是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营养剂,是学生语言习得的试验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学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夹竹桃》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9.
《夏》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当代作家梁衡通过描写富有夏季特征的景物,表现了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对夏季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洋溢在字里行间。我在南通市语文学科基地活动中执教《夏》这篇课文时,抓住朗读、赏析、比较三个环节,取得了意外的教学效果。一.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教学《夏》这篇散文时,我抓住朗读这一主线,让同学们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在朗读中读出节奏、领悟情感。  相似文献   

20.
刘少杰 《语文知识》2003,(10):30-3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也是传统教材,历来为语文老师所喜爱。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对荷塘月色美景的讲授与欣赏,忽视了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分析,特别是对《西洲曲》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的分析,这样就影响了对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