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宾虹与李可染"黑"山水画的审美情趣摆脱了宋元以来的简淡风尚。黄宾虹侧重先师古人,再师造化。李可染继承并发扬了黄宾虹的墨法,融合中西方的绘画元素,利用逆光取势,笔墨结合造型,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表达其"黑"山的厚重、壮美、秀丽、幽静的审美意境。李可染的作品题材广泛,构图新颖,使得他的"黑"山水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二人打破了传统审美的能白不能黑的局限,使"黑"在传统审美意识中有一席之地。二人的革新精神与反叛精神把传统山水画更向前推进了一程。  相似文献   

2.
黄宾虹是集中国画之大成的画家,他以毕生的精力验证了中国画承续延伸的活力.他的山水画艺术体现了从综合到分化的发展历程.前期山水画的综合,是中国画笔墨之道的要求,体现在对山水画笔墨之道的"知性"和对传统山水画艺术审美的"悟性"上.山水画的分化体现为两个层次:一是从中期他逐渐走向以师造化为主,山水画重视从自然山川获取感受并运用于创作之中;二是晚期山水画变革升华,尽显自己独特风格个性和创造表现灵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艺精神里有沉郁的文学艺术风格,近代画家黄宾虹在山水画中发展了这一艺术风格,创造出浑厚华滋的新的浓郁美美感,李可染、贾又福继续拓展着山水画浓郁美的内涵。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开始转向金戈铁马式的雄浑悲壮的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4.
李可染(1907-1989).原名三企,江苏徐州人。师从潘天寿、林风眠习画。又曾拜师齐白石。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等职。其致力于传统水墨画的革新.突破了明清以来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形式,笔墨雄健纵逸,浓郁深厚,光感鲜明,幽雅深邃,富于时代气息,别具风格,被誉为“现代山水画大师”。出版有《李可染书画全集》。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在百年的中西融和过程中,形成了三种风格,且具有代表性,尤以李可染、林风眼、吴冠中为杰出人物。本文认识中国画发展必须有创新、有所吸收。  相似文献   

6.
“李家山水”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里程碑,李可染先生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李可染的山水画生机勃勃,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技法,还吸收了西方的绘画艺术,李可染先生为中国山水画创造了亮、重、满、黑的新画风,所以说,无论是从吸收外来绘画的角度看,还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李可染先生的中国山水画都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南北宗"论是中国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借鉴禅宗二派的分法,将中国画史分为"南北宗"的理论创新,其主要贡献是中国画流派理论体系的构建,学术指向是古代山水画,对明、清两代的中国画发展影响甚大。那么既然有"南北宗"的山水画,就必然有"南北宗"的人物画,本命题就是这样产生的。南宗人物画以写意为创作形式,因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目前研究南、北宗山水画的人很多,而研究南、北宗人物画和花鸟画者"鲜有闻"。所以梳理南宗人物画发展脉络,解读南宗人物画风格流变和审美取向,具有填补南宗人物画研究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宾虹作为现代山水画的先行者,运用积墨法开创了浑厚华滋、意蕴无穷的新山水,开启了中国山水艺术的新时代.李可染虽师承黄宾虹,得其积墨法之精妙,却又"深入生活"结合现代的造型方式使中国山水画焕然一新,作品在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同时,仍葆有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黄宾虹和李可染积墨山水画都以"黑、密、厚、重"为主要特色,然而其画面虽黑密却不滞塞,厚重却富有生气,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画面所呈现的光感.本文对二位大师的积墨山水艺术中"光"的表现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对他们各自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还能进一步探索其作品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在山水画教学方面和当代山水画的具体创作中,都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单纯以自然景物如山林、烟云、水瀑……组成画面的作品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方面,但更多的则是以人和人的生活活动和自然景色结合起来,布景有人作品才会有生活气息和时代风采。所以,点景在山水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点景物左山水画中虽不是主景,但在点景上的任何不当或草率,都会破坏画而的协调,减弱作品的感染力。 中国画最基本的追求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体“境”合而生成的意境。对山水画意境的追求,是一种以人的创作为主,并集中体现人同自然审美关系的阶段和方式。李可染先生认为:“画山水最重要的是意境,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都知道,李可染先生除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牧牛图。雄伟的山水是他对精神的不断升华,牧童与牛则是他对灵魂的不断净化。李可染是个性情中人,诙谐幽默,葆有童心,牧童和牛自然就成了他很好的抒发对象和载体。1940年,因战争原因李可染寄住在重庆金刚坡下的赖家桥,当时他住的农民家里有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中最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汇聚了中国画最主要和最精华的技巧和理论,其中透视理论独具特色。它决定了中国画的构图方法和基本面目,是中国画理论中的基本部分。本文创举了中国山水画的不同构图形式,力求从理论上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法进行探究,从而揭示中国画透视方法的不凡之处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打破了"四王"保守思想在山水画坛的统治地位,山水画重新焕发出生机。各地的山水画派层出不穷,山水画家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复兴运动,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涌现出了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山水画大师。但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山水画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由于对山水画传统的蔑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美、写意性等美学思想被西化的写实所取代,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传承脉络已经断代。20世纪发展到当代,已经跌入山水画发展的最低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之所以在世界画坛上享有高度赞誉,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就源于色彩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不同时期的画家,对中国画色彩的运用都有他自己的特色,这些绚烂的色彩构成了中国画之魂,让中国画的内涵得以更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以色彩融合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使色彩在山水画中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形成既有水墨的写意性又具有中西方色彩鲜艳、华丽的装饰性的现代山水画新样式,是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李强 《文教资料》2012,(12):115-116
李可染的山水写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通过写生他探索山水画的变革,他将光引入山水画的表现,在辛勤的笔墨耕耘中创立了"李家山水";他的写生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与可实施性,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山水教学的基础,教学体系影响到全国院校的中国山水画教学;他所确立的写生模式在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普遍应用,成为山水画家探索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条重要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世人论中国画发展,多言创新,可是都没有标尺.本文提出了"时代感"论题,可谓是创新的标尺.作者还就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些变化及特点,作了一番探析,或许对时下的中国创新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元代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大变革,尤其是元四家山水画代表了元代最高水平,其抒情写意的风格影响了以后的中国画坛,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明代中后期发端的吴门画派山水画是明代最重要的画派,其代表人物沈周和文征明代表了整个明代的最高水平。吴门画派山水画继承和发展了元代山水画,集元代及以前山水画的众家之长,形成自身风格特点。两代山水画风格既有承继又有变革。  相似文献   

17.
李可染作品在1945年前后经历了一次巨大改变,这一改变表现在作品内容上,就是1932年以前以人物和西洋画为主.抗战时期作了大量宣传画.也一度画牛多年.1945年后又将山水画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方向.抗战前后中国社会背景的大变动、家庭的大变故以及交往人士的影响造成了李可染新的艺术思想形成,这一思想形成是李可染艺术风格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作为北宋院体山水画早期的代表者,燕文贵以其独特的山水画面貌和风格特色,开创了被后人称为"燕家景致"的山水画一派,在北宋中期山水画坛影响甚大。但历代史料对燕文贵其人、作品及其"燕家景致"记载甚少。结合相关的文献史料,对燕文贵生平事迹、绘画特点及其"燕家景致"的风格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燕家景致"这一山水画派。  相似文献   

19.
清初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的山水画风格接近,形成“四王”画派,当时以正统地位雄踞于画坛。但“五四”以来,“四王”被逐步扣上“崇古保守”的帽子。今天,我们站在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立场上,对其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他们对一千年来山水画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梳理,而创造出了另一种新风格,将中国画的笔墨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创作随想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当代重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重新审视重彩画在传统山水画中的价值,是当代中国画画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唐宋以前,山水画基本以青绿、大青绿及金碧山水画为主流,代表画家有展子虔、李思训、王希孟等。当时,青绿山水作为皇家所推崇的绘画形式,其规模及艺术品位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